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孩子被父母逼得跳海,“為你好”究竟是為誰好?

當英子攀上欄杆即將跳海的那一刻,她是真的對這個世界失望透頂了。本應最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卻發展到不得不以死亡為條件,才能好好的講出自己的心裡話。更可悲的是,這是中國式家庭的普遍現狀。

又一孩子被父母逼得跳海,“為你好”究竟是為誰好?

“真實”、“太扎心了”、“這就是我媽媽/爸爸”是觀眾看過《小歡喜》之後最多的評價,尤其是宋倩—英子這一對母女的生活刻畫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千萬高考生源背後的家庭日常。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你對我已經夠好了。

你每天給我做飯,陪我上課,照顧我的生活。

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想得太多,我配不上你給我的愛。

我已經三十四天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我不知道我是怎麼了。

我就是想逃走。

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裡想要的那個樣子。

當英子哭喊著說出這些心裡話時,長期以來母親帶給她的壓迫感、緊張感和焦慮感終於得到了宣洩,而父母聽到這些話時,心裡又是止不住的痛苦和不解。

媽媽都是想為你好啊。

又一孩子被父母逼得跳海,“為你好”究竟是為誰好?

確實,宋倩為了女兒英子可以辭職,從一日三餐到學習輔導,從隔音牆到玻璃窗,事無鉅細地照顧以及監視英子的生活,幾近於無的社交和工作生活,全部重心都放在女兒身上。這種“無微不至”,可想而知,孩子的壓力到底會有多大。

又一孩子被父母逼得跳海,“為你好”究竟是為誰好?

如果說這種監視性的照顧只是一個盼女成鳳的母親的日常,那麼口頭長掛的“為你好”、“你是媽媽的全部”等洗腦式道德綁架則是全體中國家長最常見的口頭禪了。

又一孩子被父母逼得跳海,“為你好”究竟是為誰好?

父母經常提及的“為你好”究竟是為誰好?以愛為名的道德綁架真的就是為孩子好嗎?前有上海17歲少年跳盧浦大橋自殺身亡,後有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案,中國傳統的家長專制教育理念正在嚴重損害親子間的關係。

又一孩子被父母逼得跳海,“為你好”究竟是為誰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曾說過:”任何人際關係裡,都存在著這樣的基調或氛圍。在家庭裡,父母創造了家庭中的情緒氣氛。

家長們對孩子所說的話,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都會積極或消極地影響著孩子。

父母可以依賴自己的權威和權力製造一種氛圍,以控制孩子的行為。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需要服從,成為一個“好孩子”——遵從父母的命令,同時避免來自父母的懲罰。

或者,父母也可以創造一種放任自由的氛圍。放任家庭中的孩子,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也可以大發脾氣,以自我為中心,提出各種要求。

不管在情緒還是心理層面,這兩種環境都很難幫助一個孩子健康成長。

想要實現孩子心智、情緒的健康成長,父母們需要創造一種互相尊重的氣氛。”

又一孩子被父母逼得跳海,“為你好”究竟是為誰好?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也在訪談節目《圓桌派》上表示“孩子的表現是父母的折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從言語到行為上都會受到大人、尤其是父母的影響,成年人教育孩子一定要說話算數,言傳身教四個字不是說說而已。

傳統的中國式教育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物,孩子一定要聽父母的話。

又一孩子被父母逼得跳海,“為你好”究竟是為誰好?

孩子,已經成為了父母證明自己、實現自我的工具。自己沒能上的學,沒能享受的物,沒能去的地方,都讓孩子代替自己完成,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所做的卻都是實現自己的需求,而那種捨棄一切為孩子付出的行為,也並不是義無反顧的犧牲,只是變態的自我實現罷了。

不要讓”為你好“成為抹殺孩子天性的匕首,孩子需要的不是為你好,而是家庭和睦,自由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