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死”海,还是死“海”?

死海的价值与危机


是“死”海,还是死“海”?

死海

死海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三国的交界处,海拔-42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而且还在以每年1.2米的速度不断下降。同时,死海也是全球含盐量最高的湖泊之一,其含盐量约为邻近的地中海的10倍。

因为它含盐量极高,因此湖中乃至部分湖岸都没有动植物分布,因此有了“死海”这一称呼。但是,它虽然是动植物的禁地,但对人类有不小的利用价值。

死海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是当地旅游业的金字招牌之一。由于含盐量高,因此人可以浮在海面上而不沉下去,不会游泳的人也能体验游泳的愉悦。另外,死海泥富含镁、磷、钾等矿物成分,具有美容的功效。死海水对风湿关节炎还有理疗作用。总之,它旅游、资源、医疗等方面对人都大有裨益。

是“死”海,还是死“海”?

把死海泥涂在身上的游客

作为世界一大宝藏,死海却面临着“生存危机”。首先其水位不断下降,有悲观者甚至认为死海将在几十年后枯竭。究其原因,包括自然人为两个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因素,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开发和拦截上游河水两个方面。

死海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量并不丰沛。该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时期。炎热的气候在近年来进一步恶化,致使死海水资源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正常情况下,即便蒸发量较大,死海蒸发的水资源也可以通过上游注入死海的约旦河补充。但人为因素让约旦河面对死海的水量减少也渐渐无能为力。

是“死”海,还是死“海”?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图为死海1908年至2018年月平均气温

由于气候干燥、人口密集、部分国家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因此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极大。而年平均流量达14亿立方米的约旦河自然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之一,以色列、约旦等约旦河沿岸国家纷纷修筑水坝,截留水资源。其中以色列抽走了约三分之一。

被沿岸国家薅羊毛的约旦河注入死海的流量锐减,平均每年只有5000万到1亿立方米,补给能力大大削减。而这一小部分注入河水,还包括一些排入约旦河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换句话说,人类不但拿走了原属于死海的绝大部分河水,还把死海仅剩的河水的一部分污染了。

同时,旅游业和采矿业对死海水资源也有需求。由于死海是中东旅游胜地,每年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十分可观,因此美容院、度假村、酒店等旅游设施纷纷在死海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人类对死海矿物质的开采及其落后开采技术也浪费了大量水资源。

是“死”海,还是死“海”?

死海边的酒店

干燥炎热的气候加上人类过度开发,导致死海水位逐年下降,水质也受到了影响。有人预计,如果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死海或许会在2050年彻底枯竭!到那个时候,死海就不再是一片“海”,而是真正的“死”了!

拯救死海之路

拯救死海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靠单一国家很难完成,因此国际合作是拯救死海的必要前提。事实上,死海相关国家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不加节制地争夺水资源,是导致死海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

正是如此,死海所在的阿以地区的政治磋商关乎死海存亡。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及背后的阿拉伯国家计划更改约旦河水道,结果引来了以色列空军的轰炸报复。因此,能否暂弃前嫌,共商拯救死海事宜,是这一伟大理想能否实现的关键。

幸而国家利益的冲突没有阻止阿以携手拯救死海,借用《西虹市首富》的一句台词来描述就是,“金钱没有吞噬你人性的光辉”。

是“死”海,还是死“海”?

将枯的咸海是死海的前车之鉴,拯救咸海的难度也比拯救死海要大得多

2007年,以色列和约旦达成一项协议,即挖掘一条连通死海和红海的运河,将红海水注入死海。按照计划,这条名为“和平运河”的工程从亚喀巴湾引水进入陆地,预计耗资50亿美元,花费9年才能完成,世界银行也将提供资金支持。

该计划实际上是目前国际上最普遍认为的拯救方案——即引红海水注入死海——的反映。红海和死海的咸度相对接近,而且由于沿途地区的地形落差,运河或许还能为沿岸各国提供发电服务,堪称一个一箭双雕的计划。

但是,这是不是说明人类就找到拯救死海的药方了呢?

很遗憾,红海-死海工程还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是“死”海,还是死“海”?

亚喀巴湾示意图。西为埃及西奈半岛,东为沙特阿拉伯,北为以色列和约旦

红海-死海计划?

红海-死海工程并非21世纪的原创,几千年前古埃及时代的人类就有了类似设想,但即便是现代,这一工程也有不少问题难以解决。

首先,在诸多“海”和“洋”中,红海和死海的咸度最为接近(除了地中海,其他“海”在地理上也不可能向死海注水)。但饶是如此,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罢了。

事实上,死海和其他各“海”的水质不同。红海-死海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工程,巨大的引水量可能引起死海生态环境危机,包括海藻疯长、水体分层、景观突变等等,一些人如法国环境部专家贝尔汤就认为引红海水将进一步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考虑到环境问题,从红海引水拯救死海,长期以来都仅仅停留在研究、试点阶段,并未真正大规模实施。

是“死”海,还是死“海”?

红海,真的适合死海吗?

其次,工程所需资金放在任何一个国家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了2007年估计的“和平运河”计划50亿美元开销外,2012年,世界银行又表示这项工程或许需要多达1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虽然世界银行和其他一些国家表示愿意提供资金支持,但这笔钱仍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除了修运河之外,以色列和约旦还有一个修建输水管道的计划。但这个计划除了成本差异外,和“和平运河”计划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现在的处境差不多:一没钱,二影响环境。

除了钱不到位,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红海-死海工程还有一个X因素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当地政治局势。

中东地区常年战乱,阿以之间、阿拉伯国家之间、各国政府和反政府武装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俄罗斯、欧盟、伊朗、土耳其等政治势力的介入,使中东局势变幻莫测。即便现阶段各国能够心平气和地商讨环保措施,但谁也不知道各国又会换上怎样一副态度。

是“死”海,还是死“海”?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站在以色列空军一架F-35前面

不稳定的局势为红海-死海工程增加了难以捉摸的难题。即便所有问题都解决,那么,施工途中,是否会出现政治斗争和武装冲突?是否会影响施工进度甚至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没人知道。

余论

死海水位下降,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但这一趋势的增强却的确在现代社会加强了。很多时候,正是人类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才导致了环境问题前的焦头烂额。

战国时期,孟子在梁惠王的朝堂上,曾提出他对治国的理解是: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是“死”海,还是死“海”?

死海风景掠影

这是千年的古人悟出来的道理,并以《寡人之于国也》题目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但遗憾的是,现代社会的一些人,似乎丢掉了它。从这个角度说,死海将枯,或许是对人类的一种惩罚。

但是,人类同样需要生存,除去浪费不说,对水资源和矿物质的需求实际上是人之本能。那么,满足生存需求和保护环境的平衡点在哪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