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梟雄杜月笙,混跡大上海,“水果月笙”、“萊陽梨”時期

離開了“鴻元盛”水果行去哪裡呢?杜月笙不由的感慨萬千:上海這麼大,沒有一個地方是自己的落腳之處。眼前閃爍著萬家燈火裡,沒有一盞是屬於自己的。城市裡無數扇的門,沒有一扇是自己可以打開的,大街上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人群,沒有一個是自己可以依靠的。

大上海梟雄杜月笙,混跡大上海,“水果月笙”、“萊陽梨”時期

舊上海梟雄杜月笙

此時的杜月笙不得不重操舊業做起了小癟三。不過上海畢竟是上海,不是高橋鎮。做癟三的人不僅多,同伴比較好找,而且偷搶東西的花樣也比高橋要多。曾經的小癟三杜月笙很快就混熟了上海的癟三隊伍。不過偷搶東西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杜月笙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飢寒交迫成了家常便飯,並且還經常招來白眼、謾罵甚至捱打。對此,杜月笙已經變得麻木了。偶爾想起在高橋鎮時給外婆說的大話,不由的自己也要嘲笑自己一番了,此時杜月笙的生活彷彿跌入了泥潭,只能使出渾身力氣不停的為生存進行掙扎。

大上海梟雄杜月笙,混跡大上海,“水果月笙”、“萊陽梨”時期

舊上海時的水果攤

就在杜月笙無比沮喪,心灰意冷的時候,一顆救命稻草出現了。一天,飢腸轆轆的杜月笙在街上瞎轉悠的時候碰到一個熟人。“張恆大”水果行的賬房黃永祥。在杜月笙給“鴻元盛”水果行跑街的時候和黃永祥打過幾次交道,黃永祥比杜月笙大幾歲,父母早逝,兩人很談得來。黃永祥看到杜月笙消瘦的樣子便問:“兄弟,最近怎麼樣?”開始杜月笙強撐著不肯說,後在黃永祥的追問一下,才把被老闆趕出來的實情告知黃永祥。黃永祥安慰杜月笙不要著急,稍後回去和老闆說說把賣不掉的水果給杜月笙。清洗一下削削皮拿出去賣些錢。聽到黃永祥這番話,杜月笙感動的幾乎掉下眼淚。當然,杜月笙也是一個知道報恩的人,後來杜月笙發達之後,僱傭黃永祥為他的賬房先生,後來黃永祥老了,又僱傭了他的兒子。

大上海梟雄杜月笙,混跡大上海,“水果月笙”、“萊陽梨”時期

年輕時期的杜月笙

就這樣,在黃永祥的幫助下,十六鋪多了一個在人群中叫賣梨子的“水果月笙”。很快杜月笙就練就了一個絕技。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手指飛快的動著,眨眼的功夫就把一個梨子削好了,一圈一圈的梨皮深淺寬度相同,一刀到尾,不斷不折,可以完完整整的扣在梨子的果肉上。杜月笙也因此有了一個“萊陽梨”的綽號。一隻爛梨子,經過他這麼一削,就變成了一個白白嫩嫩、晶瑩剔透的工藝品,在加上那張笑盈盈的臉,實在讓人不忍拒絕,杜月笙的水果生意也越做越好。後來他成名後和朋友出去賭錢、吃花酒的時候,往往是一停車,就會有一群和他之前一樣的小癟三圍過來喊,“萊陽梨,多給一點”於是杜月笙就安排手下給錢,而且要多給。有時他也會想人表演削梨子的絕技。抗戰時期,他曾經在四川軍閥範紹增的家中當著滿屋子的賓客,飛快的把一個梨子去皮削好,有一位客人看到稱讚:“杜先生,您這削皮的本領真是了不起”。知道杜月笙身世的人都會有些緊張,怕杜月笙不高興,心裡面怪這人說話冒失。杜月笙只是淡淡的笑著說:“老兄,虧你還是在外面跑的人,我是賣水果出身的,你竟然不知道”。

大上海梟雄杜月笙,混跡大上海,“水果月笙”、“萊陽梨”時期

舊上海街道

“萊陽梨”只是沒有錢的人才會買,並且貨源也不穩定,杜月笙過著的依然是朝不保夕的生活,在沒有錢的時候,他還是會幹一些偷搶之類的副業,依然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小癟三。什麼時候自己才能夠出人頭地呢?在每一個寂靜不眠的夜晚這個念頭一直縈繞在杜月笙的心頭。

後面會持續更新,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