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勝戰計(三)

勝戰計: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之計謀。君御臣、大國御小國之術也。亢龍有悔。

第五計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計的使用,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趁火打劫之計的特點,就是利用時機,果斷地打擊對方。而此計延伸到現代社會的商戰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機。

【原典】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釋義】

當敵人遇到危難時,就要趁機出兵奪取勝利。這是一個強大者果斷決斷,抓住有利戰機,制服敵人的謀略。這是從《周易》夫卦“剛決柔也”一語悟出的道理。

【淺解】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按語】

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解析】

這則按語把“趁火打劫”計具體化了。所謂“火”,即對方的困難、麻煩。敵方的困難不外有兩個方面,即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農民起義,內戰連年,都是內患;外敵入侵,戰事不斷,都是外患。敵方有內憂,就佔它的領土;敵方有外患,就爭奪他的百姓;敵方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趕快兼併它。總之,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肯定穩操勝券。《戰國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體現。

【故事】

勾踐趁亂滅吳。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嚐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痺夫差。而在國內則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裡。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 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王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三十六計》之勝戰計(三)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軍事上使敵人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原典】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釋義】

敵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前進方向,對我方有利,應乘機進攻、打擊敵人。

【淺解】

此計是運用"坤下兌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敵志亂萃"而造成了錯失叢雜、危機四伏的處境,我則要抓住敵人這不能自控的混亂之勢,機動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戰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一舉奪勝。

【按語】

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敵志不亂,能自去也。漢末,朱雋圍黃巾於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鳴鼓攻其西南,黃巾悉眾赴之,雋自將精兵五千,掩其東北,遂乘虛而入。此敵志亂萃,不虞也。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志亂否為定。亂,則勝;不亂,將自取敗亡,險策也。

【解析】

這則按語通過使用此計的兩個戰例,來提醒使圖此計的人必須考慮對手的情況:敵方指揮確可擾亂,用此計必勝,如果對方指揮官頭腦冷靜,識破計謀,此計就不可能發揮效力了。黃巾軍中了李雋佯攻西南方之計,遂丟失宛城(今河南南陽)。而周雅夫處變不驚,識破敵方計謀。吳軍佯攻東南角,周雅夫下令加強西北方向的防守。當吳軍主力進攻西北角時,周雅夫早有準備,吳軍無功而返。

【故事】

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再次北伐,兵至祁山,紮下三個大寨,專候魏軍。司馬懿(字仲達)得知,率張郃、戴陵並十萬軍前往祁山迎敵。司馬懿來到,先搞調查研究,問前線部將郭淮與孫禮:“前線情況如何”。郭、孫二人答說:“尚未與蜀軍交鋒”。司馬懿又問其它各路情況。郭淮說只有武都、陰平尚未得到消息。司馬懿經過思考,指示郭淮和孫禮:“明日我親自領兵與孔明交戰,你二人可急從小路前往增援武都和陰平,並從背後偷襲蜀軍,我軍可勝。”郭淮於路謂孫禮曰:“仲達比孔明如何?”禮曰:“孔明勝仲達多矣。”淮曰:“孔明雖勝,此一計足顯仲達有過人之智。蜀兵如正攻兩郡,我等從後抄到,彼豈不自亂乎?”正言間,忽哨馬來報:“陰平已被王平打破了。武都已被姜維打破了。前離蜀兵不遠。”禮曰:“蜀兵既已打破了城池,如何陳兵於外?必有詐也。不如速退。”郭淮從之。——方傳令教軍退時,忽然一聲炮響,山背後閃出一枝軍馬來,旗上大書:“漢丞相諸葛亮”,中央一輛四輪車,孔明端坐於上;左有關興,右有張苞。孫、郭二人見之,大驚。孔明大笑曰:“郭淮、孫禮休走!司馬懿之計,安能瞞得過吾?他每日令人在前交戰,卻教汝等襲吾軍後。武都、陰平吾已取了。汝二人不早來降,欲驅兵與吾決戰耶?”郭淮、孫禮聽畢,大慌。忽然背後喊殺連天,王平、姜維引兵從後殺來。興、苞二將又引軍從前面殺來。兩下夾攻,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蜀軍大勝。司馬懿本想給諸葛亮來個聲東擊西,打亂蜀軍的大營,不料此計被孔明識破,反給司馬懿來個聲東擊西。

《三十六計》之勝戰計(三)

聲東擊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