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昌邑王、漢廢帝到海昏侯:劉賀被廢完全是咎由自取

論出土文物之多,品位之高,江西南昌發掘的西漢海昏侯墓應該為近些年所罕見。事實上作為一名王侯,按一般形制的話,海昏侯墓不應該如此豪華。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反差,這與海昏侯劉賀的特殊經歷是分不開的。

海昏侯劉賀的身世與性格

海昏侯劉賀,是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王劉髆之子。劉髆因系武帝寵姬李夫人所生,所以自小就深受武帝寵愛。後來劉髆被立為昌邑王,也同樣得到了非常豐厚的封賞。然而劉髆並沒有能力好好利用武帝的這份寵愛,他沒有政治野心,在治理封地上也沒有起眼的成績,遠遜於他的其他五個兄弟。所以《漢書·昌邑王髆傳》對他也沒有任何評價,只有“天漢四年立,十一年薨”等生硬冰冷的寥寥九個字。

劉髆死後,其子劉賀繼立為昌邑王。與其父的平庸不一樣,劉賀此人生性就不安分,但可惜沒有走正道。如武帝發喪期間,劉賀非但沒有在家安分守喪,反而跑到野外尤獵。在當時,這種行為是違背禮制的重罪,但劉賀硬是仗著自己的權勢肆意妄為。

從昌邑王、漢廢帝到海昏侯:劉賀被廢完全是咎由自取

海昏侯墓發掘現場

為此,昌邑國中尉王吉曾數次苦口婆心地勸誡劉賀停止遊獵,將精力放到昌邑國的治理上來,“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此外,王吉還暗示劉賀與漢昭帝血緣很近,很有可能能繼承帝位。但即便是涉及到皇位如此重要的事情,劉賀也並沒有顯得如何在意。他雖然表面上對其他大臣說:“中尉甚忠,數輔吾過”,但在實際行動上並沒有一絲收斂。

在劉賀繼承王位後的第十三年,即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漢昭帝駕崩。因為昭帝沒有誕下子嗣,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安排一名宗親繼位。此事由當時的大將軍霍光主持。當時漢昭帝仍然在世的宗親只有親弟兄廣陵王劉胥和親侄昌邑王劉賀,而廣陵王劉胥因為行為不端,一向就為漢昭帝乃至皇室唾棄,所以劉賀最後反而成了唯一之選。

劉賀接到徵書後,於當天中午即出發,黃昏時就抵達了定陶,相當於半天走了135公里,如此行路速度導致一路上都是累死的馬匹,可想而知當時的劉賀是多少地著急!這時忠誠識大體的王吉又說話了。他勸誡劉賀說:“大王以喪事徵,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發。

”這意思就是勸誡劉賀不要操之過急,徒增是非。更重要是,王吉還提到“霍光輔政,有仁愛、忠信之德,為武帝所信任,故把天下託付給他”。希望劉賀對霍光“事之、敬之,政事一聽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

從昌邑王、漢廢帝到海昏侯:劉賀被廢完全是咎由自取

海昏侯劉賀劇照

然而人性難改,劉賀又一次無視了王吉的忠言逆耳。在趕往長安的路上,劉賀照樣飛揚跋扈,不斷擾民生事。抵達弘農(今河南靈寶)時,劉賀命令隨從以衣車載女子供其淫樂。不料此事後來引來朝廷使者的責問,劉賀只有隱瞞真相不報,讓隨從替死。抵達長安東郭門時,按照西漢治喪禮制,此時劉賀應該大哭以示敬意。但奇葩的劉賀卻以“喉嚨痛”為由,拒絕大哭。

劉賀即位與被廢

元平元年(前74年)六月,劉賀正式即皇帝位。即位後的劉賀並沒有收起他以前胡作妄為的那一套,仍然淫戲無度,終日與近臣飲酒作樂,違背聖道。原昌邑國相安樂多次勸諫,劉賀一概不聽。

劉賀即位後,為了培養自己的人馬以掌控中央實權,將原昌邑國的大官小官近二百餘人調至長安,並隨後越級提拔。

而對於當時的輔政大臣霍光來說,劉賀的諸多不端行為早已讓其忍耐不煩了。在親信大司農田延年“將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選賢而立之”

的建議下,霍光終於下定決心要廢黜劉賀。

霍光先是暗中與大將軍張安世商量廢黜劉賀的計劃,然後又取得了丞相楊敞的支持,最後才召集群臣開會商議廢黜劉賀一事。而霍光作為武帝的首席託孤大臣,其權勢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一點都不過分,群臣哪敢有所不同意見。所以廢黜劉賀的決定馬上就獲得了全票通過。霍光見勢便馬上率領群臣向皇太后表明原昌邑王劉賀不能勝任皇位的意見。

從昌邑王、漢廢帝到海昏侯:劉賀被廢完全是咎由自取

霍光劇照

太后見霍光來勢洶洶,也不敢多說什麼,只好表示同意。隨後霍光便令車騎將軍張安世逮捕原昌邑舊臣二百餘人,並派親信監視劉賀。

不久,太后按計劃召見劉賀,霍光、楊敞等大臣就趁機聯名陳奏昌邑王入朝前後的諸多惡跡。如居喪時違背禮制,進京路上掠淫民女等數十條不端事蹟,這還不包括劉賀即位後派遣使者向各地官署索要貢品等一千一百二十七事。事實上劉賀犯下的每一項惡跡都能致自己於死罪,但最後霍光、楊敞二人還是以“未得到高祖認可”為由廢黜了劉賀。這其中的深意值得探討。

按群臣的意見,劉賀被廢后應當流放到漢中,但太后還是顧及親情或者皇室顏面,最後決定讓劉賀重回昌邑。好玩的是,劉賀被免除了王爵爵位,但沒有被貶為庶民,所以昌邑人仍稱他為“故王”。另外原昌邑國的財產仍歸劉賀所有,並另賜食邑二千戶,在如此特殊的安排下,劉賀仍能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

漢宣帝即位後,為了防止劉賀復辟,特意命令山陽太守張敞暗中監視劉賀的一舉一動。然而在張敞的監視彙報中,劉賀的形象只是一名體弱多病,終日飲酒作樂,毫無鬥志的廢人。放心之餘的漢宣帝於元康三年(前63年),封劉賀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四年後,海昏侯劉賀病逝。

綜上所述,從昌邑王、廢帝到海昏侯,某種意義上劉賀是不幸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生坎坷。那麼這種不幸是誰造成的?古人有認為劉賀被廢是霍光一手造成的,如東漢學者王符就說:“霍氏之貴,專相幼主,誅滅同僚,廢帝立帝,莫之敢逆,山、雲屏事,諸婿專典禁兵,婚姻本族。”王符甚至還將霍光與篡位的王莽相提並論。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從昌邑王、漢廢帝到海昏侯:劉賀被廢完全是咎由自取

劉賀關係網

霍光廢黜劉賀的出發點

先說“專相幼主”這一條。漢昭帝六歲即位,算是幼主,但這是武帝信任霍光,讓其“行周公之事”的結果,並非霍光自己的決定。後面的劉賀六歲繼承昌邑王位,在位十三年,所以劉賀即皇帝位時至少也有十九歲,怎麼也算不上幼主。而宣帝即位時也已經十七歲了,同樣不能算年幼,所以王符所言霍光“專相幼主”根本就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霍光雖然在昭宣二帝時手握朝廷軍政大權,所謂“政事一決於光”,但其並無謀逆之心。其中之所以誅殺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是因為這些人暗中結黨營私、謀權篡位。霍光的出發點還是為了西漢政權的長治久安。

另外,霍光確實有任用親屬霍山、霍雲及其兩個女婿擔任禁軍和東西宮衛尉,但霍光在世尚能嚴格約束他們,所以總體並未出現什麼隱患。至於霍光死後,霍家眾親屬為禍漢廷,那是霍光沒有想到的。這是他的過錯。但霍光盡心輔佐昭宣二帝實現“昭宣中興”的巨大功績是不容抹殺的,這是各史家公認讚揚的,就連漢室的後世皇帝同樣也承認霍光為忠臣,其中漢成帝還為“光置守冢百家,吏卒奉祠焉”。

史家裡面,以班固、司馬光對霍光的評價最高。班固將霍光比作周公、伊尹,司馬光完全同意班固的評價,同時也表達了替霍光鳴不平的意思。在班固、司馬光二人看來,上官桀被殺、劉賀被廢都是他們咎由自取的下場,霍光的決斷處置都是忠於漢室,並無私心,對此也應該肯定。

參考史料:司馬光《資治通鑑》

班固《漢書》

王符《潛夫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