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分级的中国式长尾

98%的品牌占据了50%的市场,比28原则显示出了更长的长尾现象,为专注利基市场的品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前《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通过对美国在线音乐、电影、电子图书等数字化产品的研究中发现98%法则,“品种的剧增只是人口特征内在多样性的一种必然反映”。这种人口特征多样性反映在美国市场上是大众文化向大规模平行文化的转移,同时Google, Amazon的发展,品牌虚拟空间近似的零成本增加,搜索评价品牌的便利性是长尾现象的“催化剂”。

“人口特征内在多样性”表现在中国市场不是小众文化的流行,首先是消费能力的巨大差异。按照人均GDP的评价指标,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很多四线城镇和农村还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水平。一线城市超市的货架品牌和商品和四线城镇、农村的超市货架品牌和商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拼多多市值超过百度的快速崛起也从侧面反应了中国城乡消费能力的巨大差异。

其次,是中国城乡消费行为的不同促进了长尾现象。中国农村消费是求实消费,追求物美价廉,不注重包装与品牌。消费是“熟人”经济,从众心理明显,注重成员关系的反应,小镇和农村,乡里乡亲,都是通过“熟人”或“熟人”介绍去买东西,所以“熟人”的推荐和“熟人”的有限货架决定了长尾的商品。

再次,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中国消费者“世代”的差异,决定了消费行为的不同。“世代”的概念是指在同一时期出生的一群人之间流行的模式和信仰,世代长度一般为18-24年。按时间分成五个世代,第一代出生在1945年前,是“社会主义信仰”的一代;第二代出生于1945-1960年,经历“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是“失落”的一代;第三代是“幸运激情”的一代,目前45岁左右,这一代关注产品和品牌的象征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是头部品牌和利基市场长尾品牌消费的主力;第四代是“转型”的一代,经历了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目前处于事业的奋斗期,这一代人有务实和奋斗的特点,对于外在形象的商品,注重品牌形象,对于其它商品,比较关注价格;第五代是“自我”的一代,是85年代及以后出生的,讨厌墨守成规,喜欢多变,品牌忠诚度不高。

最后,处于探底调整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可能会对消费能力产生一些影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垄断力量也使“长尾”效应在财富积累上更加明显。与其说消费升级,不如说消费分级,极小部分人的消费在升级,绝大部分人的消费在降级。

中国的长尾现象不同于美国,在较为发达的全国大中型城市、省会城市,品牌的长尾存在,运用定位理论,持久经营会产生基业长青的品牌和企业;在不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城镇及农村,存在商标或商品的长尾,定位理论无效,存在的是大量OEM和山寨的工厂,不可能产生基业长青的品牌和企业。

任何理论的使用都要看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实际的使用场合。日本存在典型的长尾现象吗?

参考文献:克里斯·安德森 《长尾理论》 中信出版集团 2015.8

卢泰宏等 《消费者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