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國藩——爭論不休的評價


晚清重臣曾國藩——爭論不休的評價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晚清重臣曾國藩——爭論不休的評價

有副對聯這樣概括曾國藩的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但正如中國近代史的諸多人物一樣

對於曾國藩的的評價

百餘年來也是一日三變

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歷史上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同樣的史料,為何得出的結論

卻如此的南轅北轍

這是曾國藩個人的矛盾

還是中國人近世數十年來為之自得的

歷史觀、世界觀的悲哀


爭論不休的評價


《清史稿·曾國藩傳》寫道:“國藩為人威重美鬚髯目三角有稜……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劃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評價最高。


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李鴻章: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梁啟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複也。


譚嗣同:歷觀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識力乃卓。如曾文正、惠敏父子,丁雨生中丞,洞徹洋務,皆由親身閱歷而得。左文襄晚達,故沈觀最久。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鑑,所識拔多賢將。


李瀚章: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石達開: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章太炎

:曾國藩者,譽之則為聖賢、讞之則為元兇。


蔡鍔:曾、胡兩公,中興名臣之錚佼者,其人其事,距今僅半個世紀。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毛澤東: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蔣介石: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拙”與“和”相統一。足為吾人之師資。


胡適:晚清“桐城派古文的中興第一大將”


錢穆:做人治學並重。


錢基博:戎馬倉皇,不廢文事。


范文瀾:“漢奸劊子手”的一生


陳天華:只曉得替滿人殺同胞,不曉得有本族、異族之分。


李肖聃:學宗孔孟而廣收並蓄百家之優。


薛福成:知人之鑑,超佚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平日持議,常謂天下至大,事變至殷,絕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維持。故其振拔幽滯,宏獎人傑,尤屬不遺餘力。


朱孔彰:中興景運,群公輩出,十年之間,削平大難,非天生聖相而振興之,烏能若是邪?然履危瀕死屢矣,有百折不撓之志,宏濟艱難,雖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謀也。趙衰之言曰:“說禮樂,熟詩書,為元帥。”孫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謂為三不朽。”公獨兼之。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國,老成至計,謀出萬全,可謂至忠矣。


歐陽昱:予觀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馬勃,無不收納。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蕩平,而為中興第一功臣也。


楊昌濟: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範、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王闓運:用將則勝,自將則敗。


容閎:故其身雖逝,而名聞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稱舊教之特產人物。


蔡東藩: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禦侮,清之不亡,賴有此耳。


蔣廷黻:國藩以執兩之道,貫經世之學,於社會之改造,則恢復民族固有美德,此之謂守舊;於民族之前途,則接受西洋文明,此之謂革新。二者同時進行,乃其對我國近代史之大貢獻也。蓋徒然恢復舊禮教,則不能抵抗帝國主義者之機械科學,何況舊禮教之本身,亦復百孔千瘡,有待救正乎?若徒然接受新文化而不恢復固有之美德,則此腐化之舊官僚社會,根本不能舉辦事業,更何況社會民族之立場,有何術以全盤改造之乎?吾人之所以佩服曾國藩,誠以其眼光遠大,訂此救國救民之方案,與後日國父之民族主義如出一轍矣。


陳公篤:國藩素拘謹,其才不如胡左,而功倍之,獨知人善用,是其特長。


胡哲敷: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蕭一山:國藩以嚴謹勝,宗棠以豪邁勝。


徐中約: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


晚清重臣曾國藩——爭論不休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