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病房内,医护人员彻夜不眠守护患者。

  • 12位广东记者的湖北记“疫”

4月10日,坚守在湖北的最后一支广东医疗队——广东省第二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与广东省援助湖北武汉医疗队前方指挥部返回南粤大地。送别广东医疗队后,4名南方日报记者继续留守武汉,报道这座可爱又可敬的城市。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武汉一度告急,湖北一度告急。广东医疗队除夕夜紧急驰援,南方日报2名记者随队出征。此后,又有10名南方日报记者先后奔赴武汉、荆州战“疫”最前线采访报道。

记者们用文字和影像记录现场、记录时代,将目光聚焦白衣执甲战疫魔的医护人员,将镜头对准齐心协力渡难关的荆楚人民。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3月20日,荆州市民专程赶来送别广东医疗队。

//

看到人的渺小与伟大

//

南方日报记者 赵杨

2月20日,我随医疗队抵达宜昌机场,再乘大巴赶赴荆州。大巴上黑着灯,没人说话,大家静静地望着车窗外。天已黑,路上除了护卫我们的警车,几无一人,路两旁的树枝光秃秃的。面对狡猾的病毒,紧张是人的本能。

在病房里,我看到人的渺小。重症危重症患者苦苦支撑,医护人员拼尽全力,但一些生命依旧难以挽回。不少患者有心理压力,这压力不仅来自于担忧自己能否逃脱病毒魔爪,还来自于亲人、朋友病重甚至过世的悲痛。

但,我也看到了人的伟大。伟大在于全民战争、科学防治,多少人被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伟大还在于坚强。荆州的胡女士一家五口感染发病,当时床位紧张,胡女士让老伴、儿子、儿媳先去住院,她“断后”,照顾2岁半无法入院的孙子。这是在何等无助之下的悲壮之举。胡女士后来病情拖久了,入院治疗死里逃生,她说一定要活着,因为要是死了,会让儿子终生难安,因为是儿子带回了病毒。这就是中国母亲的伟大。

幸运的是,他们一家五口平安团聚,也让人们坚信这场战“疫”后必能迎来“大团圆”的结局。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

武汉加油,武汉你好!

//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武汉,来看你的苦楚,你的强韧”。2月21日晚抵达武汉时,我在心里念着这句话。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此刻变得空旷冷清。巨型霓虹灯在深重夜色里打出“武汉加油”的大字,令人震撼。

一个多月里,我走进隔离病区、方舱医院,见证着医患同心战“疫”的努力;也曾深入封闭社区,走进患者家庭,讲述平凡人的勇敢与坚韧。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形成了我的武汉记“疫”——

住院两个月的67岁患者田少兰,在广东医疗队的救治下闯过鬼门关,她说:“多亏了你们,我才能再次看到如此美丽的春天。”

除夕夜赶赴武汉的广东医疗队队员邓医宇告诉我,每次经过一间间病房,都会想起这间病房里死去患者的脸。

老公发病13天后猝然去世,也被感染的刘茜熬过绝望的日子后,捐献血浆去帮助其他患者,她说,武汉精神就是“不服周”。

4月4日,全国哀悼日,志愿者司机们自发赶到武汉长江大桥下,100多台车子齐声鸣笛,响彻长江上空……

武汉,无愧于英雄的名字。如今,武汉“解封”,正逐渐变回曾经的市井武汉。城市里的霓虹灯,大字变成了“武汉你好”。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自除夕随广东医疗队出征驰援,在武汉采访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常听到一句医学界的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日子久了,我对这句话的含义也有着愈发深刻的理解。

第一次是大年初五,我们走进汉口医院的隔离病房。80名住院患者中,超七成是重症,呼叫医生护士的铃声此起彼伏,患者的焦虑、恐惧真实可感。每到一名患者床边,广东医疗队队员、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吴健锋总要为他们加油鼓劲。“在这里,安慰有时是最好的‘药’。”吴健锋说。

第二次是在协和医院西院ICU,广东医疗队队员冒雨转送一名脑部出血患者做CT检查。病房到放射科距离不足200米,但从开始准备到推着患者做完检查,8名医护人员花了近一个小时,脱下防护服时已浑身湿透。“不论条件多么艰难,帮助患者是天职。”队员李雯静说。

第三次是3月7日,武汉最大的东西湖方舱医院最后一名病人出院,即将休舱。我们走进舱内看到,医护人员正在做最后的整理与消杀。尽管身体疲惫,他们却有说有笑,心情无比轻松。在医者心中,治愈不再只是“有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3月8日16时许,武汉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送走了最后一名患者,正式“休舱”。图为患者清零后,方舱医院内一位护士坐在座椅上休息。床空了,胜利也近了。

//

记录时代里的一粒灰

//

南方日报记者 曹嫒嫒

37天,这是我当记者后,出差时间最长的一次。

按照安排,我先后去了荆州两家重症救治中心和疫情最严重的洪湖。这几个地方的ICU,集中着当地全部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

采访前曾一次次心理预设,那里会发生的一幕幕抢救画面。但当第一次走进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病房时,才真正感受到,原来生死是这么平静的事情。

躺在病床上的人,大多数处于昏迷状态。他们连着一根根导管,生命体征通过仪器监测,病房只有呼吸机的声音。

有人说,记者生涯仿若容器,盛放人世间那些悲苦辛酸的味道。这些日子里,我们就记录了不少有这些“味道”的故事。比如第一次处理遗体的值班护士、在城市最大社区值守的高三教师、医院唯一能做手术的妇产科医生等。疫情之下,没有局外人。

结束一线工作,也意味着告别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每天翻不完的微信对话框,以及一个个未知的新闻现场。而那些我们曾关注的洪流中的个体,也开始了新的人生。

2020年会远去,庆幸留有一份底稿,记得这个春天,记录时代里的一粒灰。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3月3日,荆州市中心医院内,广东医疗队对一名“新冠”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

面对困难他们迎难而上

//

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从1月24日到3月20日,从凛冽寒冬到阳春三月,从全面“封城”到迎来胜利曙光,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的我,在一线记录着武汉抗疫历程。

面对疫情,广东援助武汉第一批医疗队选择“逆行”,克服重重困难,拯救病人于危难之中。作为随队记者,我见证了他们的辛勤付出。

接手汉口医院呼六病区初期,第一批广东医疗队遇到不少困难:隔离病房院感防控不到位、中心供氧不足、病房垃圾无人清理……面对困难,队员们多次召开会议,讨论谋划改进措施,逐步将医护工作捋顺。

由于医院基础设施不足,队员们无法使用ECMO等高端技术,但是他们仍然抓住每一个可能拯救患者的机会。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位护士为多痰重症患者拍背吸痰,一拍就是半个多小时。三人成组轮换操作,近距离面对患者,在穿着厚重防护服的状态下,两人扶着患者保持侧躺,一人持续进行拍背动作,她们不仅要面对患者吐痰造成气溶胶的危险,还要持续进行体力活动,一轮下来每个人都累得喘不过气来。正是这些医护人员默默付出,武汉的疫情才能在两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他们都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2月25日早上8点,阳光照进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病房内,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起身望向窗外。享受着久违的暖阳。

//

你以命相守,我忠诚记录

//

南方日报记者 肖文舸

“想过回不来,但没想过输。”

“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铺一条路,干成一件事!”

“不救肯定会死,救了也可能死,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应全力以赴。”

在被防护服保护的密闭空间里,感官接受的信息有所损耗:触觉变钝、画面变糊、声音变小……但这些话从广东医疗队队员嘴里一字字蹦出来,穿过一层层口罩、隔离服、面屏,一声声传出来的时候,却依然那么动人心魄,那么掷地有声。

大医精诚,字字千钧。义无反顾,以命相守。同处这样的环境,我对医护人员在重重包裹之下还能完成那些大幅度的抢救动作和细微处的精准治疗更加体会深刻——

有人妙手仁心,通宵完成国内第一例危重新冠肺炎ECMO长距离转运;有人胆大心细,仅用时10秒就顺利为病人换上“新肺”;有人奋不顾身,为抢救情况危急的病人,接到通知就往病房里冲;有人慈悲为怀,穿着厚重一整夜守在病人的床前。

这样的勇气,这样的努力,这样的坚守,值得留下文字和影像记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很荣幸有机会伴他们身侧,忠诚记录一幕幕生死抢救、千钧一发的场景,流传一个个为自由呼吸咬牙坚持的故事。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3月11日,荆州市中心医院,广东医疗队员们齐心协力转运病人,准备为其拍摄CT。

//

勇敢是一种选择

//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面对未知病毒,恐慌与害怕是应激反应,但勇敢是一种选择。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周平对我说,与病毒斗争是人类的本能.那一刻,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

“别说我是英雄,只是换个地方治病救人。”这是医护人员挂在嘴边的话。驰援湖北,是满腔热血,也是职业使然。疫情下,普通人对医者的崇拜与敬佩,似乎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一场救治剥离了一些桎梏后,医患关系更纯粹——疾病是共同敌人,医患是战友。

于是,胜利时欢呼,落败时悲痛。

当一个人离开后,医生心怀愧疚,用“尽力了”说服自己继续往前走。这是因为沉浸在悲伤中,会辜负更多生命。疫情下的死亡,一些人来不及告别亲人。灾难席卷而过,对于幸存者,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2020年,宅在家成为了共同的记忆。但宅久了,心理防线会决堤。心理热线接线员医生龚臣知道,每一种负面情绪的背后是对正常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无名之辈,不意味着无能为力。每个人都在努力,让一切恢复正常。多年后,也许没人记得他是谁,但历史这个家伙,记忆力好着呢。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

好春光,来之不易

//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收到要写记者手记的信息时,我正好在汉口江滩拍照。这里阳光正好,柳絮飘飞,有人在锻炼,有人在钓鱼,有人在发呆,一切平静而美好。武汉这座城市在渐渐复苏,只是江面上偶尔飘来的一朵朵祭奠用的白花,诉说着这段时间的艰辛。

还记得初到武汉时,带着紧张与不安,我便和小伙伴一头扎进了深夜重症病房。在这个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我用镜头记录了父子的永别、夫妻的相守、医患的携手。当时,武汉很难,前来驰援的医护人员也很难。“95后”护士孔佩文哭着说:“像一群小孩穿上了大人的衣服,在这里扮成熟。”但正是有了这股劲头与力量,局势才得以扭转。

医护人员伟大,武汉人也是英雄。独腿社区网格员的那句“我只是凭良心做事”,说出了许多基层志愿者的心声。我们走访的8个武汉家庭,在历经磨难后,鲜有抱怨和灰心,每一个人都表现出坚韧与善良。

如今的武汉渐渐复苏,近两个月的时间,我镜头下的画面,也在逐步变得美好。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

甚幸,为战“疫”留影

//

南方日报记者 董天健

去时风雨交加,归时春暖花开。这个特殊的春日里,藏着难忘的39天。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我有幸跟随广东医疗队驰援荆州。疫情之下,所有生活的轨道都被打乱:有城郊村民因为疫情“封城”而无法外出打工谋生,有洪湖百姓因为疫情而望着农作物滞销,也有医疗队员推迟了与妻子的婚期,更有队员因为疫情抛下仍在襁褓中的孩子奔赴一线。

作为一名专注于影像内容的记者,我预想过种种生死离别的场面。可到了现场才发现,一切原是如此平静:冰冷的导管器械旁,医疗队员们冷静救治;寂静的大街小巷里,市民们自觉居家。

有朋友曾问我,可有些许怯惧?诚然,面对看不见的敌人,起初离开医院时,恨不得把全身消杀。但在看见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地奔走在病床之间,担忧也变成了对记录时代的渴望。

如今凛冬已过,春风和煦。每个人都被这场疫情影响着,改变着。作为记者,我们看过夜班医护人员脸上的汗水,也见过医疗队撤离时市民的眼泪。而这汗与泪,浇筑着自己内心继续记录真实与感动的决心。

能为这个特殊的春日留影,甚幸!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2月16日下午,荆州洪湖市人民医院,为了提供更好的救治条件,广东医疗队员对10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紧急转运。

//

不平凡的2020,难忘的武汉记忆

//

南方日报记者 罗斌豪

2月21日,我抵达武汉。彼时,疫情高峰已经过去,新增确诊病例与现存病例都进入下降阶段。

在汉口医院,我第一次亲历死亡的突然而至,一位中年男子的父亲永远离开了。在他无奈的踱步和目光之中,父亲的遗体很快被殡仪馆工作人员转运出,没有亲人与他同在,更来不及更多的悼念。

然而,在采访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过程中,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安心与有序。作为记者,进入病区的每个流程、每个细节都有人悉心提醒。采访中,大家的情绪和表述也显得从容与平和。面对无形的病毒,是集体的力量让工作得以井井有条。随着疫情缓和,我陆续见证了武汉各方舱医院关门大吉、广东医疗队分批回撤、市内公共交通、商圈逐渐恢复营业,一天天感受这座城市的复苏。探访回归家庭的病例,我得以倾听他们的心碎与寄望,记录下不少温情瞬间,他们的生活也将迎来重生。

2020,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我们流下过泪,也付出了爱,更感受到力量。这里的英雄主义属于集体,庆幸的是,这一次我能成为其中一员。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

在武汉,记录下那些瞬间与个体

//

南方日报记者 吴帆

在武汉,每张病床都是一个生死场,也是医护人员的战场。我与同事共同在抗疫前线,记录下那些瞬间与个体。

在协和医院西院ICU蹲点,我们记录下凌晨的重症病房。那里是危重症患者最多最重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由钟南山院士团队接管。ICU里空气仿佛是凝固的,只能听见医疗仪器不断响起的“嘀嘀”声。在与死神搏斗的最后一道防线,医护人员用尽全力挽留生命。

在汉口医院采访,我们报道最早到达的医疗队的经历。除夕夜广东第一批医疗队奔赴武汉,那时正是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面对未知的危险,“白衣战士”将无序变为有序。曾经在小汤山“抗非”的英雄,在汉口医院再次打下了一场阻击战。

在大街小巷寻访,我们关注到8个普通的武汉家庭,为他们拍下全家福,讲述他们的顽强、亲情和成长故事。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生活的道路还在继续,我们记录下这些个体的命运与历史。

我们把疫情前线的信息分享给所有人,在时代的叙事中将那些瞬间与个体记录下来。武汉经历了大雪寒冬,如今春暖花开,阳光照耀着这座城市。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

让时间听见普通人的声音

//

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在武汉,我没有太多聚焦那些波澜壮阔的人和事,而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个体,希望于市井人烟中,触摸到疫情之下的时代脉搏,留下普罗大众的记忆。

在这里,我看到“00后”护士已经抵达“战场”,在本应被照顾的年龄,却担负起守护方舱医院通道的重任,她说,“穿上防护服的时候,我就不是孩子了”;为社区1000多户慢病患者送药的大叔,某天曾跑遍江汉区所有开业的药房,他说,“我不是药神,只是社区网格员”。在“封城”的日子里,是他们守望着爱与生之希望。

在这里,我看见风雪中,儿子将伞倾向老母亲,搀扶着佝偻的她小心行路;昏暗的灯光下,小卖部打开半扇门,向街坊卖些日用零杂;暮色降临,在巷子跳交谊舞的武汉婆婆,发出活泼的笑声;方舱医院里,病人躺床上阅读、在走廊做健身操。在疫情的阴影下,他们努力活着的样子,真美!

他们是普通的个体,也是发光的英雄,值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当疫情被控制,春光复苏,我看见孩子在窗口眺望新芽,农人在油菜花中劳作,田里准备翻种小白菜,街上绽放更多笑颜,我被这日益灵动起来的人间烟火打动。真好呀,这座城市在春天里,等到了天明。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3月11日,得胜桥,在封闭的社区里,一名男子在夜里遛狗,背景是黄鹤楼。

【烧脑】2家公司、1个家庭,7人发病,谁该“背锅”?

【世界帕金森病日】在疫情期间如何照料帕金森病患者?

【最新】无症状感染者会引发反弹吗?啥时候可以动?钟南山回应了

致敬!

这场战疫,我们在湖北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