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学霸的差距真的只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吗?

听说过斯科特·扬(Scott Young)的朋友大概知道,这位加拿大年轻人曾在12个月内,自学完成了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这意味着他10天就拿下了“线性代数”这门课,如此高效的学习能力惊呆了众多网友,在网络上声名鹊起,人人都称他是超级学霸,他还为此受邀参加了TED演讲。

你和学霸的差距真的只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吗?

他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写成了一本书,书名是《如何高效学习》。

你和学霸的差距真的只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吗?

他在书里说到:

“聪明人在学习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技巧,有些人有意识去应用,大多数人则是无意识的应用,不同的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我选这本书的原因是希望多了解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帮助。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用更少的时间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

《如何高效学习》所说的学习秘诀概括起来就是5个字——整体性学习。书的内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整体性学习理论;第二部分,列举一系列围绕该理论而设计的学习方法;最后一部分,分享了作者自身长期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有三点,第一,高手学习和普通学习的最大区别。第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要适当调整。第三,习惯真的很重要。

高手学习和普通学习的最大区别

斯科特·扬提出,学习大体分5个步骤:获取阶段,理解阶段,拓展阶段,纠错阶段,应用阶段,完成步骤的顺序不需要固定不变,你可以先理解知识再进行获取。普通学习者大部分停留在获取和理解阶段,通过理解字面意思和机械式记忆来学习知识,而整体性学习更重要的是后面三个阶段:拓展、纠错和应用。简单来说,不光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学会拓展和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纠正对知识的错误认识。

你和学霸的差距真的只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吗?

我的大学专业是财务管理,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教我们“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几种”“融资租赁怎么做分录”,期末考试前,熬夜看书上划的重点,背会计分录。斯科特·扬也学财务,而他用学到的财务知识开了一家公司,分析财务报表和报税。如果说他的学习策略是整体性学习,那么我的学习就是机械记忆式学习。每次考试前,我就希望有个哆啦A梦,从口袋里拿出“记忆面包”,好让我把书上的知识复印一下,然后一字不漏的吃下去。

你和学霸的差距真的只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吗?

整体性学习和机械记忆式学习的关键区别就是联系。

机械记忆是通过不断重复数十次记住某个概念和公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低效的,因为人脑不是计算机,无法精确复制大量信息,知识并非无根之水天上来,它有它的来龙去脉。

“整体性学习策略强调将信息编织到知识网络中,而不是给自己加上机械记忆的负担。”

整体性学习充分利用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目的是创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你和学霸的差距真的只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吗?


可是,当我们面对一个新概念,应该创建谁和它的联系呢?

最近亚利桑那大学和布朗大学的研究者贴出的论文《最优学习的85%规则》中,研究者在对AI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和模拟生物大脑的神经网络模型的模拟实验中,得出了最佳学习率,即新知识和熟悉知识的最佳配比是15.87%,研究者称这个结论为“85%规则”。这个结论从侧面验证了,学习的本质就是“熟悉+意外”。

面对一个新概念,可以深度拓展,了解知识的背景来历,可以横向拓展,创建学科内知识周围的联系,更要纵向拓展,创造常人眼里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的联系,最后要学会应用,创造实际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学以致用才能使你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形成长期记忆。

“如果只学习而没有实际的应用,就是在浪费生命,”

那么,如何创建联系呢?

书中所给出的方法我个人觉得最有用的就属比喻法了。我们一定对比喻不陌生,那是文学里最常用的修辞手法。王鼎钧在《作文七巧》中就说,“发明”比喻的人实在是伟大的天才,替天下后世解决了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事物,最容易办到,可惜多半很难出色,但是,你若用这句似乎平凡的话去比拟类似的另一事物,这句话的内部就好像有什么潜力忽然奔放出来,予人以毛虫化蝶的惊喜。

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不妨多找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以熟悉比喻陌生,拿我熟悉的健身和陌生的固定资产进行比喻,健身和会计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结构,如果将自己的身体比作一项固定资产,健身就是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既延长了使用年限,乐观点是100年,也增加了固定资产的价值。

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要适当调整。

财新总编王烁曾说,为省事找单一策略是取败之道。学习是一件很宽泛的概念,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斯科特·扬将所有的信息分为5大类,这5大类涵盖了所有我们的所学的知识,分别是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具体信息和抽象信息。针对这5类信息,要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随意信息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没有规律,结构性弱,书中给出了三种方法来学习随意信息:联想法,挂钩法和压缩法。重点说一下压缩法。压缩法分成记忆术、图像联系和笔记压缩法三种。记忆术是将数个信息压缩成简单通用的短语,比如CNN,它实际上的全称是Cable News Network,中文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就将企业的管理方法简化成数字化代码管理方法,“567”法,即买地之后,该地块必须5个月开盘销售、6个月现金回笼、7个月达到资金收支平衡。图像联系即创造一副能联系若干知识的图像。笔记压缩法是用一张或几张纸,将所有重要的信息全部压缩写在上面,和思维导图很像,只不过思维导图有中心概念,但笔记压缩更像是多个思维导图放在一起,是去中心化的。

观点信息经常出现在论文中。我们看到的时评也属于观点信息,包括证据和结论,学习观点信息的关键在于能否提取其中的关键思想。它对我们的阅读能力有一定要求。可以运用书中提到的图表法。

过程信息指的是教导你如何去行动的信息,本书《如何高效学习》,就是这样的过程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正确的概念并反复练习。书中的大部分方法都适用于学习过程信息。

具体信息和抽象信息在我们课堂上是最常见的。我们大部分的学科都介于二者之间,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习这类信息通常就需要用到比喻法、内在化法等方法。前面已经提到比喻法,内在化是斯科特·扬自己发明的名称,就是将知识与自己的所有感官联系起来。将知识点在脑海中想象一副图像,再调用声音、触觉和情感让这幅图像栩栩如生,就像放电影一样。作者提到自己学习矩阵的时候,行列式的左上和右下的数字相乘,他就想着自己的右手抓住左上的数字,然后挪动到右下的数字,手上还能感觉到重量。

你和学霸的差距真的只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吗?

习惯真的很重要

“指望看一遍书就能熟练运用这些学习技术,就如同从未拿过弓的人一次就想射中靶心”。

我们都说,习惯成自然。当方法没有成为你的习惯之前,方法还是别人的方法,你还是你。光学会方法没有用,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方法内化于无形,学习效率才会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斯科特·扬的个人习惯有一些我认为可以拿来作为参考,他从不把“学习”当成一个笼统的概念,对他来说,学习就是做这几件事:阅读材料、完成作业、做笔记、应用整体性学习策略处理难点、考试前对材料做一次笔记流。把学习这件事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而不是拿起书发呆两个小时。他喜欢晨读,坚持每周至少阅读一本书,每年至少读50-70本。为了进行自我教育,他会给自己设置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吸引人的、具体的,比方说每年阅读一定量的书,一个月学会游泳,编写一个小游戏等等。

临时抱佛脚不如每天学一点,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拥有再厉害的学习方法,也不能忽视习惯的力量。持之以恒,才能厚积薄发。

学习方法或许因人而异,也会因为学习内容的不同而不断调整,但真正能够改变学习效率的,其实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局限于单个知识空间,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从熟悉的事物出发不断与新的知识建立联系,最终形成我们独有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亲手绘制人生的知识地图,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没有人喜欢别人来做主自己的人生,同样,也没有人喜欢填鸭式的学习。整体性学习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掌控欲,发现掌握知识的快感,最终轻松驾驭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