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所“双高”校的多项就业指标连年攀高?

为什么这所“双高”校的多项就业指标连年攀高?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多项就业指标连续几年均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平均水平,学校靠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2019 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其入选条件之一即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不低于95%。不仅如此,该校毕业生的多项就业指标连续几年均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平均水平。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获得如此高的反馈评价?在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麦可思研究》邀请该校招就办副主任唐军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享。

产教融合促双赢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视为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不仅有助于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关于这一点, 唐军深有感触。他表示,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 重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先后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企业院所合作,积极建立伙伴关系,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共享格局,努力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目前学校已为合作的装备制造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7100余名,占学校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总数的55.9%,并且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据介绍,原因之一在于学校的创新意识。在校企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学校除了率先推出“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前瞻性地提出产学研一体化“13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看,“1331”模式中的“1”瞄准高端装备制,引入科研院所、企业研试中心等,合作搭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四川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等产学研育人创新平台。“3”抓住服务产业的关, 以平台建设为载体,通过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建立“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主动服务重装产业的产教融合机制,全面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等“三个对接”。第二个“3”

突出实战能力培养,推行教师进入平台、学生进入项目、教学进入现场等“三个进入”。其中“教师进入平台”是指学校建立专任教师轮岗制度,保证专业课教师每五年至少一年进入产学研平台,从事生产与管理、技术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工作,形成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学生进入项目”是将新产品试制、技术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等项目作为工程素质提升课程纳入选修课。学生作为项目助手参与项目,提升学生实战能力。“教学进入现场”则是推行主干专业课“双教师授课”,理论性强的内容由专任教师讲授,实践性强的内容由平台内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讲授;技能课程、工程素质提升课程按照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规范进行现场教学。最后一个“1”是指立德树人,筑就“大国工匠”成长之路。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定不移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与企业基层党组织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校企“双汇报、双考察”制度,加强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建立全国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国技术能手等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传授绝技绝活、言传身教,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起来,大力培养工匠精神。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1331”模式获得校企等多方认可,并于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高技能型应届毕业生存在的岗位针对性不足、社会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学校与校外企业院所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双方共育技术技能人才。比如,在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合作试点的过程中,双方不仅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体系及相应实施方案,而且为做好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过程考核、师资配备、保障措施等工作,还建立定期检查、及时反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用人单位负责对学生上岗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业务技能等进行考核评价, 并将考核评价结果提供给校方。

就业措施“四重奏”

从学校对外公开的数据看,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及对学校就业指导总体满意度的评价均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平均水平。对此,唐军表示“这些都离不开学校扎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他分别从就业教育、就业市场、就业服务、就业机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享。

就业教育是核心——加强观念引导,提升毕业生职业素

养。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讲,影响他们就业最大的核心因素是就业观、成才观。鉴于此,学校将就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就业实务指导”等课程教学,着力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做到全过程、全覆盖。另外,学校还会通过优秀校友就业创业的励志分享、资深专家职业发展的指导讲座、大国工匠立德精技的事迹报告等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家国情怀、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指引,在新生入学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习惯养成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顶岗跟踪指导等人才培养方面及环节,将就业教育深度融合,切实做到立德树人、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同向同行,把学生培养成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能力较强、素养较高的合格人才。

就业市场是重点——加强市场建设,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这既是高校解决“找米下锅”的重要举措,也是毕业生有业可就、有好业可就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校在加强就业市场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上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十分重视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每年学校通过上门走访、请进交流、平台共享等方式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交流,不断拓展和巩固实习就业基地,目前学校与近500家现代制造业及服务业的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加大力度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共办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模式,共育急需紧缺技术技能人才;与地方开展校地合作,通过共办专场招聘会、平台资源共享等方式,共架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桥梁。

就业服务是关键——加强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首先是招聘组织精细化。学校搭建校园招聘平台,要求用人单位在平台注册发布招聘信息时提交单位的基本情况、招聘职位、上岗时间、薪资待遇、食宿情况、试用(见习)规定、社保福利等详细内容,方便毕业生多维度、多层次地了解应聘信息,最大限度满足自己求职的关注诉求和权利主张。在就业协议的内容和签订方面,学校也要求做到精细、规范和严谨,以保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就业协议的严肃性。此外,在校园招聘安排上,学校以一单位一专场的模式为主,辅以一集团一专场、一专业群一专场、一地方一专场等模式作为补充。此模式虽然周期长、投入多,但优势和效果明显,既能让校企双方做足前期准备工作,促使过程组织、个体指导、签约服务等工作更细致、更周到,也能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充分到位,双向选择的成功率和满意度得到提高。这一模式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其次是指导帮扶精准化。学校通过建立信息台账、开展分类指导、坐实“一对一”帮扶等措施,全面精准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工作,力促毕业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每年求职就业季前,学校都会通过对来年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意愿进行全面摸底来建立台账,为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开展分类指导帮扶工作提供有力依据。特别是对于建档立卡、残疾、少数民族等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学校通过“一生一册”模式进行精准指导和特别帮扶。每年,学校各类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初始就业率均保持在93%以上。同时,学校对于每届毕业生,无论是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阶段,还是在毕业后就业阶段,都会开展3次以上的跟踪调研,一是了解毕业生实习就业状况,二是解决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的权益纠纷、思想观念等问题,三是继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对于往届毕业生,学校建立了延伸服务机制,按照意愿和需求不限期限、不限次数地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服务。

再次是就业管理信息化。学校建有较为完善的就业管理系统,在台账建立、招聘管理、办事流程、跟踪调研、延伸服务(往届生)、数据统计等方面已基本实现信息化。在此,唐军也谈到与第三方机构连续多年合作开展毕业生跟踪评价项目的初衷,他坦陈:“第三方机构不管是在政策把控,还是在业务水平、平台支撑、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所掌握的信息全面、权威,不仅能帮助学校进行毕业生数据的纵向和横向分析,还能在短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委托项目,很好地满足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很重视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评价数据,特别是对就业质量、就业发展趋势、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个体与总体的对比等数据尤为关注,因为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校对标,找出缺失和短板,同时也有助于学校相关工作的诊改,推进学校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完善保障体系。

就业机制是保障——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就业“一把手工程”,不断完善“学校—系部—辅导员(班主任)”三级就业工作机制,深化扁平化管理,推进全员化参与,构建体系化格局,使“领导主抓、部门牵头、系部落实、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得以形成和保持,就业工作得以不断实现新突破。近五年,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同时,学校还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疫情之下“量体裁衣”

新一年的就业季已到,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可能会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挑战。“学校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对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的指示和要求,一方面结合本校实际,在应对疫情的同时,积极研究部署、启动落实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将新冠肺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唐军说道。

积极应对,做好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分类管理和跟踪指导工作由于暴发疫情,毕业生年后到单位顶岗实习受到严重影响,一是不能如期到岗实习,二是不少单位取消了顶岗实习安排。对此,学校快速反应,积极应对,根据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了系列顶岗实习分类管理和跟踪指导的办法和措施,确保有序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具体来讲,一是全面摸排,建立台账。开展跟踪学生和对接单位工作,掌握学生实际是否到岗实习的状况和单位是否继续需要及何时安排学生到岗实习的情况,建立信息台账。二是分类管理,有序安排。根据跟踪学生及对接单位所建立的信息台账,分阶段、分类别进行学生管理和有序安排实习相关工作。三是线上实施,高效安全。无论是跟踪管理学生还是在办理顶岗实习手续时学生及单位提交相关信息资料,都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线上操作,确保便利高效和疫期安全。

多措并举,做好毕业生就业的精准指导和推荐服务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毕业生就业的精准指导和推荐服务工作,学校秉持“加大力度、共克时艰,精准施策、做实做细”的指导思想,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进行部署和开展,力争将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一是摸排情况,分类应对。摸清用人单位在疫情影响下对已签约毕业生是否继续履约的情况,摸清毕业生当前阶段除就业外的其他毕业去向情况,以便分类开展工作。第二是广开渠道,挖掘岗位。通过校企对接、校地合作和共享上级主管部门搭建的招聘平台,广开渠道,挖掘收集资源,尽量为有就业需求的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第三是精准指导,强化服务。针对选择单位就业、自主创业、升学、应征入伍等不同毕业去向的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指导工作,为有就业需求的毕业生,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就业QQ群等方式,持续推送招聘信息。第四是未雨绸缪,做好预案。针对毕业之际升学落榜、未就业、二次就业等情况,提前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尽量挖掘收集更多招聘岗位,为毕业季双选会做好充分准备。第五是加强联动,全员参与。招就办、系部、辅导员(班主任)紧密联动,群策群力,做实做细,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为什么这所“双高”校的多项就业指标连年攀高?
为什么这所“双高”校的多项就业指标连年攀高?

作者 | 麦可思 张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