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暖氣》的小說裡,沒有一件讓人暖心的事兒

慢三的小說《暖氣》,優缺點分明。

語言順暢、情節如犯罪片鏡頭般的閃過、影射了各種熱點話題卻不顯刻意、涵蓋了各色人等卻沒有一個浪費的角色,以及,一以貫之的悲情基調,都是《暖氣》明顯的優點,也是這部小說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重要原因。

當然,缺點也是明晃晃地亮了出來,後半段的某些情節過渡略顯突兀,節奏也明顯亂了起來。但是,這都不妨礙《暖氣》成為一部優秀的小說,頂多只能算瑕疵而已,但瑕不掩瑜。

這部小說,不僅能讓人體會到電視劇《白夜追兇》般的刺激,也能讓你在悲劇中,見識到真正複雜的人性。即便在室內溫度接近25度的有暖氣的屋子裡,我仍然讀得瑟瑟發抖。

一、《暖氣》的底色,是悲涼

《暖氣》裡故事發生的地方:寒城、冷鎮,名字不僅讓人心頭一緊,還奠定了故事的總基調。故事裡描述過小區裡的大爺大媽、孤寡老人、警察、妓女、出租車司機、記者……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

《暖氣》裡又旁敲側擊了各類熱點話題,你在其中能找到各色熱點事件的影子:地鐵站被擠下去的人、強拆致死、地鐵建設及腐敗案件、地下室分割的格子間、娛樂至死的新聞媒體、引導輿論的各路大V。

小說情節代入感極強,人物刻畫恰如其分。不知為什麼,看到這些人、這些事的時候,我總能想起天通苑那個宇宙社區,想起自己小區裡沒有分戶供暖時拖著不交暖氣費的人,想起那些北漂族住過的地下室格子間,也想起了我自己所在的城市因為掏空財政建地鐵上了焦點訪談的那則新聞。

正如推薦序裡所說,“這些人彷彿就活在我們身邊,他們面臨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他們關心的社會問題就是我們當下最關心的,我們太能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

在聽了記者華鏡的某次選題之後,臺長乾脆利落地回絕:“不就是殺人嗎?老百姓真不愛看這個,又暴力又血腥。他們活在社會上已經夠累的了,我們就放過他們吧。”

作者借人物之口這樣吐槽,但他卻沒有放過我們讀者。《暖氣》從華鏡的中年危機切入,通過連環命案的發生和人群的反應,揭開了我們逃避現實的遮羞布,把赤裸裸的痛苦和冷漠展現給你看。閱讀小說的你無法迴避,這些悲涼的底色,時不時就會出現在你的腦海裡,讓你知道,這就是生活,我們無可奈何卻又真實存在的生活。

名為《暖氣》的小說裡,沒有一件讓人暖心的事兒

二、《暖氣》中看客的麻木,從未改變過

《暖氣》中描寫了三次人物跳樓時圍觀的看客,每次跳樓的人都不同,分別是劉一梅、華鏡的兒子華柯克,以及,最後準備和世界同歸於盡的幕後boss。雖然每次的主角不同,但樓下看客發出的聲音出乎意料的一致、一如既往的冷漠:

第一次:劉一梅

圍觀的群眾再次騷動起來。畫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幾個人仰著腦袋,高聲吶喊著,語氣極為輕浮:“跳啊,快跳啊,別耽誤我時間……”“等了半天,怎麼還不跳,再不跳我可上班去了……”

第二次:華柯克

走過路過的人因為好奇停下腳步,逐漸圍攏上來,七嘴八舌發表意見。“這是幹嗎啊,跳樓嗎?”“打119了嗎?不,我不打,你打,我手機快沒電了……”“放心,他不會跳的,我太瞭解現在的孩子了,頂多嚇嚇你……”

第三次:幕後Boss

樓下已經聚集了一大群圍觀的居民。大家抬頭朝上看著,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靠,有人跳樓啊。”“什麼事啊,這麼想不開。”“估計炒股虧了吧。”“哎,有錢幹嗎炒股啊,炒房子不好嗎,我一朋友……”

這些事件發生在同一個小區,但三次跳樓時看客的表現卻不約而同:冷漠、事不關己、看熱鬧、起鬨、麻木不仁。作者應該是想通過這樣的一致表達一些東西的,是對人性的失望嗎?

我們都覺得自己不是看客,卻也無時無刻不在做看客:對社會新聞裡發生的事情隨便看個熱鬧,順便吐槽幾句,有的甚至見怪不怪;我們追了一個又一個社會熱點但又很快忘記,只沉醉於當時的八卦,卻沒有人還想知道一年前發生那則不了了之的性侵事件如今結果如何,也沒人關心杭州縱火案的林爸爸、江歌案中的江歌母親如今過著怎樣的生活。

信息時代的看客,麻木不仁成為了常態,狂歡的間隔變得更短。據說微信公眾號有個“七天定律”,意思是說一個事件的熱度最多持續七天,過了七天,人們很快就會被新的熱點吸引。如果沒有新的熱點可追,媒體就會迅速營造出話題焦點:佛系青年、隱性貧困、消費降級,那麼多的熱點等著你去點擊。

小說中的電視臺臺長問記者華鏡:“你知道觀眾現在最愛看的是什麼嗎?”華鏡深諳其中之道:“我當然知道。是娛樂事件,是明星耍寶被整,是不用過腦子的喜劇綜藝,是能引發爭議的道德審判,比如拜金啦出軌啦婆媳不和啦,了不起再來點與民生相關的房價股票孩子上學人民幣貶值,就連奧運會現在都沒人看了。”

作者在小說中借人物之口說出的話,以及那些穿插的像畫外音一樣的評論,放在當下發生的事件裡毫不違和、句句扎心,甚至都能直接對號入座。

魯迅曾在《吶喊》自序裡這樣描述他棄醫從文的導火索:“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一百多年過去了,看客們早就進化了好幾代,但神情卻一點也沒有變化,反而在以新的方式展現麻木。

名為《暖氣》的小說裡,沒有一件讓人暖心的事兒

三、《暖氣》的結尾,讓人心生絕望

作者慢三真的像他豆瓣簡介裡說的那樣,是一位“致鬱系”作家。

小說結尾,那些幕後boss製作的“武松”,早已進入到很多人的身體裡,在很多人的血液裡流淌,即使是警察也不能倖免。

那個被當作殺人機器一直訓練的人,那個一直被注射“武松”、注射仇恨,從未體會過人性之暖的年輕人,未來有一天會出獄走向社會。作者說,“他才是這個世界上真正可怕的人”,真的是關掉了小說裡唯一帶有一絲溫情的門,也斷掉了讀者關於“簡耀的幫助會讓古少新有好的變化”的最後一點念想,小說也在這樣毫無希望的現實和充滿恐懼的未來中戛然而止。

“十年過去了,世界不僅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糟糕了。”

那麼,再過十年呢?你相信生活會變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