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的第一本小說是什麼?

Nguyen_You


《水滸傳》,這是我讀的第一部小說。那還是六十年代讀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家雖是農村農民,由於老輩和我的幾位哥哥都喜歡讀書,所以家裡書很多。有中國的四大著和其它小說,有外國的小說,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等等,反正不少。有一天我順手出《水滸傳》來讀,那時我有些字還不認識,但隨著往後慢慢看下去,卻不能釋手了。

那時農村還是大集體,耕牛卻是分散到各家各戶餵養。在家我的任務就是早晚都得放牛(那時農村小學是上午十一點五十分上課,下午四點五十分放學),在放牛的時候也帶書去看。記得有次由於太專心,沒把牛看好,導致牛跑進別人家的自留地裡吃了人家的蔬菜,因此被罵了一通。

那時物資缺乏,什麼東西都得憑購物證定量購買。就拿照明用的煤油來說吧(那時沒電燈),每戶不管人多人少,每月供應一斤。我這個人歷來睡眠都很少,晚上就看書,照明就成了問題,就把那燈壓得真的只有一粒黃豆那麼大,不過那時的視力相當好。就這樣把一部《水滸傳》反反覆覆看了幾遍。

說實話,那時看《水滸傳》並不懂其寫的主題是什麼,反映的時代背景也不知,只是被其中的打鬥廝殺場面所吸引,所以愛看。直到讀大學,四大名著作為必讀書目,又重讀了《水滸傳》。經過老師的引導,才知道《水滸傳》以宋朝歷史背景,描述了官場的黑暗和腐敗。通過108位形形色色的人物聚匯梁山,展示"官逼民反"的主題。

好了,先聊到此,謝謝。


We7667深山居士


我讀的第一本小說是巴金的《家春秋》。

初中時候的我,還是個單純懵懂的中學生,並不懂得封建社會是吃人的社會的本質,也未曾理解為什麼說是“春天是我們的”。但我對世界充滿好奇,對課本以外的知識更是求知若渴,所以我尤其鍾愛學校門口那個流動二手書攤。每次見到那個左腳殘疾的叔叔就地鋪著大帆布,擺上各種各樣的書籍時,我都會蹲下來左翻翻右看看,終於,那本穿著黃色書皮、比我手臂還厚的《家春秋》出現在了我的眼前,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連著三個星期的中午,都蹲在流動書攤上看它,但因為自己買不起,所以每次都只是翻看幾頁,不敢多停留,生怕被書攤老闆趕走。我花了7周時間,省吃儉用,才湊夠了24塊錢,終於把這本書買了下來。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我在家裡只要有空,我就會抱著《家春秋》,蹲坐在家的樓梯口上閱讀。它強大的文字感染力把我帶進了《家春秋》的世界,我彷彿來到了20世紀初,置身於巴金字裡行間的高牆門第裡,看到了這裡的悲歡離合,也看到了封建社會是如何吃人的。這對當時懵懂的我造成了非常強烈的思想衝擊,我總是對鳴鳳——一個年輕貌美的生命的死亡難以接受,可封建禮教,它就是要把美麗的東西毀滅的那麼徹底,不給人留下一絲絲的念想。

當時我從《家》中隱隱約約可以感覺到,這個家並不是我們心中的家。它既不像是慰藉心靈的港灣,為你遮風擋雨,也不像是冬日的暖陽,可以給人帶來溫暖。書中的家,更像是一個牢籠,它囚禁著嚮往自由的魂靈,它磨滅著追求光明的心靈,而這個家的掌控者,那個我迫不及的希望他死去的大家長——高老太爺,他只需要說一兩句話,定一兩個家規,就能達到“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效果,他的手中就像是時刻都握著一把無形的利劍。

才華橫溢而又懦弱步步相讓的高覺新,他屈於封建禮教,喪失想法,對事情無主見,誰敢說他是真的是一個優秀的青年?他活著的一輩子都不如丫鬟鳴鳳活得明白、剛烈,在他失去母親和妻子之後,我原本以為他會改變現狀,敢於與封建禮教“抗爭”,沒想到他依然是“爛泥扶不上牆”。

想法標新立異的高覺慧,一開始讓我覺得他是個不聽話的富家子弟,對家裡長長短短“嗤之以鼻”,總是惹怒家長們。隨著深入的閱讀,我才敢肯定,他才是這一家活得最瀟灑最有思想的人,他始終堅信自己能勝利,能戰勝封建禮教,能敲響家裡的喪鐘。

沉穩執著的高覺民,雖然沒有三弟覺慧的勇敢,但比大哥覺新更有主見,從他對錶妹琴的情感和對封建習俗的厭惡,便可以感受得到,他也是一個不願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者。

頂著來自《家》的壓抑,我堅持把《春》看完。春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希望,都是美好的開始,但高家子孫們依然逃不出“吃人封建禮教”的手掌,面對頑固不化的長輩,覺新、劍民、蕙等人都淪為封建思想的階下囚。勇於追求自由、幸福的覺慧、覺民、琴、淑英他們,真正迎來了絢爛的春天。在自由的上海,他們解脫了家庭和家長的壓力,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著自己的頭腦,走在社會的最前端,在那一刻,他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正如高淑英所說:“春天是屬於我們的”。

秋天本是個涼爽、收穫的季節,但讀完了《秋》,讓我感覺不到絲絲涼意,涼風也吹不散的沉悶,讓我不得不放下書本切換心情。不管是留在高公館裡的人,還是逃離到社會上的高家人,他們都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在生活上迎來了各種困難,在連他們自家人都無法說清楚原因的前提下,賣掉了高公館,這個家就隨之而解散了。

這是我這一生中看的第一部小說《家春秋》,它雖然是寫著一個封建家庭裡的主人及其發生的故事,但它反應了當時社會的現狀,隱隱約約感覺到的呼籲,是對自由、民族、尊嚴、人格、解放的渴望。不得不說,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的確是鮮明特例。他們敢於挑戰“吃人的封建禮教”,雖然最後結果沒能讓封建勢力“血債血還”,但卻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即使是到了現在社會的新環境,它依然牽動著年青一代的心。

書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相信很多人都喜歡看書,看過許多好書,而無論是實物紙質書抑或是電子書,無論是古今抑或是中外的書籍,都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和感悟。

閱讀體驗和感悟是一種很私人的感受,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不同的人閱讀相同的書籍,會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閱讀相同的書籍,往往也有不一樣的收穫,跟以往相比,甚至會對書中表達的觀點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圖源網絡,侵刪)


迷途烈馬


我讀的第一本小說是丁玲寫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