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初探


閱讀教學初探

“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語文課程標準》對九年義務教育提出的閱讀總目標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而小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啟蒙階段,該如何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實現課程目標,併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呢?這是我們每個小學語文老師必須積極面對的一個問題。新教材根據學習語文的規律和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對課文進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調整,不僅設計編排了大量內容豐富、時代感強的課文,加強了語文教學同現實社會生活的聯繫,還增加了課文分量,從而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開拓了廣闊的天地。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更好地把握新教材,挖掘新教材中潛在的資源,將新教材所蘊含的教學新理念落實到閱讀教學過程中去呢?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收穫和認識。

一、分清課文種類,閱讀教學要不忘“因材施教”

小學語文新編教科書中將課文分為精讀課文、略讀課文、選讀課文三類,在日常教學中,相當一部分老師,不分課文種類,一律套用精讀課文串講的方法,表面看是認真負責,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實不然,相反,這是一種極不科學極不負責的做法。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我們必須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分清課文種類,先明確不同課文在閱讀教學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再根據教材特點採取相應的教學措施進行教學,做到“因材施教”。

1、引導合作探究,掌握精讀課文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管教學哪一種類的課文,我們都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內容的整合和訓練的循序漸進,特別是精讀課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閱讀和感悟的過程。我認為首先要善於運用預習提示知指導學生預習;要安排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通過反覆的朗讀逐步理解課文;對學生理解起來感覺困難的重點語句,可以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細讀深思;要善於針對學生的自學質疑,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撥;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好討論交流,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把學生的理解和體會逐步引向深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學實踐中逐步自主的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

例如在精讀《翠鳥》一文中“翠鳥的外形特點”這部分時,我設計了“讀——想——填色”的環節來強化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悟能力;通過重點詞句的強調式朗讀訓練,引導學生準確領悟翠鳥與眾不同的外形和顏色鮮豔的特點;通過讀了解重點描寫了翠鳥的那些突出部位,通過想整體把握翠鳥的樣子,通過填色深化學生對翠鳥“顏色非常鮮豔”這一突出特點的體悟。

2、放手自主實踐,上好略讀課文

新編教材編排了分量較重的略讀課文,目的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於閱讀實踐,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如果略讀課文教學拋不開精讀課文串講的慣性,放不開手腳,包辦太多,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應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的性質,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疑點,參照“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教師再根據訓練組讀寫訓練重點,結合學生自學情況,抓住一兩個重點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全體學生自主討論、廣泛交流、主動積累。例如在略讀《想別人沒想到的》一文時,在放手讓學生所學讀書方法充分自讀之後,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究“小徒弟的畫為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一問題上,讓學生在自讀、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感悟“創新意識”與“稱讚”之間的內在聯繫,學生在長暢談感受,體會、收穫之際,口語交際能力和自學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3、配合歷練拓展,巧用選讀課文

選讀課文是為了配合閱讀教學,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而設的,編排的內容與教材同步,為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感性材料、自主地掌握和運用語文規律提供了理想的載體,我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我們可以找準閱讀延伸時機,巧用選讀課文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引導學生參照“提示”提出的思考題獨立閱讀思考,再側重引導學生理解主要內容,揣摩作者思路或引導學生從閱讀的文章拓展開去,讓學生在母語大環境中自主歷練和提高語文素養。

二、促進表達運用,閱讀教學要融入“寫的實踐”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融入 “寫”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閱讀教學是感知、理解、積累性的實踐,能為“寫”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使學生有內容可寫。另一方面,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寫”又能促進閱讀實踐結果的不斷深化,有效地突破閱讀教學的難點。例如教學《爭吵》一課後,可以讓學生也寫寫和同學發生過的一件事情;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可以讓學生想想醫生可能說些什麼話安慰阮恆,使他立即停止了哭泣,並把醫生說的話寫下來;教學《小攝影師》後,可以讓學生續寫“第二天,列寧正在閱讀文件……”等等。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寫”的實踐,不僅大大提高了寫的密度,也極大提高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強度,而且這種寫始終緊扣於理解、領悟課文內容、思想、情感這根線上,保證了教學主線的統一性、教學流程的流暢性、情感氛圍的和諧性,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統一。

三、關注學生髮展,閱讀教學要體現“人文關懷”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老師唱主角,少數學生唱配角一問一答式的課堂教學形式普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因此,建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課堂教學結構,關注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成為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關注學生個性化閱讀習慣的養成,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是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之一。教師如果能充分關注學生預習、識字寫字、自主閱讀、大膽發言、深入思考、善於提問、積極討論等習慣的養成,就能有利於學生提高閱讀質量,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於學生終身學習;教師如果能致力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就能引發學生質疑,促使學生主動閱讀、積極探究;教師如果能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體會、抒發自己的情感,學生就能從中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如果能實行教學民主,構建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就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張揚自己的個性,就能生成能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

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將致力於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