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的分解与选择,是感知的深化过程,是认识思维向艺术思维转换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在对表象作了精细的分解以后,第二步就是对表象进行选择、取舍,以确立意象。闻一多曾说:“选择是创造艺术的程序中最紧要的一层手续,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此话指明了选择的必要性、重要性。选择不仅是取舍,而且是对自然的加工和提高,那些自在的散乱的表象还不是艺术。所谓选择,就是在混乱无序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提取出来,而把用不到的成分舍弃。例如雕刻家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人像,画家面对一座大山描绘出一幅风景画,这就已包含着选择。所以朱光潜先生说:“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面对外界纷繁众多的表象信息,诗人采用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何以采用这部分而不采用那部分,则全由主体的“内在图式”起作用。

表象的分解与选择,是感知的深化过程,是认识思维向艺术思维转换

由于经历、趣味、修养、心境等的不同,诗人只能接受与自己内宇宙相契合的那些表象来建立意象。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诗人对表象的选择常常是随机的、潜意识的,同时也不能排除诗人的习惯、爱好等因素的驱使。但选择的最根本标准,仍然要看其能否表现情感,这一表象能否被情感熔铸,成为情感最生动的形式而定。诗人对表象的选择,贯穿于构思到成诗的全过程,具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诗人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或者接触到某物,心弦有所触动,这时他心里考虑的是“写什么”“不写什么”,这是构思中最初的选择。第二阶段,当思索现于文字,还需要不断修改润饰,这还是选择。甚至定稿后,作品发表了,有可能还在增删。可见表象的选择有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表象的分解与选择,是感知的深化过程,是认识思维向艺术思维转换

表象的选择需要一个方向,即服从诗情表达和情绪抒发的需要。艺术创造当然不能随心所欲,兴之所至,见什么写什么,那就必然不伦不类,精芜杂陈,无法完成对诗主题的逼近因此,诗人要对与主题表达不一致,不是情感表现所必需的表象予以坚决舍弃。下面是两首《四月》同题诗,诗人写的都是“四月”,但由于抒情方向或主题不一样,加之作者的生活经历爱好等的不同,所选择的表象也显出不同:

四月在西北不是一个季节/而是一次战争春天皱着眉沿长城线徘徊/焦急地拍着墙堞/登黄土高原望边塞/遍地峰峦起伏/起伏着严冬最后防线上的堡垒......盖工于,合周涛的生,四月,黄黄的麦秸,像魔术师手中的魔杖/能变幻出许多东西来,许多叫城里孩子/羡慕得不安的东西,我们用它编饭碗/我们也用它来吹我们的歌,这是最惬意的了/只要用指甲破一条缝,就立刻有歌飘出来......

表象的分解与选择,是感知的深化过程,是认识思维向艺术思维转换

前者描述北方地区春天对残冬的驱逐,所选择的表象壮阔严峻;后者写南方乡下孩子在春的怀抱里所享受的童年欢乐,所选择的表象新奇可爱。可以说,两首诗的表象选择都与自身的主题表达保持了一致。两首诗虽然同题,其表象显然不能有任何置换的可能,因为二诗写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哪怕二诗同是写北方或写南方,也仍是如此。这里就有一个诗的意向的表达问题,材料与格调一致的问题。表象的选择还须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表象来写。

表象的分解与选择,是感知的深化过程,是认识思维向艺术思维转换

选择是为了情景的最优表达,需沙里淘金,冲洗去杂质,以揭示描写对象的本质内涵,如下面这首诗:

北方/是群山和旷野/是剽悍的汉子/烈马/是白毛风中飘扬的银麦秸/是悠长的无标题的牧歌和传说/是滚滚的黄河畔年轻的向日葵....../骆驼从大漠沙丘走来/飞天从敦煌石窟走来/冰雪从西伯利亚走来/雁和燕子/在温和与寒冷之间穿行......

表象的分解与选择,是感知的深化过程,是认识思维向艺术思维转换

钱叶用《北方》诗人的心灵驾驭着风云,驰骋于北方的天空,因而获得无比高远的视野,把握了北方最富于特征性的表象:群山、旷野、烈马、白毛风、银麦秸、骆驼、飞天、冰雪、大雁......诗人以粗犷而雄健的笔触,呈现了一幅具有历史感、生命感的北方旷野的壮阔画卷。表象的选择过程,是“意与象的遇合”阶段。此时诗人的“内在生命”进一步呼应外在世界,外在世界进一步走入诗人内心。两者交流的结果,“意”找到了与之契合的表象,终于产生了艺术创造的最初生命元素——意象。

表象的分解与选择,是感知的深化过程,是认识思维向艺术思维转换

在以上的心理过程中,诗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各种心理机制都处于兴奋状态,兴趣、注意、感觉、知觉、情感、情绪、理智、悟性,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照耀,使心灵和周围世界一片敞亮。正如丹纳所说,在诗的创造中,“我们所看见的每一个行动都包含着思考、感情以及新旧感觉之间的一个无限的联系”表象一旦被选择认定,也就意味着意象已得到确立,表象也就完成了向意象的转变,被情感的作用升华为主客体的复合物而存在。但此时的意象,从理论上仍然是单独的个体,其意义与作用还须在所有意象构成的关系场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与其他意象参与整体的组合。

表象的分解与选择,是感知的深化过程,是认识思维向艺术思维转换

应当指出,作为表象上升为意象的第一步的“分解”与第二步的“选择”,并不是可以明确区分的两个过程。相反,这种分解与选择却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对于成熟的诗人来说又常常是在未觉察的短时间中完成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无视分解与选择这两个思维转换步骤,否定分解与选择的作用。一句话,表象的分解与选择,是感知由浅入深、由外入内、由粗到精的深化过程,是认识思维向艺术思维转换的过程,并通过此过程,使自然物由感知对象达到向情感对象的转化。这一转化的实现,也就有了意象的生成。

我是“钱多多爸爸”,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