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榜測評的出現,殊不知中日米榜PK戰已拉開帷幕...

中國是吃米飯為主的國家,歷史考證在7000多年前,位於現浙江餘姚境內的河姆渡村民在海水退潮後的河姆渡海岸溼地上開始嘗試種植水稻,水稻由野生開始變成人工種植,水稻逐漸成為人類主食之一。

味榜測評的出現,殊不知中日米榜PK戰已拉開帷幕...

我們的鄰國日本什麼時候開始種植水稻的呢?據日本多位歷史學家考證,大概到公元前4-3世紀的時候出現日本種植水稻的證據,那屬於一個晚得多的年代。

味榜測評的出現,殊不知中日米榜PK戰已拉開帷幕...

雖然日本引種水稻晚,但是到了現代後由於各種有利因素,使得大米在日本的市場發展的越來越好。最近幾年經常看到中國消費者旅行購或海購的報道,千里迢迢從日本買大米,背後說明日本的大米品質好,引起了消費者的好奇。

形成這個局面,其實有一家機構在穩定和促進大米市場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日本穀物檢定協會(簡稱KOKKEN)。

1951年4月,日本廢除了穀物配給制度,解散了糧食配給公團,確立了民間自由批發、零售制度。為了保證糧食的順利流通和公平、公正的品質評價,需要建立一個介入在政府與民間的、公正的第三方鑑定機構。

1955年9月,日本設立了財團法人——日本穀物檢定協會,承擔穀物質量檢定的重要職責,主要從事穀物檢查、檢定以及物理和化學分析業務,還有食味評價實驗等活動。

在這點上,中國的各級糧食局和一些稻米質量檢測機構也有相似職能。

日本70年代以後,大米種植技術、面積提升,產量增加,越過了大米不足的時代,迎來糧食過剩的時代。稻穀種植農民,由於增產並沒有帶來增收。這種背景下,穀物檢定協會積極推進優質米的檢定來擴大消費。

對米飯這種樸素的基礎食物來說,理化指標僅僅是冰冷的參考數據,感官體驗才是檢驗美食與否的最終標準。

自1971年開始,穀物檢定協會每年在全國範圍內,根據產地和品種進行感官評價試驗,將實驗結果集結為每年的大米食味排行榜公佈於眾,供研究者和消費者參考。從此,每年一次的穀物檢定協會的“大米食味排行榜”成了全國米市的品質風向標。

中國也有各種大米口感評比大賽,與日本不同是,大多數這種評比的組織都是營銷為主,科學方法不足。評比構成人員大多沒有經過感官靈敏度測試,缺乏嚴謹的實驗設計,評價過程不規範,評比的公信力可想而知。

多年下來的結果,日本有一份權威的“大米食味排行榜”,中國有許許多多數不清的業餘“大米口感排行榜”,相差懸殊。

味榜,是中國專業食品感官分析領導者,發佈了國內第一份產生於感官分析實驗室的大米口感排行榜,味榜就與日本穀物檢定協會,在大米口感排行榜的實施方法上作一個專業上的比較。

下期分享味榜測評與日本穀物鑑定協會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