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和體育產業的思考

作為一個從小喜歡踢球也長期看球的半偽球迷,看國家隊比賽的心態從怒其不幸哀其不爭到賽後看看各條評論段子作為消遣的人,有必要思考一下這個世界第一大體育產業為何在國家實力上如此孱弱和畸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何況諾大一個國家 ,僅從人口基數和國家經濟實力的崛起兩個維度上就可以排除人種和市場因素了,何況還有日韓的國際化和印度泰國菲律賓這些跟我們水平至少不相上下的直接證據。

真實的原因很複雜,現代足球已經是全產業化的運動,培養足球跟培養任何一個產業一樣,從胚胎的孵化到成長的體制、環境,以及社會和參與者等各個環節的配合,都缺一不可。簡單從兩個層面概括:一是長期僵化而徹底脫節的體制,二是社會經濟結構下背離的民眾基礎。

中國足球算是體育改革的急先鋒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幾乎跟股市的興起同時,足球成了最早吃市場飯的體育運動。有意思的是中國股市跟中國足球命運很相似,二十多三十年來基本都在三千點下方打轉,偶有超越也很快被打回原形。烙印了改革使命同時又穿著官僚主義鞋子的基因,中國足球一開始就註定了羈絆、扯蛋、糾纏、暗黑的宿命,也就在改革開放過去四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最拖中國崛起後腿,也最影響大國形象的運動。足球水平的發展是需要豐富的培訓體系和靈活的人員流動、選拔機制的,可惜這兩樣中國足球從一開始就缺乏。各項運動中足球的影響力最大,甚至被稱為替代國家戰爭的運動,也能作為文化傳播和宣揚國威的有利武器。正因為如此,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和和平崛起過程的足球運動就被放到了一個任務和指標導向的位置上,掌握生殺大權的是足協這個官僚機構,各項審批權帶來的腐敗問題不說,為了國家隊的成績指標犧牲聯賽、禁錮球員出國、隨意換帥、隨意修改各種比賽和組織規則都是家常便飯,這種頭重腳輕的管理模式自然就摧毀了人才選拔機制的流動性和豐富性,各種假球黑哨以及大概不到日本百分之一的足球人口,只是這種機制下的自然結果而已。而當這種頭重腳輕的機制在一次次比賽失利、全民討伐和各種下課換人的輪替中不斷自我強化後,球員的心態和水平也跟執政的官員愈發一致了,怕輸球,但更怕失去資源和地位,頭越來越大,腳越來越輕。這種長期生長下來的混亂機制,已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是關幾個人、注多少資、規劃幾個球員能解決的。類似於東北的經濟問題,是幾十年國企體制和權力崇拜的正反饋下的結果,已經深入骨髓。

中國的經濟發展催生了一大批綁定在房子、教育、階層競爭繩子上的中產階級,民眾口袋膨脹了,焦慮也膨脹了,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但起跑線不在足球場的跑道上,而是在學校、學區和成績單上。球迷們一邊可以喝著啤酒看球賭球痛心疾首於中國足球,但沒人願意讓小孩把時間精力浪費在足球和運動上,更不會把小孩放到足球職業發展軌道上。買房子,周圍別建球場,建個學校,哪怕是超市都行,至少升值空間大一點。而少數願意主動將孩子送去踢球的,要麼是足夠富有,去純粹玩票練練身體過渡一下,要麼就是看中了中超球員千萬年薪的光鮮富有,走一條險境或者捷徑。所以中國的人口優勢基本上只轉化成了球迷數量優勢,造就的是職業球員的高薪和國家隊球員的低能,而這兩者恰是同一批人。

再說回現實層面,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很深的歷史現實背景的,有顯著的中國特色,社會資源的傾斜方向和民眾的職業選擇模式必然都要符合經濟結構的特點,所以前述的現象並不值得詬病。畢竟醫療、養老、教育和社會階層的分化等問題沒有穩固下來,國家還要繼續改革發展的背景下,普通民眾去做多元化、興趣化的職業選擇和子女培養也許有必要,但卻是不現實的。體育按產業類型劃分應該屬於第三產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穩固後升級的產業,必須有堅實的產業鏈基礎和穩固的民生社稷底子才能真正升級起來。前兩者的重要性和價值次序顯然是要優先的,西方包括所有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都是工業革命完成之後的產物,新興國家的體育產業基本都是半吊子水平,即便表面風光但實質都很孱弱,巴西阿根廷這些南美足球強國包括非洲地區的天才球星,大部分都是貧民窟走出來的,是靠足球擺脫貧困、階層躍升的勵志典型,但無法成為國家經濟和整個產業的拯救者,足球乃至體育產業鏈的話語權還是在發達經濟體。梅西天賦再高,也只能在巴薩青訓體系和歐洲聯賽機制下才能被髮掘和發光,中超聯賽頂級球員收入已經不比歐洲聯賽低,但最好的球員依然只能在歐洲聯賽被提高和證明,籃球和NBA也是這種格局。

從上述角度反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方向其實也是在把體育產業做大做強的路上走。中國的市場基礎毫無疑問是龐大的,但產業鏈的打造需要的是層級的培養和優劣順序的選擇,這是現實邏輯,只有基礎體量上來,才有不斷分層細化的過程和機會。中國體育產業現階段最強的鏈條是體育轉播和賽事觀看群體,這也支撐了騰訊體育、中超聯賽這樣比較巨量的企業和項目,還有全民運動健身愛好下催生的各類運動產品消費,造就了李寧、安踏這樣的可以逐漸與國際體育巨頭比肩的企業,同時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從產業角度來看,中國的體育事業包括足球產業其實是一片藍海,無論中國足球多麼像扶不起的阿斗,只要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產業鏈延伸在繼續,也許看到中國足球崛不敢確定,但體育產業的日漸豐滿和國民運動生活的豐富多元是必然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