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盃中泰大戰:深度審視泰國國情

泰國(Thailand): 佛之兩面

“黃袍佛國”素以微笑形象打動世人,2006年至2014年軍隊接管政權,在這個色彩斑斕而黃色一統的國家,鮮豔紅從國旗的象徵化作街頭的訴求,其雙面特徵愈發真切。

亞洲盃中泰大戰:深度審視泰國國情


泰王國地處東南亞之中南半島中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面積51.3萬平方公里,人口6903萬(2017)。

該國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狀。地形地貌大致分為西部西北部內陸山地、南部半島、東部呵嚦高原和中部平原幾大區域。中部以首都曼谷為中心,人口稠密且最富饒,呵嚦高原一帶屬貧瘠地區,全國行政區劃分北部、東部、東北部、南部和中部5地區76府,大致與地形分佈一致。

泰全境處於熱帶和亞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24℃—30℃,一年分熱季、雨季和涼季,年降水2000多毫米。境內多種資源呈現,礦產有錫、鉀鹽、寶石和天然氣等,作為傳統農業國,可耕地佔國土面積四成,盛產水稻、橡膠和熱帶水果、花卉,且森林和海洋資源豐富,魚蝦產量和出口均居世界前列。

泰國經濟屬外向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長期在農業國和受外界制約的工業資本主義之間搖擺。農業的3/4為水稻耕種,年產香米和白米近3000萬噸,出口700萬—1000萬噸,均居世界前茅。工業為出口導向型,尤以汽車製造、電子和IT業發展迅猛,使原來僅靠大米和沙灘的國家升級為地區中低成本製造業中心。旅遊資源得天獨厚,2017年接待外國遊客3540萬(世界第十,中國遊客950萬。曼谷以接客2000萬居全球城市之首),收入佔經濟總量的12.5%。

2017年,出口創匯2360億美元,當年實現GDP4552億美元,貧困率8.6%,預期壽命75.3歲。

亞洲盃中泰大戰:深度審視泰國國情

當地泰國人分屬30多個民族,經過千年民族融合,泰人已佔人口總數的80%以上,其中中央泰人和東北泰人最多,另有華人佔11%,其他為馬來人、高棉人、北部跨界山民和南亞人等。小乘佛教是泰國的國教,信徒佔全國人口95%,影響力廣泛。泰語(即暹羅語)為國語及各民族通用語。

一直以來,泰國人沒有原住和外來之分,人們擁有同樣的權利並享受同等待遇,體現出佛教文化的寬厚與包容。在對待華人上,泰國是東南亞最好的,“泰中一家親”膾炙人口,表現為泰人和華人連為一體,有共同的信仰,兩族通婚十分普遍,堪稱水乳交融。泰王拉瑪七世(普密蓬為拉瑪九世)曾說:泰中是兄弟關係,泰人的血統已與華人血統合二為一,分不開了,我對泰人和華人唯一期望是兩個民族永遠融洽和好。

亞洲盃中泰大戰:深度審視泰國國情

泰國史上稱“暹羅”,從13世紀素可泰王國到1932年確立君主立憲制,近700年曆史可以用“自家優勝劣汰,近鄰左擋右攻,列強折衝樽俎”形容。公元1238年,吳哥王朝泰將奮起反抗高棉統治者,建立起泰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素可泰王朝。1279年,蘭甘亨即位,他以善良、親民、仁政和公正聞名,在位21年,建立起地域廣闊的王國,創建泰國文字,被譽為“泰國之父”。此後暹羅經歷大城、吞武裡和曼谷王朝。

17世紀起,西方勢力覬覦暹羅,王室對西方人持懷疑態度。1896年,英法以條約承認暹羅獨立地位,作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支間的緩衝,泰國成為東南亞11國中唯一未被西方殖民的國家。

從1932年至2006年,泰國共發生18次成功與未遂兵變,政壇軍人——文官“二人轉”基本沒有影響經濟與社會,直到2001年他信執政,2006年被軍方推翻,權力之爭由議會對坦克轉為紅、黃街頭對立,底層農民對峙城市精英,一團和氣的泰國社會被深深地撕裂開來。2014年5月,軍隊以戒嚴令奪權,民選政府不復。

從某種意義上講,“電信之王”他信顛覆了泰國長期以來精英主導的政治體制,其缺陷在經濟和文化兩方面。泰國崛起以工商業、旅遊業和服務業起家,較他國更早地進入資本博弈和大集團運營階段,代價是大多數泰國人、特別是農民並未從高增長中獲益,貧富不均嚴重,表現為北部廣袤的農村與以曼谷為中心的城市間差距越來越大。文化疏離與此對應,城市人對農民存在濃重的輕視。他信史無前例的成功在於贏得農民的信任,30銖(當時合0.75美元)就醫計劃、鄉村基金、養老金、一村一品等政策惠及農村和城市貧民......他信的民粹主義冒犯了王室、中產階層、權貴和軍方,後者認為他信所做的一切是為了爭取廣大基層的支持。於是,泰國社會出現代表鄉土泰國的紅衫軍和王室精英的黃衫軍,他們輪番走上街頭,相繼推翻敵對的黨派政權,國家最寶貴的商業形象受到嚴重損害——可以自由做生意的穩定地區,長期被認為是安全和利於經商之國。

大音希聲,老國王普密蓬·阿杜德以沉默對各政治勢力施以審慎而有力的約束。歷史賦予泰王凝聚社會和維護穩定的作用,他被認為置身政治之外,是泰國人團結一致的超級象徵。他1927年出生,1946年登基,2016年10月辭世。同年11月底,64歲的王儲繼位成為拉瑪十世。

從更深的層面看,國王以其存在滿足了泰國人的精神需求,他堅信穩定和秩序。泰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各個階層均存在主僕關係。同時,自由與平等是泰國政治社會生活的核心價值觀,在這個“自由之邦”,人們以寬容為懷,自己享受且不干涉別人自由。他們自認與西方關係平等,以未被後者殖民而保持高度自尊。在國內,佛教的因果報應使得不同等級階層間做事得體,以免報應。威權與自由、等級與平等曾長期維持在舊的格局中。他信的新政喚醒了沉睡百年的農民和城市下層,他們對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更大包容性的渴望讓傳統秩序無所適從。

亞洲盃中泰大戰:深度審視泰國國情

近年來,微笑泰國在拈花佛陀和彬彬有禮依然的同時,由紅黃對壘顯現的另一面愈加清晰,有好勇鬥狠、賭博暴力、戲謔不羈等。先看泰拳,為致對手於死地,拳、腿、膝、肘四肢八體無不用其極,溫文爾雅的泰國人觀之忘乎所以,作為國術,它在展示人心陰暗面的同時,為泰人宣洩情感、調劑生活提供了最佳場合。再看鬥雞,它廣泛流行於鄉村,場景血腥並帶有賭博性質,是農民最大的樂趣。三看佛界與紅塵,西方人吃驚地發現,泰國人很少光顧遍佈全國的27000座寺廟,按說男人經過修行剃度更應修身養性,但“年輕的喝酒,年紀大的納妾”很是普遍,娼妓業和人妖聞名遐邇。

最後回到最簡單的色譜,泰國文化中,習慣用顏色表示日期:星期日至星期六依次為為紅色、黃色、粉紅、綠色、橙色、淡藍和紫紅。它始於大城時期,來源於印度神話,據史料記載,曼谷王朝延續了“顏色文化”,王室成員衣著顏色從週一到週日每天一色,絕不可變,否則就是自貶身份,上流社會紛紛效仿,一時蔚然成風。直到君主立憲制以後,加上西方服飾流行,這一習俗才逐漸淡化。

泰國國旗曾是紅底白象,大象在古代征戰和勞作中的作用巨大,史學家曾留下“如果沒有大象,泰國曆史可能重寫”之至高評價。後來,國王把白象簡化成白色,又在其中加入藍帶,形成延續至今的藍帶居中,上下依次白色、紅色的國旗。按照泰國憲法,紅色代表全體國民,白色代表宗教,藍色則代表王室,黃色則不見蹤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