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人生》:解讀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和觀影方法

《美麗人生》是一部由羅伯託·貝尼尼執導的劇情片,這部影片帶給觀影者的震撼無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圭多對兒子的深深的愛,在納粹集中營不僅保全了兒子的性命,還保護了他幼小的心靈。該片在第71屆奧斯卡獎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三項獎項。時隔23年在中國內地上映,作為2020年必看的影片,它的魅力和價值實至名歸。

這部影片也延續了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這種喜劇風格在他的多部影片中均有呈現。這部影片導演以自己父親在納粹集中營呆過兩年的經歷寫成,即使是以二戰為背景,他的敘事手法仍然很抓人心,也打破了常規的敘事手法,而是用寓言的手法寫實,又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愣是將殘酷的納粹集中營生活營造出一種喜劇效果,也從父子的視角為觀眾展現了這段歷史。

《美麗人生》:解讀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和觀影方法

影片最大的彩蛋是,這部劇的男主正是這部影片的導演羅伯託·貝尼尼,而在影片中飾演男主妻子的尼可萊塔·布拉斯基在生活中也是他的妻子。

影片講述了一對猶太父子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為了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利用善意的謊言為兒子編造了一個遊戲。妻子雖然沒有猶太血統,但也毅然同行,與丈夫和兒子分別關押在一個集中營裡。最後父親慘死在納粹的槍下,母親和兒子團聚。父親對兒子的愛無不感動著每一位觀眾的心。

今天,我想從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影片的敘事手法來深度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在第三部分,我也會結合自身觀影的習慣分享三個觀影方法,以便更好的解讀導演創作背後的風格。

一、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將二戰為背景的悲劇營造出喜劇的效果,也就是用喜劇的形式表現出悲劇內容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範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的產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盪不安相聯繫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美麗人生》的這部影片的背景是二戰,這段歷史,在納粹集中營殘酷的環境下,和慘無人道的統治中,悲劇不言而喻。而這部影片的片名是《美麗人生》,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是積極向上的,也是向觀眾傳達一個信念,不論現在的你經歷著什麼苦難,美麗的人生終將到來。

影片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便為觀眾營造出了一種喜劇的氛圍。圭多和多拉的兩次見面,一次是美麗的多拉從塔樓上跌落到圭多的懷中,一次是圭多騎車逃跑時撞到了多拉,兩次都以搞笑的方式邂逅,讓觀影者處在一種完全放鬆和愉悅的情緒中,導演如此安排並不是博取觀眾眼球的噱頭,而是為後期做鋪墊。如果沒有前面圭多搞笑幽默的性格,後面進入到納粹集中營,他也不可能想出用遊戲的謊言保護兒子的身心。

《美麗人生》:解讀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和觀影方法

這部影片雖以二戰為背景,然而它的主題並不是要呈現二戰的殘酷,它巧妙的避開了殺戮、生靈塗炭、充滿罪惡的氣息,打破了以往的常規。

在人物塑造上,導演用圭多這個樂觀、幽默的人物對那段沉痛的二戰歷史進行反諷。圭多作為這段歷史中的悲劇人物,他用樂觀向上的心態向當時的納粹進行對抗,也諷刺了納粹對圭多的身軀可以被囚禁,但他的心靈依舊是自由的、正義的。

在這部影片中,二戰這段歷史就像一層霧,薄薄的籠罩在觀眾的心頭,除此之外,我們看到了圭多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對和平的渴望,以及他對多拉狂熱的追求,最終贏得她的芳心。當父子被納粹分子抓走,多拉本不是猶太血統,可以倖免於難,然而她還是毅然前往,這份愛亦是難能可貴。

單純的喜劇可以讓觀眾哈哈大笑,用喜劇的形式表現出悲劇內容,卻可以讓觀眾笑著笑著流出眼淚來。最經典的片段則是圭多在解放來臨之際,將兒子藏在鐵櫃子中,趁亂尋找妻子時被納粹發現,當他經過兒子的鐵櫃時,他衝著兒子擠眉弄眼,留給兒子的是一張笑臉,當他誇張的大步走去,他便知難逃一死。在死亡前,仍不忘讓兒子堅信這場遊戲,這樣的父愛怎能不讓人動容。

二、影片的敘事手法:用寓言的手法寫實,影片前半部分為後半部分做足了鋪墊,足見導演的用心

這部影片除了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用黑色幽默的手法之外,還有打破常規的敘事手法,用寓言的手法寫實,一方面是向觀眾傳達人生是美麗的這一信念,另一方面是諷刺殘酷的二戰,用父子的視角展現這段歷史。

《美麗人生》:解讀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和觀影方法

影片的前半部分也為後半部分做足了鋪墊,比如:圭多開頭的樂觀和幽默,才有了集中營毫不懼怕,還臉上帶笑的圭多;孩子愛玩坦克,才有了進入集中營父親利用坦克這一獎品的誘惑對孩子編織謊言;孩子不愛洗澡,才有了集中營逃過一劫,保住了性命;父親本是編制的謊言,獎品是坦克,最後一輛真的坦克就開到了兒子面前,為父親的謊言更添了一份真。

這部影片的主題是積極向上的,用愛情和親情詮釋人生的美麗。“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麗的。”這部電影完美的呈現了這句話的含義。

影片中的視角也非常獨特,通過圭多這樣一個普通人,在納粹集中營裡,多的是普通人,但圭多有他的特別之處,那就是他的樂觀以及對美麗生活的嚮往和憧憬。他雖然對兒子編織了謊言,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謊言是善意的,也是美麗的。圭多這個人物是飽滿的,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他對愛情的大膽追求,也能看到他對兒子深深的愛,以及他所表現的人性之愛。

羅伯託·貝尼尼將圭多這個角色演活了,他的擠眉弄眼、搞怪的笑、誇張的大步走,每一個鏡頭都成為經典,也成為觀眾揮之不去的記憶。羅伯託·貝尼尼將圭多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刻畫得十分成功和生動,也俘獲了觀眾的心。

影片看完,我腦子裡仍浮現出圭多搞怪的眼神和樂觀的笑容。一部電影,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決定了觀眾接收多少信息。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導演的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也離不開他對角色的塑造。

三、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我也會結合自身的觀影習慣和體驗,分享三個觀影方法

《美麗人生》:解讀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和觀影方法

經過解讀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這部《美麗人生》,不難發現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用喜劇的形式表現出悲劇內容,這與他少年時的經歷也有很大關係,10歲的他愛上了舞臺表演,少年時從事過小丑和魔術師助理等工作。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表達,讓觀眾的情緒發生變化,不會一直大笑,也不會一直流淚,這種變化是有層次感的。

一部有意義的電影,會為觀眾帶來心靈上的震撼,這對我們今後的成長也有非常大的意義。

下面,我就結合自身觀影的習慣,也結合《美麗人生》這部影片,分享三個觀影方法:

①瞭解一部電影的背景,有助於我們看懂影片所表達的主題

每部電影,都有它的背景。《美麗人生》這部影片的背景是二戰,但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並不是二戰的殘酷,而是通過二戰這個背景,表達圭多這個人物的人生態度,以及對兒子深深的愛。

影片中故事的背景嚴格地界定並限定了其可能性。

這部影片的背景是二戰,父子被關在納粹集中營,那麼就不會出現父子二人成功逃跑的設定,也並不會出現一家三口團聚的結局。在無法逃跑時,圭多隻能對兒子編織謊言,借遊戲和獎品來穩住兒子,再苦再累,只要二人保住性命總還有一線希望。圭多的死,換來了兒子的平安,雖然這代價是慘痛的,但也更符合當時的背景,同時對觀眾的衝擊也比較大。

《美麗人生》:解讀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和觀影方法

②多留心影片中的搞笑片段,很可能是最戳淚點的經典片段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中搞笑的片段很多,從開頭搞笑的出場就為觀眾營造出了一種喜劇的氛圍,如果最初是為了逗笑觀眾,那麼後面出現的搞笑片段則是為了惹哭觀眾。

就拿這部影片來說,很多人都忘不了圭多死之前父子兩個相互擠眉弄眼的片段,之後他誇張的大步行走,迎接他的雖是死亡,但他最後還是用搞笑讓兒子堅信了這個編織的謊言。觀眾們樂著樂著就落淚了。這個好丈夫、好爸爸用生命保全了兒子,也保護了他幼小的心靈。

多留心影片中的搞笑片段,很可能讓你開懷大笑,也可能是最戳淚點的經典片段。

③影片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和現實意義

我相信每個看這部影片的觀眾,都會為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而感動幸福。生命是美麗的,每個人的人生也是美麗的,怎麼活主要取決於我們對生活的態度。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中圭多和多拉的愛情讓人感動,圭多對兒子的愛更是觸碰到我們心裡最柔軟的部分。人生中最美好的情感莫過於愛情和親情,這兩大情感是每個人所追求的,當擁有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

影片帶給我們的啟發和思考是有意義的,電影不只是表達一個故事,很多時候也表達了一個人的人生。

《美麗人生》:解讀導演羅伯託·貝尼尼的藝術喜劇風格和觀影方法

寫在最後:

《美麗人生》時隔23年在中國內地上映,作為2020年必看的影片,它的魅力和價值實至名歸,因為我們不僅僅能看到真摯的愛情,偉大的親情,我們還能看到樂觀的人生態度。

人生其實也是一樣,悲喜交集,正如影片中用喜劇的形式表現出悲劇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