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的预想调节也是一种创作性想象

歌唱中的预想调节也是一种创作性想象,它的感性材料是大脑记忆中存储的自我发声经验、他人优秀的歌声音响与发声状态表象(包括从某些有价值的声乐文字资料中获得的表象)等。预想调节一般围绕歌声音色和发声状态两方面展开:

歌唱中的预想调节也是一种创作性想象

其一,对美好音色的科学预想。首先将自我发声经验、他人优秀音色音响与声音文字资料等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符合“声乐观念者”组成表象群,然后根据自己嗓音特点与发展趋势,对现阶段应达到的“新的音色形象”做出科学设想,以此来指挥发声器官的总体运动。常常听到声乐教师用“‘面罩’音”、“脑后音”、“头声”、“胸声”等富有形象性的音色表象,启发学生运用想象设计合乎自身条件的“内心听觉形象”,学生发声时围绕这种音色形象去调整发声状态和反复揣摩,寻找发声感觉,大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歌唱中的预想调节也是一种创作性想象

其二,对良好发声状态的科学预想。这是以某种美好的音色形象为前提,对有可能获得这种音色的发声经验、发声状态进行分析、比较、推理,最后设计出新的发声状态形象的一种心理操作(有时发声器官的生理状态调整是根据一种预先体验的动觉表象来操作)。常常听到声乐教师用“打哈欠”、“半打哈欠”、“打喷嚏”、“关闭”、“打开”、“挡气”、“脑后摘筋”等形象性的发声状态或发声感觉表象,启发学生运用想象去调整器官的整体运动,以获得美好的声音。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避免了因局部器官和肌肉的动作给歌唱者带来的僵硬感,有效补充了机理训练之不足。

歌唱中的预想调节也是一种创作性想象

由于歌唱发声感觉建立的艰巨性与发声器官性能改造的复杂性,歌唱时的预想调节只有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与修整的过程,才能逐步提高其预想调节的科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