詳解無症狀感染:如何識別?是否存在傳染性?

近日,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進入人們的視野,許多人甚至會因此產生緊張情緒。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無症狀感染者成為國際和國內學者面臨的又一難題。那麼,到底什麼是無症狀感染者、如何識別?如何做好防護?


怎樣定義無症狀感染者?

“無症狀感染者”全稱是“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指無臨床症狀、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者。

  無症狀感染者可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檢測呈陽性,經過14天潛伏期的觀察,均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始終為無症狀感染狀態;二是感染者核酸檢測呈陽性,採樣時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但隨後出現某種臨床表現,即處於潛伏期的“無症狀感染”狀態。


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存在傳染性?

  無症狀感染者存在傳染性。但傳染期長短、強弱有待確定。很多人擔心“無症狀感染者”會成為新的傳染源,那麼,到底會不會呢?

  部分專家認為鑑於無症狀感染者的呼吸道標本能檢出病原核酸,但由於無咳嗽、打噴嚏等臨床症狀,病原排出體外引起傳播的機會較確診病例相對少一些。另外,《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近日有報告說,一名感染者從未出現症狀,但所釋放的病毒量與出現症狀的人相當。因此,也有一部分科學家猜測:一些感染者“在症狀輕微或無症狀時具有高度傳染性”。但要強調的是,類似狀況的患者規模仍不清楚。

  總之,對於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期長短、強弱、傳播方式等仍然有待確定,大家不要放鬆警惕!


無症狀感染者帶來多大風險?

  無症狀感染者存在著傳播風險。一是傳播的隱匿性。由於無症狀感染者無任何明顯的症狀與體徵,在人群中難以被發現,其導致的傳播也難以預防。

  二是症狀的主觀性。症狀輕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認為自己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主動去醫療機構就診,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難以被發現。

  三是發現的侷限性。由於存在檢測窗口期,採用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方法難以發現全部無症狀感染者。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無症狀感染者是中國進入疫情防控“下半場”的一類重要監測目標,因為這類患者有較強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後14天內不發病,病毒在其體內存在時間超過三週,具有傳染的可能性,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和隔離,就存在社區傳播的隱患。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原院長姜慶五指出,很多傳染病都存在隱性感染者,但其比例在不同傳染病中有所不同。

  早在2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組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的大規模流調論文就提到,截至2月11日,中國疾控中心共收到國內報告病例72314例,含有889例無症狀感染者,比例約佔1.2%。

  同時有專家指出,實際上在臨床觀察會發現,大部分人最終還是會出現症狀,真正屬於隱性感染的病人非常少,大概是1%左右的比例。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的報告稱(研究論文3月12日刊登在《Eurosurveillance》雜誌),對鑽石公主號遊輪上的634名新冠肺炎病例進行統計模型分析,估計無症狀感染者所佔比例為17.9%。

  張文宏團隊撰文指出,以目前部分研究為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中,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大約為18%—31%。不過有些患者僅出現很輕微的症狀,在隔離觀察期間也不一定會被發現,也常常被認為是無症狀。

  這個數據說明了什麼呢?假設10個人接觸了病毒,可能最終會有6—8個人發病,2—4個人始終不發病或者症狀非常輕微,後者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


如何識別無症狀感染者?

  資料顯示,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主要有4種途徑:

  一是對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間的主動檢測;

  二是聚集性疫情調查中開展的主動檢測;

  三是新冠肺炎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的主動檢測;

  四是對部分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員的主動檢測。


無症狀感染者是怎麼產生的?

  無症狀感染者,是通過核酸檢測呈陽性但是沒有任何臨床症狀的感染者。所有的無症狀感染者一定是與確診病人有過接觸史的,或者去過疫情的流行區。對於已經發生過流行但確診病例已清零兩週以上的地區,不會無緣無故突然出現無症狀感染者。

  我們現行的措施,應該說能夠及時發現、及時控制無症狀感染者,由無症狀感染者造成流行的可能性很小,不會造成社會層面的擴散。


如何做好無症狀感染者防控管理?

  一是完善防治方案,遏制可能形成的新的疫情傳播。

  二是加大篩查監測。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後,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查清來源,公開透明發布信息。

  三是強化管理救治。一旦發現無症狀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要求,嚴格集中隔離和醫學管理,對密切接觸者也要實施隔離醫學觀察。隔離期間出現症狀,立即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治。

  四是加強群防群控。


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公眾要加強自我保護和健康文明意識,強化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防護,養成勤洗手、戴口罩、講究手衛生、一米線、開窗通風、清潔消毒、分餐制、生病時減少去人員聚集場所和科學戴口罩等健康生活行為方式。

  要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本著既要保護自己,也要保護他人健康的理念,將健康知識傳播到每個家庭和個人,形成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素養水平。

  保持自身健康。加強運動,飲食清淡、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如果感到壓力大,學會一些減壓方法。如果患有慢性病,請儘可能地吃藥控制。

  如個人核酸檢測呈陽性也不必恐慌,要主動配合醫療衛生機構做好健康監測和隔離醫學觀察,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後及時報告,接受醫療機構規範診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