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紀念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

長亭古道草蔥蘢,湖畔精舍師友從。

了卻紅塵風流事,青燈映我菩提容。

這是去年我看弘一法師講佛時寫的一首詩。今天是弘一法師俗家誕辰日,錄在這裡以示紀念。


最早知道李叔同先生,是上初中時在我父親的藏書中發現的一本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一版一印),裡面收錄一篇《懷李叔同先生》(作於一九四三年四月)。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李叔同先生溫而厲的個性給豐子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矛盾的,甚至是不可調和的個性和習慣在李叔同先生那裡卻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其言行、衣著,處世態度無不體現著“認真”二字。文章用瑣事、細節來為讀者展現了一個豐滿的,感情世界極其豐富的李叔同先生。

送別:紀念弘一法師

李叔同先生生於1880年10月23日。按豐子愷先生回憶,他出身於天津的富裕家庭,父親是有名的銀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李叔同父親生他時,年已七十二歲。早年去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中年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大約在1913年,他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的音樂、圖畫教師,豐子愷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為其高足,後來關係深厚,亦師亦友,一生來往都十分密切。

送別:紀念弘一法師

李叔同先生不僅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更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出家後初修淨土宗,後來又修律宗。律宗是講究戒律的。一舉一動,都有很嚴的規矩,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真是做啥像啥,真是是曠世奇才。

送別:紀念弘一法師

李叔同在話劇中飾演茶花女

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師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彌留之際,書“悲欣交集”四字,是為絕筆。

送別:紀念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圓寂照

送別:紀念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絕筆


後來知道,和李叔同先生結緣應該更早一點,那源於一部電影《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由吳貽弓先生執導,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1983年在全國公映。這是一部飽含“淡淡哀愁,沉沉相思”的好電影,裡面的主題曲《送別》非常好的契合了影片的主題和風格。

送別:紀念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送別》(原名亦稱《握別》)的旋律與伴奏在影片中多次出現,它的反覆使用是該片的重要特點之一。歌詞的原作者就是李叔同先生,他於1905年東渡留學日本。在日期間偶然聽到了日本音樂人犬童球溪1907年創作的歌曲《旅愁》,想到自己也獨在異鄉,頗有感懷。但事實上這首歌最初的曲作者也不是犬童球溪,而是美國人約翰·奧德威(Jone Pond Ordway1824-1880),歌曲原名為《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李叔同回國後為這首歌填了中文詞,就是《送別》這首歌的最初版本、、當時他用的名字是李息霜。可見,這首歌從曲到詞,都是在寫對親人的回憶、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人生沉浮的感懷,整首歌曲調清新、歌詞雅麗,情感深摯、意境幽遠。

送別:紀念弘一法師

這首歌旋律入耳難忘,很快流傳開來。但因為歌詞較短,後人多有修訂或續寫,以至於流出來很多不同的版本,大體如下:

1、豐子愷手抄本

李叔同《送別》手跡並沒有留存。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 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此書的歌詞字體不是標準印刷體,而是手寫體。書寫之人正是編者豐子愷。以豐子愷和李叔同關係而言,這個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2、林海音版

林海音在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她記錄的《送別》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個版本和豐子愷版差別較大。有學者分析,林海音版的《送別》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它曾經作為林海音在北京讀書的那所小學在畢業典禮唱的儀式歌曲,林在書中把它稱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有可能鑑於李叔同原詞中“一瓢濁酒盡餘歡”等句不適合兒童唱,就加以修改了。

3、陳哲甫版

李叔同原本的《送別》比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後多有人續填歌詞,最著名者當屬陳哲甫續詞,收入杜庭修所編《仁聲歌集》中。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4、電影《城南舊事》版

電影《城南舊事》對《送別》的使用,並沒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實際是把李叔同版和林海音版合二為一,但又有個別差異。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由於電影具有特別的傳播力,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這個版本的《送別》傳播最廣。

5、佚名版

《送別》還有這樣一個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這個版本的《送別》應該是從港臺傳來。我以前有過一盤翻錄的錄音卡帶,其中有一首歌名叫《驪歌》,一聽之下就是這首《送別》。香港有文章認為它就是李叔同的全詞,但沒有人能夠提供原始證據。

我不知道《夢見家和母親》和《旅愁》在美國和日本還有沒有人傳唱,但想來一定沒有《送別》在中國這麼有名氣。這首小歌,在華語世界裡流傳了一百多年經久不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翻唱版本。大陸著名的重金屬搖滾樂隊“唐朝”曾經出過一本專輯《演義》,裡面有一首同名歌曲進行了演繹,但我個人認為並不好,有興趣可以上網找找。

送別:紀念弘一法師

唐朝樂隊演繹過《送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