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當中常見的別字(六)

左右開工():比喻兩手輪流做同一動作,或者一隻手左邊一下右邊一下做同一動作。也指同時做幾項工作。出元·白仁甫《梧桐雨》:“臣左右開弓;一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

迭()床架屋:床上擱床,屋上架屋。比喻重複、累贅。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學,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貪髒()枉法:贓:贓物;枉:歪曲,破壞。指公職人員收受賄賂,利用職權歪曲法律,以滿足行賄人違法要求的行為。出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誰想那兩個到的陳州,貪贓壞法飲酒非為。”

動則()得咎:動不動就遭到責怪或受到處分。動輒(zhé):往往,動不動就。咎(jiù):罪過。出唐韓愈《進學解》:“跋前疐(zhì)後,動輒得咎。”

以毒功()毒:用含有毒性的藥物治療毒瘡等惡性病。指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特點來反對不良事物,或利用壞人來對付壞人。出明·陶宗儀《輟耕錄》:“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

獨擋(

)一面:單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出《史記·留侯世家》:“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獨劈()蹊徑:單獨開闢一條路。比喻獨創一種新風格或者新方法,體裁。

獨佔螯()頭:古代稱中狀元。據說唐宋時皇宮石階正中刻有大鰲,只有考中狀元的人在朝見皇帝時才可以踏在鰲的頭上。後來也比喻 佔首位或獲得第一名。

疾()賢妒能: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出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妒賢忌能,御下蔽之。”

斷章取意():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兩軍對恃(

):峙:直立,聳立。敵對的兩方蓄勢待發,準備展開戰鬥。

絀絀逼人():氣勢洶洶,使人驚懼。出《世說新語 排調》:“殷有一參軍在座,雲:‘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曰:‘ 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

惡灌滿盈():指罪惡之多,猶如穿線一般已穿滿一根繩子。形容罪大惡極,到受懲罰的時候了。出《尚書·泰誓》:“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知書達禮():知、達:懂得。有教養通事理,指人有教養。出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醜遭談論。”

震聾發聵():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出自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令人發直():髮指:頭髮豎起來,形容極為憤怒。出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歷年以來;不知害了我們多少同志;說來真真令人髮指!”

要言不繁():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煩瑣。出《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之注引《輅別傳》:“輅尋聲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論《易》也。’晏含笑而贊之;‘可謂要言不煩也。’”

繁文溽節():過分繁瑣的儀式或禮節。也比喻其他繁瑣多餘的事項。出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議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易如翻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辦,像翻一下手掌一樣。出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防患未燃():然:是這樣。在事故或災害發生之前就加以預防。出《漢書·外戚列傳下》:“事不當時固爭;防患於未然。”

飛聲文壇():蜚聲,揚名。聞名於文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