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業 設 計 無 關 藝 術 ?

寫在最前(轉載站酷,撓頭阿吉文章)鏈接 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NzQzNDAw.html


最近在朋友圈讀到一篇文章,內容大概是工業設計不是藝術設計,請把工業設計作為一門純理性科學來看待。文內洋洋灑灑上萬字,列舉了許多例子。比如產品的材料、生產工藝、模具等是如何反過來決定產品本身的設計概念和方向的。文章核心思想是想告訴人們在工業設計中藝術無關痛癢,結構、功能、材料才是重中之重。


工 業 設 計 無 關 藝 術 ?

Artist:dennis johann mueller 燭臺蠟燭與打火機

讀完全文深吸一口氣,腦補了一下80年代大家圍坐在黑白電視機前,電視畫面點亮時群眾們發出的歡呼聲。首先我認同材料、工藝、模具等在工業設計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其中任何一項的偏差和不確定性都會最終影響到產品的品控、表現力和功能性。然而在我看來,這些都並不能成為左右藝術以及創新在工業設計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工 業 設 計 無 關 藝 術 ?

Artist:dennis johann mueller 燭臺蠟燭與打火機

一件產品的生存哲學和一個人的生存哲學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把產品的工藝材料比作智商,把外觀的藝術美感與功能創新比作情商,那一個智商高情商平平的人在社會上的競爭力會遠不如一個智商平平但情商很高的人,這點想必大家都會認同。


其實如果原文把標題中的“工業設計”改成“機械設計”那會變得更合理一些。在機械設計領域幾乎所有的設計都要以將產品本身的功能+效能發揮至百分之百為最優先。就比如在發動機的演化過程中產生了噴氣式、轉子、星型等等。這些不同種類的發動機完全是由其功能和數據指標來最終決定外觀的。它們在使用時並不會直接暴露在用戶視野中,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外觀對於這類產品而言只是一個蒙皮,顯得無足輕重。

工 業 設 計 無 關 藝 術 ?

轉子發動機 剖面圖

然而,機械設計只佔工業設計的一小部分。甚至可以說傳統意義上的工業設計和機械設計根本就是兩個分支派系。我理解下的工業設計更多的指設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直接通過感官接觸的日常用品。


行業問題

縱觀過去20年中國工業設計搖籃深圳與國際小商品市場義烏的興衰變化。從最初大量仿製國外產品,依靠低廉的勞動力迅速鋪貨佔滿市場便可輕鬆賺個盆滿鍋滿。到前幾年遭遇產能過剩、人力成本上升、同質化產品過多的問題導致市場的迅速衰敗,大量資本經營困難。到最近越來越多的有志資本開始逃離這些集聚度過高的城市進而向北京、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靠攏。


工 業 設 計 無 關 藝 術 ?

Artist:Eduardo Cámara&Patricia Ibáñez 木紋掛架

淺層上看這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發展問題。既過度密集化的產業集聚分佈必定會導致整個區域的迅速衰敗。由於相互沒有地緣隔閡,企業與企業間過於簡單的就能獲取想要的資源。這會導致其迅速失去前進的動力和尋求創新的積極性。深層看這其實是因為絕大部分企業當初都將資本投入在能“簡單暴力”產出的生產、製造部門而非“虛無縹緲”的美學、創意部門。看國外什麼產品成功就整件、整個生產線這樣搬回來,改一改就能在國內大賣特賣。也許在10年前,消費者和生產者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時代這樣可以行得通。但在現如今,大部分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視野已經持平甚至部分遠高於生產者。一個保守、沿用10年前毫無創意、古板造型的產品對於中國的新消費者而言可能提不起一絲興趣。他們甚至不會花1秒鐘時間去了解這件產品的內在,即便它擁有非常出眾的功能。現在的人們更願意駐足在一件極具美感或者從未見過的事物上。當他們走近後才會去靜靜聆聽,細細把玩其中的秘密和奧妙。畢竟這不是違揹人類愛美天性的一件事。

工 業 設 計 無 關 藝 術 ?

Artist:Eduardo Cámara&Patricia Ibáñez 木紋掛架

新工業設計2/8理論

這是我最近一個可能不成熟的新想法,提出這個理論可能會受到很多業內人士的質疑。接上文提到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藝術鑑賞能力的不斷提高,大家對於一件產品的需求已經不單單是滿足基本功能那麼簡單。換句話說,一盞燈不是能照個亮就好了,“照亮”本身變成了最基本價值。而它能不能調光變光、外形符不符合消費者的審美、風格能不能完美的融入使用場景、有沒有附加創意功能變得更為重要。甚至在很多時候一件日常用品會被賦予藝術品或者裝飾品的功能作用。

在我看來,設計師在設計這類功能邊界延展性很強的產品時可以在允許的範圍內犧牲20%的功能指標來換取80%的外觀以及附加功能的提升。這類做法我已經在很多國內外成熟的產品身上體會到了。比如戴森的無葉風扇、小米的智能掃地機器人等等。如今的用戶熱衷於自我發現和尋找設計師預埋在產品裡的附加功能和創意心思。這一過程可以給他們帶來很強的代入感,同時提升產品本身的價值(甚至超過預設價值)。但同時也應該注意這樣做也可能會起到反效果,導致功能累贅,弄巧成拙。所以如何巧妙的、合理的設計產品能夠很好地反映出設計師的真實水平和差異。

工 業 設 計 無 關 藝 術 ?

Dyson 無葉電扇

談談個人

作為一名獨立設計師,經常會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甲方。其中有將近一半來自於深圳、廣州。幾次拜訪閒聊時,我問起他們為什麼不就近找設計師?畢竟一來溝通、走訪都方便,二來選擇也多。他們不約而同給我的答案是當地設計師的設計風格雷同感太強。當然,事先聲明無論深圳還是廣州都有很多非常厲害、有創意、有想法的設計師,他們中的許多都是我如今正在學習的榜樣。但是無奈除去他們,由於集中式的設計教育產出,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工業設計師彷彿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他們缺乏藝術美感、缺乏熱情、缺乏生活態度。把設計產品當做一種任務,而不是享受。對於他們而言,設計產品要遵循一個相似的邏輯和思維模式,非常講究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彷彿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個既定劇本走下去。最終導致設計出來的產品雷同性極強且極度缺乏創意。

工 業 設 計 無 關 藝 術 ?

行此文並不是想給藝術和科學比個高低,任何一位智者都應該能理解藝術其實是科學之窗而科學是藝術之理。兩者相輔相成,彼此不能分開。就如同創意、美學、材料、結構、功能這幾項共同撐起一件產品一樣。無論他們的佔比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少了其中任何一項都註定會造成失敗。作為一位設計師也好,甲方也罷。時刻保持機敏,在順應時代潮流和遵循理性經典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才是長久立於不敗之地的真理。


最後

建議大家沒事可以多看看國內外的一些頂級設計網站例如Behance、LeManoosh、Yanko、Zcool等洗洗眼睛,提高審美。並且也可以在上面發一些作品看看全球設計師對你的評價。如果你的悟性足夠高,每次看的時候應該都能體會到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學會把自己暴露在全球最嚴酷的競爭環境下,而不是畏畏縮縮得躲藏在國內。這樣多來幾次設計水平和審美水準自然就能提升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