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系列之三

道德经的智慧系列之三​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 政 闷 闷 , 其 民 淳 淳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祸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祸 之 所 伏 。孰 知 其 极 。 其 无 正 也 。正 复 为 奇 , 善 复 为 妖 。人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是 以 圣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刿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

每篇之前都说一句,以道德经的高深,以我之下愚,实不堪解之,只是为了和大家交流做抛砖引玉之行而已。

首先这句,其 政 闷 闷 , 其 民 淳 淳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这个执政的手法很高深,但是正如禅门最常说的一句棒喝,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大明的皇帝多好道家,大概一不小心就都进去了,所谓无为而治,那个嘉靖那个万历一起玩了上百年了吧。大明就给这个错解了道德经的皇帝无为而治给弄坏了,以嘉靖之聪明,他认真管事,当时的文官集团还没有全面控制政府,他像雍正一样努力治理,搞好大明的官绅一体纳粮,在江南全面强化商税矿税,海上贸易税。那么大明每年税入增加几倍毫无问题。那么什么满清的崛起门都没有。

所谓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用主席的话解最合适了,那么上一句自然反向理解就是了。你的政策很朴实的,那么感化久久,百姓之风也就一片淳朴。这个原则的容易搞错歧路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东西是用真心做,不是方法,不是手段,用手段无效。

同时要知道变化,顽冥不灵之徒当然要惩戒一二。那么国家之风必然转化,这样才是长治久安之气象。孰 知 其 极 。 其 无 正 也 。-----这是关键,就是真做好了,那么没有什么正不正的可得,也无所谓淳朴不淳朴,道家叫赤子之心,就好像孩子,他心里有淳朴和诡诈的对立吗?没有,所以,孰 知 其 极 。 其 无 正 也 。但是这个原则太高,这是老子给上古时的政治家讲的,依病给药,上古之时,人心淳朴,当然是最好之策,你乱搞政策反而把人心搞坏。后世人心诡诈,国家妄用此则多败,所谓感化需要的时间很久事实上返璞归真很难,特别对大多数人。所以后世乱用无为而治的多败。以此为原则,辅以其政察察可也,才应该是后世应取的为君之道。前句如我们吃饭,后句如吃菜不可偏废,亦是阴阳平衡之道。

道德经的智慧系列之三​正 复 为 奇 , 善 复 为 妖 。道家有个好东东叫做阴阳环,这东西两个圈,连在一起,以示阴阳一体之意,教人整天拿着把玩,久久自然深有体悟。这句意思好像一看就懂,但是其实碰到事情,大多不会记得,最经常的,


道德经的智慧系列之三​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党工作者,你说几个同志战友,平时都是热血沸腾,为战友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指不定,哪天他出去一趟被捕了就直接带人来抓你,可怕吧。秦昭襄王那么英明的一个人,长平之战大胜后,范睢怀着私心劝他退兵他就没看出来,秦始皇对赵高,李斯也没看出来,想着,一道遗诏两个人同时接应该没问题了吧。但是他就没有想到,扶苏太子和这两个都意见相左,扶苏上,他们两个最轻是没有前途,那么执政是得罪人是肯定的,扶苏厚道不收拾,那仇家呢,既然他两无路可走,当然就可能善复为妖,这个转换条件已经摆在这了吗。他若是昭告天下传明旨,那么什么事都不会有。你说赵高李斯不忠吗,秦皇在世时,他们都是尽职尽责的,至少史载没有问题。

是 以 圣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刿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这一句讲的是孰 知 其 极 。 其 无 正 也 。对这句话做个在注解。中国之圣人,要拿后世道家的话解比较清楚,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虽现万化不入阴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