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動軍隊消滅國寶?結果落得慘敗而歸,當地人:只能忍氣吞聲呀

澳大利亞這塊大陸似乎有毒,有不少動物在這片土地上,都有氾濫成災的例子,比如野兔、狐狸、野貓、袋鼠等,這些動物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澳洲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之所以這些動物會氾濫,以至於最後成災,源於澳大利亞是一個孤立的大陸,少有強悍的食肉動物,也就成就了食草動物的天堂。

出動軍隊消滅國寶?結果落得慘敗而歸,當地人:只能忍氣吞聲呀

在澳大利亞歷史上,有一種“流氓鳥”曾經就讓當地人頭疼,它就是澳大利亞的吉祥物鴯鶓(er miao),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就是袋鼠和鴯鶓,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鳥呢?它僅次於鴕鳥,是世界上第二大鳥,在外形上與鴕鳥很像,因此不少人稱它為“澳洲鴕鳥”。

出動軍隊消滅國寶?結果落得慘敗而歸,當地人:只能忍氣吞聲呀

鴯鶓身高可達2米,體重最高不超過60kg,是一種獨居動物,在野外如果看到成群的鴯鶓,那一定是巧合啦,與鴕鳥一樣善於奔跑,衝刺速度能達到50公里時速,兩條大長腿讓它很適合徒步,大約每天能行走10公里~25公里,一個季度能行走1000公里,這樣的成績人類是很難做到的。

出動軍隊消滅國寶?結果落得慘敗而歸,當地人:只能忍氣吞聲呀

在食物方面,鴯鶓常常吃穀物、植物嫩芽、果實、花朵,像小蟲子也是它們的食物,澳洲人稱它為“雨的先知”,因為它總能知道哪個地方會下雨,每次都會在下雨時或者下雨前趕到雨區,在以前科學不發達的時候,澳洲人一直以為它有神秘能力,其實鴯鶓是通過聽遠處細微的滾雷聲,來判斷下雨的地方,然後會趕到那個地方。

出動軍隊消滅國寶?結果落得慘敗而歸,當地人:只能忍氣吞聲呀

鴯鶓為什麼會喜歡下雨呢?下雨的地方往往會因為雨水充沛,讓植物生長的更好,這對鴯鶓來說就是充足的食物。說到鴯鶓“流氓鳥”的來源,還得從1932年說起,當時世界處在經濟衰退時期,澳洲西部也趕上乾旱的天氣,沒有食物和水源的鴯鶓,在乾旱的夏天入侵了當地人的農田,還霸佔了當地人的水源來做棲息地。

出動軍隊消滅國寶?結果落得慘敗而歸,當地人:只能忍氣吞聲呀

澳洲西部當地農民,平時為了防止野兔為害莊稼,會在莊稼地周邊豎起防護網,而這擋不住體形巨大的鴯鶓,鴯鶓在毀壞大量莊稼後,也給防護網留下了許多窟窿,野兔就通過窟窿繼續侵害莊稼,當地的農民對鴯鶓是怨聲載道,然後就集體向有關部門反映,為了應對大約兩萬多隻鴯鶓,澳大利亞就出動軍隊了。

出動軍隊消滅國寶?結果落得慘敗而歸,當地人:只能忍氣吞聲呀

當時的澳洲報紙還報道了這件事,稱之為“大鴯鶓戰爭”,軍隊對“手無寸鐵”的鴯鶓實行剿滅行動,為此各個行動小組,還配備了一萬發子彈和兩架劉易斯機關槍,本以為鴯鶓會被打的落花流水,結果讓人大出意外,鴯鶓本不是群居動物,而且奔跑速度極快,在遇到軍隊“掃蕩”時,往往槍聲一響就跑的沒影兒了。

出動軍隊消滅國寶?結果落得慘敗而歸,當地人:只能忍氣吞聲呀

而且在野外複雜的地形中,帶著笨拙的機關槍,很難去追逐這些“撒丫子”亂跑的流氓鳥,而鴯鶓到處搞遊擊,繼續糟蹋當地的莊稼,槍聲一響就一鬨而散,在剿滅鴯鶓行動之前,軍隊還與西部當地農民簽了提供100只鴯鶓皮的合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最後以剿滅行動失敗而告終。

出動軍隊消滅國寶?結果落得慘敗而歸,當地人:只能忍氣吞聲呀

至於消滅的鴯鶓,也不過幾十隻罷了,可以說是軍隊慘敗而歸了,在事後當地軍隊還聲明:此次行動軍方無任何傷亡,當然這還是苦了當地的農民,不過連軍隊都無法消滅的國寶,農民也只能忍氣吞聲了,後來當地人號召一起消滅鴯鶓,經過多年的努力,當地人才控制住鴯鶓禍害莊稼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