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是心理創傷的罪魁禍首

無知是心理創傷的罪魁禍首


上個月我閱讀的書單裡出現了某種巧合——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和《洛麗塔》。

我像是開了上帝之眼,目睹到了一個故事的兩個版本。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以下簡稱《戀》)以作者林奕含的真實經歷為敘事基礎,用她天才般的筆觸,揭示了一箇中文補習教師李國華以文學和愛情之名,強姦一名未成年女學生房思琪長達數年的痛苦歷史。

《洛麗塔》(以下簡稱《洛》)則描述了一部移民美國的法國中年男子亨伯特,藉口與移民後暫居處的女房東結婚,實則為了接近她未成年女兒洛麗塔,來滿足自己戀童慾望的小說。

《戀》中的李國華傷害過的女孩不止房思琪,他為自己的罪惡所做的辯解是,在他10歲那年失去了親愛的姐姐,這成為了他不可治癒的創傷,所以他需要用一個女孩一個女孩來填補。

《洛》中的亨伯特在少年時期,失去了他的初戀,從此只對“九到十四歲”的女孩感興趣。作者的言下之意是,這是他與洛麗塔之後發生一切的原因。

無知是心理創傷的罪魁禍首


我暫時還沒有額外的慈悲,來關心他們的童年創傷為何會演變成如此骯髒的念頭,畢竟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他們也是受害者。可是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就在大家閱讀這篇文章的同時,太多太多的房思琪和洛麗塔就正在這個骯髒的陷阱中,用她們自己的語言向外發出求助信號。

所以我更擔心,沒人能聽懂她們的信號,這種無知造成的傷害,是毀滅性的。

《戀》中房思琪被李國華性侵之後,她原本的天真被一夜之間奪走,經歷過性創傷之後的孩子比較常見的反應是“frozen”。因為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無法理解和感知發生的事件,所以這些孩子常常會有一些“沉默異樣”,你看不出她有多大的變化,但如果父母足夠認真和仔細,會感覺到自己的孩子突然哪兒不一樣了。

好像不如之前那麼活潑了,好像多了一份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成熟和穩重。

這是房思琪發出的第一個信號,結果是被完全忽略了。父母對李國華頻繁單獨帶女兒外出,“以學習之名”,卻毫不生疑。

但房思琪沒有放棄,她又發出了第二個信號——

有一天她好像漫不經心地隨口說了一句,“我們學校有一個老師和學生在一起談戀愛了”。

我想她是在測試,父母究竟會有怎樣的反應,也許如果是正確的反應,她就得救了,可是她得到的是媽媽這樣的回應——

“這麼小的年紀就做狐狸精了。”

當時房思琪的內心想必又有一塊碎掉了,對於一個還是初中生的孩子,母親聽到她和老師談戀愛的字眼,第一反應竟然不是老師變態,而是孩子在勾引。

房思琪又沉默了很長時間,但是她還沒有放棄,最終發出了第三個信號,也是最後一個信號——

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她又是漫不經心說了一句,“咱們家好像什麼都不缺,就是缺性教育。”

這是房思琪的孤注一擲了吧,能說的字眼、敢說的字眼就剩這一句了,但就是這最後勇敢的一句,得到了葬送她生命的回答。媽媽詫異地回應說——

“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在這句回答之後,林奕含寫下這樣一句話——

「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也正是這最後一根稻草,最後一個求助信號,壓垮了她所有活下去的勇氣。

書中的思琪瘋了,書外的奕含死了。

而很多父母仍舊親手將自己的孩子,置於這樣的危險中而不自知。

無知是心理創傷的罪魁禍首

我記得大概是兩年前,國內的性教育課本終於出爐,看著那些專業的性知識講解,由衷欣慰。可是沒兩天就被父母們鬧得下了架,認為是汙濁的髒東西,怎麼能讓自己的孩子看那些東西。

無知的父母啊,你們知道嗎,如果你們不給孩子用最正確的方式看到性,Ta們將會有無數錯誤的方式看到性,你們永遠無法想象的方式。

更可笑的是,像李國華和亨伯特一樣的男人(或女人),他們真的認為這是,愛情。或者更準確的說,他們真的認為自己是被勾引的受害者。

故事的真相終究只有一個,是無知讓它有機會用另一版本,一直存活下去。


【店長問候】林奕含常常跟自己的精神科醫生說,“不寫了不寫了,寫這些沒用”。她的醫生說,“你知道嗎?你的文章裡有一種密碼。就算只有一個人看到,她就不再孤單了。”我希望這篇文章中也有某種密碼,給了需要的人解開。


安慰記心理小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