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运动负荷刺激施加于人体时,身体的机能状态和工作水平将出现一系列特征性反应。这些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

耐受,疲劳,恢复,超量补偿和消退等。

如图所示

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接下来我们一一进行讲解。

1耐受

人体在进行运动或锻炼时,身体机能总是表现出对运动负荷的一定承受能力。这种承受能力称为对运动负荷刺激的耐受性,不同的个体对运动负荷表现出不同的耐受性,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运动开始阶段机体的耐受水平总会或长或短(随负荷强度与机体机能状态的不同而改变)保持一段时间。此阶段被称为“耐受阶段”训练的主要任务安排在这个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机体会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工作能力,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各项训练任务。

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对运动负荷的耐受程度受下列影响因素。

①:身体机能在训练后的恢复情况。恢复越充足,耐受阶段相应越长,反之亦然。

②:训练的强度与密度。运动强度越大,密度越大,耐受时间相应越短,反之亦然。

③:训练过程中的恢复程度。训练组之间间歇时间越长会使机体机能在间歇期产生一定程度的恢复,有利于相应延长耐受时间。

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2疲劳

机体在承受一定时间的运动负荷刺激之后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会逐渐降低,即出现疲劳现象。训练过程中出现疲劳以及疲劳的程度是训练负荷安排想要达到的训练目的,因为唯有集体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在恢复期才能发生结构与机能的重建,运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即指此意。

疲劳阶段主要受下列影响因素。

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①:身体机能的恢复情况。

②:训练的强度与密度。

③:训练的负荷总量以及负荷类型等

一般负荷总量与疲劳程度成正比。多关节运动负荷较之单关节运动负荷疲劳程度一般相对较深。

3恢复

在恢复阶段,机体开始补充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修复所受到的损伤并恢复紊乱的内环境,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疲劳程度,疲劳程度越深恢复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反之亦然。

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4超量补偿

训练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身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够得到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作“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一般将由于超量补偿所导致的机能改善称为“训练效果”。

产生尽可能明显的训练效果,正是进行运动训练的目标。在超量恢复阶段若让机体再承受与以往相同运动负荷刺激时机体的反应会减弱,换言之,机体能够承受更大的运动刺激,这标志着运动能力得到了改善。

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超量补偿的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①:疲劳程度。训练中的疲劳程度越深,训练后的超量恢复现象越明显,但在恢复期出现的时间相对越晚,反之亦然。

②:训练的密度。在大强度训练后,虽然可出现比较明显的超量恢复现象,但需要的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若训练与上次训练过于接近,在机能尚未恢复时便开始训练,会影响超量恢复的出现。

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5消退

训练所产生的超量恢复现象并不会永久保持。若不及时在已产生的超量恢复的基础上继续施加新的刺激,则已经产生的训练效果经过短暂时间后又会逐渐消失。我们将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适应的消退。因此,合理安排训练课程不仅应重视训练负荷的合理性,而且必须重视训练之后的恢复,并在出现超量恢复后及时安排下一次训练。运动效果的保持时间和消退效率主要取决于超量恢复的程度,及所出现的超量恢复现象越明显,保持的时间相对越长

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参考文献《运动生理学》

Thank you for watching and see you aga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