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林:老家的水井

老家的水井

上世紀80年代,因為農民還不富裕,農村水井還不普遍。那時聯產承包改革在正如火如荼進行,父親瞅準飼養生豬和母豬產崽的巨大經濟效益,毅然發展起家庭養殖業,因用水量大,河水不乾淨,且擔水不方便,父親計劃自己動手開挖水井。

父親心靈手巧,小到農具製作,自行車、收音機等家電修理,大到廚房、雞鴨鵝豬羊圈的設計和建造都能親力親為,因此開挖水井也就自然擺到了父親的議事日程上。

老家隸屬於東臺堤東地區,是若干年前范仲淹筆下的一片汪洋大海,是由細沙衝擊而成的平原地帶,屬沙性土壤,土質鬆軟,滲水性好。根據地理環境和土質結構特徵,父親從井筒的設計製作、水井的選址,開挖的深度,可能遇見的情況,都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精密計算。

父親很嚴謹,在箍井筒時,選用透水性能好、質地堅硬的長23cm、寬12cm、厚6cm的大青磚為材料,用水泥砂漿將11塊青磚立起來箍成直徑為43cm的圓筒,然後疊加六層至1.6米的高度。

父親雖然是爺們,但做事卻很細緻,一邊用自制的量器來確保井筒的圓度,一邊用垂線來矯正井筒的垂直度。那時我正好小學六年級,剛接觸圓周和體積等概念,對於我的好奇,父親也是不厭其煩的解答,加深了我對圓周率、土方計算的領悟理解和實際運用。

父親很能吃苦耐勞。挖井時,他是“校長兼校工”,既是井筒的設計員,也是製作工;既是大“師傅”,也是雜工。從材料的籌備,運輸,砂漿的攪拌,到箍井筒,不慌不忙,每個環節都有條有理,每道工序都有板有眼,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規格和尺寸大小一致的四節井筒兩天時間就箍好了。

在秋收和秋播結束的農閒時節裡,父親翻看黃曆,確定了開挖水井的吉祥日子。開挖前的上一天晚上,父親把兩位堂叔請來,開了一個水井開挖工程家庭會議,母親負責後勤保障,爺爺負責地面上的調度,他和兩位堂叔輪流開挖和土方運送。父親根據施工環境,確定最上面三米的開挖直徑保持在1.5米,因為施工空間大,先用鐵鍬開挖,考慮到越往下挖的難度越大,開挖的直接越來越小,加上施工空間、滲水、甚至塌方等因素,所以下面三米用制缽器開挖的思路,對挖出來的土方運轉路線、遇到滲水、塌方等情況都制定了周密的預案。

第二天早上,在我去上學之前,我家的水井開挖工程正式施工,中午放學回家時,已經挖了四米深,下午我放學到家時還沒挖完,最後兩米最危險,父親堅持必須由他挖,用兩根繩索繫著腰間,以防不測,用制缽器挖一段時間後,就得用吊桶打水,由於下層塌方越塌越大,危險性越來越高,爺爺要求不挖了,就這個深度也夠了,但是父親堅持原定施工計劃,說只有挖到六米,才最接近更加豐富的地下水層,出水量才會更高,才能滿足周圍鄰居的日常飲用水。當父親挖到六米深時,被兩位堂叔用繩索從地下吊上來時,身上只穿了一件背心和褲頭。初冬的季節裡,父親渾身都是泥水,還冒著熱騰騰的水汽,我都分不清那是水還是汗。

安裝井筒絕對是個技術活,父親考慮得很周密,先前自制的吊架和滑輪組發揮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四百斤重的井筒徐徐而下,父親在每節井筒的上部分用三根木頭固定在外壁,起到導軌和固定作用,再用水泥砂漿鋪到每節井筒的上沿,不需要人在下面操作,就能確保上面的一節井筒能夠垂直穩定、嚴絲合縫的落在下面一節上,而且方便了泥土的回填。

這口水井與我們和鄰居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水質清甜,出水量高,不僅提升了飲水質量,也保障了左鄰右舍的飲用,冬天洗衣服、洗菜手都感到暖暖的;夏日,井水又特別涼爽,瓜果泡在井水裡,吃下去有一股冰鎮的感覺。我們還把吃剩的飯菜懸吊在井裡冷藏,不會變質。暑假的時候我會打一桶井水,邊泡腳降溫,邊做作業,酷暑難耐的時候,還會用井水澆個從頭涼到腳,周身舒適涼爽,真是愜意極了。

六年前老屋翻蓋擴建,水井影響到整個翻建設計,母親反對廢棄水井,我也不捨,但更多的是睹物思人,舍不下心裡的那份懷念。對如何保留這口水井,我也是苦思冥想,最後降低井口的高度,改變取水方式和路徑,在離水井6米的地方用人工壓泵取水。因人工壓泵使用頻率高,磨損嚴重易壞,而且母親體力不比從前,我一直計劃更換變頻自吸泵,繼續發揮和提升水井的作用。去年國慶回家,我把老家水井的人工壓泵換成了變頻自吸泵。

父親對我的影響一直是潛移默化的,從這口水井的開挖就能窺見一斑,做事情吃苦耐勞,堅韌不拔,考慮問題細密嚴謹。多年後,工作生活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我都初心不改,堅毅剛強,從不言棄,而且越挫越勇。

如今,農村早已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但母親還是喜歡用井水,不僅井水四季恆溫,讓人感到冬暖夏涼,更重要的是水井是父親人工開挖的。井在,父親猶在。我每次從寧回家時,不管車身髒不髒,我都用井水把車子洗個遍,我覺得這不是洗車,而是我心靈經歷了一次獨特的洗禮。雖然老家的水井和父親一樣逐漸遠去,但它的恩澤和功德我永遠不會忘記。觸景生情,睹物思人,父親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彷彿父親就在我身旁,用期待的眼神凝視著我,為我校準人生航向,為我加油鼓勁吶喊……

寫於清明節籍此懷念父親

朱松林:老家的水井

朱松林,江蘇東臺人,畢業於空軍第二航空學院(現為空軍航空大學)大學本科學歷,從軍15載,部隊期間在全軍核心期刊《電子對抗學術》、《空軍裝備》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現轉業在地方城建城管系統,是一名地道的文學愛好者。

朱松林:老家的水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