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摘帽後怎麼幹?這個新部署意義重大

高度重視鄉村振興人才缺乏問題

“空巢”是制約鄉村發展的突出問題,“人氣”不足、人才缺乏是鄉村振興面臨的最大“瓶頸”,人才問題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性問題。


脫貧摘帽後怎麼幹?這個新部署意義重大

目前,鄉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空巢”現象十分嚴重。有些貧困縣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外務工。青壯年勞力尤其是80後、90後新生代農民基本外出,留守在鄉村的基本是老人、兒童和婦女。2019年,貧困人口中到鄉外就業的外出農民工有2729萬。

農民工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力量,是“造血”鄉村的生力軍。然而,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導致建設鄉村的本土人才嚴重不足,鄉村缺乏發展內生動力、缺乏生活消費活力,將直接影響鄉村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長此下去,會嚴重影響鄉村振興的發展“後勁”。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農民工無法如期返城務工,同時由於城市經濟生產正在慢慢恢復,一些用工崗位可能暫時縮減招人,因此,滯留在鄉的農民工人數可能比往年有所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這部分人不“返貧”而是成為鄉村振興的有生力量,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新課題。


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實施精準幫扶


針對脫貧摘帽後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是“空巢”導致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不足,我們在設計政策時,要遵照有利於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有利於實施精準幫扶兩個原則,打通全面脫貧到鄉村振興的“任督二脈”。

脫貧摘帽後怎麼幹?這個新部署意義重大

首先是解決人的問題。要積極推進脫貧縣、鄉(鎮)“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小城鎮建設。

2019年全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億,佔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已提前一年完成《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8-2020)》確立的到今年實現60%城鎮化率的目標。從2015年到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提高的幅度逐漸放緩,提高的百分點分別為1.33、1.25、1.17、1.06和1.02。城鎮化從量的發展步入到質的提高的新階段。

目前,貧困地區的城鎮化率並不高。為鞏固脫貧成果、從根本上培育鄉村內生髮展動力,應以設計國家新一輪城鎮化規劃為契機,在充分考慮鄉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特點特色的基礎上,加快構建脫貧縣、鄉(鎮)新型小城鎮建設框架,積極推進脫貧縣、鄉(鎮)城鎮化發展。

第一,注重“小型”“以人為中心”。脫貧縣、鄉(鎮)的城鎮化不同於城市化,也不同於一般城鎮化,需在“小型”“以人為中心”上下功夫。不能走“拆遷—建房—空置”的老路,應該重心前移,以“鄉音”“鄉情”為紐帶逐步動員外出務工人員“還巢”,並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家鄉建設中來,讓鄉村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目前,全國有91.8萬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在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但要使鄉村獲得長足發展,還要靠具有“鄉音”“鄉愁”的“本土”人才。外出務工人員長期在外打拼、見多識廣、頭腦靈活、經驗豐富,又擁有一門或多門技術,有的還具有管理經驗。如果引導“迴流”,他們更能紮根鄉村,長期致力於鄉村振興事業。

第二,注重“引鳳還巢”。從數據上分析,鄉村人才“迴流”的內因正在形成,鄉村正值“引鳳還巢”的重要契機。2018年在鄉內就地就近就業的本地農民工比上年增長0.9%;到鄉外就業的外出農民工比上年增長0.5%。在外出農民工中,進城就業比上年下降1.5%。在鄉內就業增幅多於在鄉外就業,不進城增幅高於進城增幅,說明新生代農民的進城意願有所下降。

脫貧摘帽後怎麼幹?這個新部署意義重大

另外,在進城務工人員中,只有極少數在務工城市買房,但新生代農民工一般都會在戶口所在地縣鎮購置房產。這為外出務工人才“迴流”提供了客觀條件和物質基礎。因此,長遠來看,在目前受疫情影響外出務工受阻的情況下,各地應順勢而為、出臺政策,積極吸納在疫情中表現突出的人才充實鄉村建設隊伍。

其次是優化“造血”機能,利用“互聯網+”,拓寬產業、教育、旅遊等發展。

(1)扶持電商產業,解決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

農畜牧產品“賣難”一直是影響農民增收的突出問題,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瓶頸問題。應結合外出農民工,特別是80、90後新生代農民工熟悉互聯網、計算機應用的特點,發揮他們的人脈優勢,大力扶持和推進鄉村電商產業、拓展銷售渠道,“借力發力”,連通鄉村經濟的“產業鏈”,搞活鄉村生產、生活和消費市場。2018、2019年國家連續兩年共舉辦十期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專題培訓班,共培訓學員1031人。根據跟蹤調查,其中466名學員2019年電商經營總額達17.7億元,帶動貧困戶6.88萬戶。建議把外出農民工納入培訓範疇,增長專業技能,進一步吸引其返鄉創業就業。

(2)開展線上教育,緩解“上學不便”問題

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在於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基礎是發展鄉村教育。鄉村教育包括兩部分,一是針對留守兒童的義務教育和幼兒教育;二是針對提升農民素質的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另外包括兩個層次,一是以促進農業生產為目的的技能教育,二是培育農民文化品位的素質教育。當前應著重關注留守兒童的義務教育和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教育。

脫貧摘帽後怎麼幹?這個新部署意義重大

貧困地區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交通不便。比如,有媒體報道,為了上幼兒園,雲南文山州西疇縣一對父女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打著手電上學。目前,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已經達到98%,在這種情況下,鄉村完全有條件發展適宜鄉村特色的線上教育。

(3)開展網上直播,積極推行“雲”遊鄉村

大多數貧困地區自然人文景觀和旅遊資源富集。除了推進傳統“現場”旅遊之外,要充分運用“非接觸式經濟”形態優勢,運用網上直播平臺,大力發展鄉村“雲”旅遊業。特別是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三區三州”更是如此。一方面充分調動外出農民工積極性參與宣傳,另一方面動員大型直播平臺參與設計,形成與傳統旅遊互為補充、互相映襯,“兩條腿走路”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