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讀物品薦——《中國人的精神》

這段時間,整個世界被“新冠肺炎”攪合的雞犬不寧,全球幾乎都在飽受病毒的困擾,關於病毒的起源現在還沒有定論,不過西方一些歐美國家不出意外的繼續在這次疫情上大做文章,符合其一貫的政治嘴臉,他們言之鑿鑿的認為“病毒源於中國”,抨擊中國政府在病毒防控上侵犯了普通百姓的人權,而當他們的國家遭受疫情的時候,驚慌失措之際,不得已紛紛借鑑了中國的經驗,但此時的中國人並沒有冤冤相報,而是以負責任大國的風範,以德報怨,竭盡所能的幫助他們,中國人用實際行動讓那些人閉嘴,用自己的民族性格贏得了世界的掌聲。

經典讀物品薦——《中國人的精神》


這次疫情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表現是優秀的,全體中國人能夠在黨中央的一聲令下,放下一切,自覺隔離,本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此時,筆者再次仔細品味了一下《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作者是清末怪才—辜鴻銘老先生,其留著小辮在北京大學上課的情形至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辜鴻銘老先生這裡就不深入介紹了,不過他的這本代表作,大家可以細細品讀,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本書字數不算太多,書也稱不上很厚,不過濃縮的都是精華。辜老先生寫這本書旨在闡釋中國人的精神,展現中華文明的價值,尤其是在文章的前幾部分特別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的女性”、“中國的語言”,而辜老先生關於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也有自己的總結,那就是書中幾次出現的“溫良”這個詞,就像這次疫情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表現一樣,就連幾位外交部發言人的發言風格都與這兩個字所契合。而由於辜老先生學貫中西,對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研究的比較透徹,又精通多國語言,使他在理解中西方文化的迥異上比一般人見解深入,並在比較中融入了宗教因素,特別是儒教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和基督教對於西方人性格的影響,正如他總在書中闡述中華文明的代表人物—孔子,還有西方文明的代表人物—歌德一樣,雖然中西方文明不同,但是我們在比較的時候一般很少將兩者割裂來看,要辯證的去考究。

不過,由於時代在發展,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敲開了中國的國門之後,從1840年至2020年這180年裡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潛移默化中變化,雖然辜老先生的這本書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包括他對於中國女性的敘述並不符合現代人的觀點,包括他書中或多或少流露出的大男子主義,包括近代部分中國人的民族信仰缺失等等。關於“漢學”他從不吝惜讚美之詞,而對於西方那些漢學家,即便他們研究中華文明很深入,即便讓人豔羨,但他們依然研究不到中華文明的真諦。人無完人,書無完書,我們讀書也要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要看大方向。

《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值得一讀,當西方國家指責我們中國人野蠻,沒有人權的時候,恰恰說明了中國人沒有那麼野蠻,有時候對於“人權”的解讀是不一樣的,就如此次疫情西方國家的“雙標價值觀”一樣,“不自由,毋寧死”的觀點在鮮活的生命面前一文不值,而即便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也有醜陋的地方,但是瘋狂的詆譭依然不能撼動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民族性格,那是一種自信、深沉、淳樸、博愛,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時代精華,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心靈上的精神,而當那些西方人對於中國人無端指責和排斥的時候,他們實際上並不瞭解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的心靈從未與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接受過真正的文明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