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上市前,怎麼確定顧客一定滿意?藍瓶咖啡的做法值得一學!


產品上市前,怎麼確定顧客一定滿意?藍瓶咖啡的做法值得一學!

詹姆斯‧費裡曼(James Freeman)是美國連鎖咖啡店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的創辦人,這家咖啡店從選豆、衝煮到招待顧客的方式,甚至是店內裝潢都大受好評,吸引了一群追隨者。

費裡曼非常重視顧客體驗,每杯咖啡都由咖啡師親手衝煮,希望能把他對咖啡的熱愛傳遞給顧客。他想把實體店的體驗擴散,創建一家在線商店銷售咖啡豆,但不知如何下手。於是他找上了前Google設計師傑克‧納普(Jake Knapp)與Google創投(Google Ventures,簡稱GV,為Google投資新創公司的創投公司),決定用他們開發的衝刺計劃(Sprint)解決這個問題。

計劃的第1天, 藍瓶團隊設置一個明確的目標,並討論顧客從接觸這項服務或產品後,會經過哪些步驟與過程。 再針對這些步驟,提出有疑慮或待解決的地方,訪問主要決策者、最常與顧客接觸的單位主管、訪談在線商店網站技術人員,為第2天發想方案蒐集更多信息。

他們決定以「未曾聽過藍瓶咖啡、願意在網絡購買不曾試喝的咖啡豆」的顧客為目標群體,如果連這群人在接觸網站後,都願意信任咖啡豆的品質,就不必擔心品牌擁護者對新服務會有疑慮了。

納普在設計Sprint流程時,採用寶僑公司(P&G)開發的「我們可以如何」筆記法(How Might We,簡稱HMW)統整信息。HMW以「開放式提問」的方式,讓人快速理解和評估問題。

比方說,藍瓶團隊在訪談客服總監時提到,咖啡師會先理解顧客平常沖泡咖啡的方式,再進一步介紹咖啡豆。以HMW筆記法記錄,就是把聽到的話轉化成一個問題,如「在網站裡創造一名客服專員?」「把網站做得像一位友善的咖啡師?」等等。

接著,把相同類型的問題分類,票選出大家覺得重要、需要被解決的關鍵問題(寫在便利粘貼),貼在顧客體驗流程圖中,第1天的任務也就告一段落。


針對目標各自發想,最後集體比稿

藍瓶咖啡希望幫助顧客找到他們喜歡的咖啡豆,但光是照片,不足以辨別咖啡豆的差異,他們必須從其他地方(販售服飾、葡萄酒、巧克力等各式網站)尋找描述咖啡豆細節,讓用戶能從文本、網站交互感受產品差異。

由於目標為「為顧客介紹、挑選咖啡豆」,這涉及一連串的體驗與交互,包括網站風格、如何展示咖啡豆,才能提供顧客真實感受等。將成員分工,負責發想不同階段的解決方案,讓每個部分都有至少1~2個提案,以供挑選。當天,每個成員要畫出自己心目中的解決方案。

方案草圖必須像分鏡腳本,具體呈現顧客和產品或服務交互時,會看到、感受到什麼。

合格的草圖必須做到「不言自明」,因為顧客在體驗產品或服務時,不會有人在旁解釋。接著, 把所有人的構想草圖集中,留待評比,票選出最終解決方案。

聽完所有方案的亮點與疑慮後,再進行投票。如果多個方案票數相同,可以將亮點融合為一個原型;若是無法結合,其實也不必從中選一個,可以做2~3個原型給顧客測試。


先做產品粗略原型,讓顧客給回饋、修正

藍瓶咖啡一共建置了3個網站的原型,安排目標顧客做測試。結果顯示, 原本團隊認為極具質感的木質風格,被說「俗套」「不值得信賴」;而用文本說明沖泡方式與口感的設計卻大受好評,被形容「經營網站的人真的懂咖啡」。

做完這次衝刺計劃,他們已能確定網站的設計。衝刺計劃的特質在快速運行、測試,讓組織可以快速經歷失敗、迅速調整方向,不再走冤枉路。納普表示:「我只是想讓自己、團隊的工作時間花得更有效率、有意義,專注處理真正重要的事。」


到底佛裡曼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投資人看好藍瓶?

第一個十年間,佛裡曼把自己對咖啡的熱情與專注,點點滴滴的轉化成藍瓶的營運流程與產品特色。

此外,他也親自規劃設計每一家店,不論是運用工廠、海邊的倉庫、老劇院的空間,都能與建築及當地文化融合,呈現藍瓶極簡、明亮的獨有風格,以加州的 Palo Alto 分店為例,設在有五十年曆史的劇院兼社區交流中心內,咖啡店內外都有寬敞的空間與座位供人自在的閱讀或討論。

他的用心與經營特質,為藍瓶創造了一種魅力,也創造出品牌與人的情感鏈接,這種魅力,正好切合近年來高科技產業興起的消費者意識及人性化浪潮,因此獲得美國許多科技界名人的青睞,他們不但是藍瓶的忠實顧客,也爭相成為它的股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