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智慧系列之三

道德經的智慧系列之三​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其 政 悶 悶 , 其 民 淳 淳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禍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禍 之 所 伏 。孰 知 其 極 。 其 無 正 也 。正 復 為 奇 , 善 復 為 妖 。人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是 以 聖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劌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

每篇之前都說一句,以道德經的高深,以我之下愚,實不堪解之,只是為了和大家交流做拋磚引玉之行而已。

首先這句,其 政 悶 悶 , 其 民 淳 淳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這個執政的手法很高深,但是正如禪門最常說的一句棒喝,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大明的皇帝多好道家,大概一不小心就都進去了,所謂無為而治,那個嘉靖那個萬曆一起玩了上百年了吧。大明就給這個錯解了道德經的皇帝無為而治給弄壞了,以嘉靖之聰明,他認真管事,當時的文官集團還沒有全面控制政府,他像雍正一樣努力治理,搞好大明的官紳一體納糧,在江南全面強化商稅礦稅,海上貿易稅。那麼大明每年稅入增加幾倍毫無問題。那麼什麼滿清的崛起門都沒有。

所謂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個用主席的話解最合適了,那麼上一句自然反向理解就是了。你的政策很樸實的,那麼感化久久,百姓之風也就一片淳樸。這個原則的容易搞錯歧路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東西是用真心做,不是方法,不是手段,用手段無效。

同時要知道變化,頑冥不靈之徒當然要懲戒一二。那麼國家之風必然轉化,這樣才是長治久安之氣象。孰 知 其 極 。 其 無 正 也 。-----這是關鍵,就是真做好了,那麼沒有什麼正不正的可得,也無所謂淳樸不淳樸,道家叫赤子之心,就好像孩子,他心裡有淳樸和詭詐的對立嗎?沒有,所以,孰 知 其 極 。 其 無 正 也 。但是這個原則太高,這是老子給上古時的政治家講的,依病給藥,上古之時,人心淳樸,當然是最好之策,你亂搞政策反而把人心搞壞。後世人心詭詐,國家妄用此則多敗,所謂感化需要的時間很久事實上返璞歸真很難,特別對大多數人。所以後世亂用無為而治的多敗。以此為原則,輔以其政察察可也,才應該是後世應取的為君之道。前句如我們吃飯,後句如吃菜不可偏廢,亦是陰陽平衡之道。

道德經的智慧系列之三​正 復 為 奇 , 善 復 為 妖 。道家有個好東東叫做陰陽環,這東西兩個圈,連在一起,以示陰陽一體之意,教人整天拿著把玩,久久自然深有體悟。這句意思好像一看就懂,但是其實碰到事情,大多不會記得,最經常的,


道德經的智慧系列之三​比如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黨工作者,你說幾個同志戰友,平時都是熱血沸騰,為戰友可以拋頭顱灑熱血的,指不定,哪天他出去一趟被捕了就直接帶人來抓你,可怕吧。秦昭襄王那麼英明的一個人,長平之戰大勝後,範睢懷著私心勸他退兵他就沒看出來,秦始皇對趙高,李斯也沒看出來,想著,一道遺詔兩個人同時接應該沒問題了吧。但是他就沒有想到,扶蘇太子和這兩個都意見相左,扶蘇上,他們兩個最輕是沒有前途,那麼執政是得罪人是肯定的,扶蘇厚道不收拾,那仇家呢,既然他兩無路可走,當然就可能善復為妖,這個轉換條件已經擺在這了嗎。他若是昭告天下傳明旨,那麼什麼事都不會有。你說趙高李斯不忠嗎,秦皇在世時,他們都是盡職盡責的,至少史載沒有問題。

是 以 聖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劌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這一句講的是孰 知 其 極 。 其 無 正 也 。對這句話做個在註解。中國之聖人,要拿後世道家的話解比較清楚,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雖現萬化不入陰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