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報本酬恩碑之記


掌故知魯 | 孔氏報本酬恩碑之記


孔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寶庫,留存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尤其是廟內林立的碑刻,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更是令人矚目。

在崇聖祠院落東側,立有一座明宣德五年(1430年)的石碑,高1.8米,寬0.85米。行書,20行,行42字。碑陰亦有文字,為弘治五年(1492年)刻制。此碑由三部分內容組成。正面,為《孔氏報本酬恩之記》,由時任三氏學教授張敏撰文,宣聖五十九代襲封衍聖公孔彥縉等立石;碑陰,上部為弘治壬子年,孔氏族長孔公璜書《報本酬恩記後》;下部刻有免除張溫家族徭役執照。周邊被石條鑲嵌,頂為殿廡式,碑中有斷痕。此碑雖低矮斷殘,貌不驚人,但卻是孔氏家族中婦孺皆知的一通名碑。

這是一通怎樣的石碑,它又有什麼魔力讓孔氏族人倍加關注?

此碑所載內容感人至深。文曰:

“水之千流萬派也,其出必有其源。木之千柯萬葉也,其生必有其本。……吾先世祖宗,昭穆族屬其眾。傳至四十二代,有祖諱光嗣者,其室張氏,世為曲阜張陽里人。時值五代,四方弗靖,有偽孔氏孔末者,因世亂,心生奸計,意欲以偽繼真,將吾孔氏子孫戕滅幾盡。時光嗣祖任泗水令,生四十三代祖仁玉,在襁褓中。難興之日,光嗣被害,祖母張氏抱子仁玉逃依母氏,得免其難。孔氏之不絕者如一髮千鈞,紅燭片雪,幾何而不為偽孔有也!吾祖仁玉母子雖脫臣害,向非外祖張溫保養安全,其何以有今日乎?茲傳五十九代子孫,族屬之盛,繩繩蟄蟄,皆吾外祖張氏之所賜也,何敢一日而忘耶。張氏子孫家在張陽者,至今猶稱為張溫焉。今雖優待其家,恐後世子孫或有遺忘,不能以禮相待,甚非報本酬恩之意。茲欲立石於張氏之塋,俾吾子子孫孫,世加存撫……而又憂後世或有遺忘,欲立石以紀其事,……俾張氏知二姓骨肉之親。”

原來,該碑兩面記載的就是那段“孔末亂孔”的歷史故事。

自漢高祖劉邦駕臨闕里,以“太牢”之禮祭拜孔子以後,歷代帝王對孔氏後人優渥有加。除授予其宗子世襲爵位外,朝廷還不時封賜食邑、給予特權,同時還免除孔氏族人的徭役。南朝元嘉年間,朝廷把居住於孔林附近的五戶人家,充任灑掃僕戶,專事孔林灑掃,代代世襲,可免除其徭役。這五戶人家本不姓孔,但按當時僕隨主姓的習俗,皆改本姓為孔,其中有一戶主原本劉姓,名景,隨之改為孔景。

唐朝滅亡以後,我國曆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是唐朝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它同戰國爭雄,三國鼎立,南北朝對峙的情況一樣,是我國曆史上的又一次分裂。所謂五代,是指先後佔據中原地區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同時,南方及北方某些地區先後出現了吳、南唐等十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

唐末,唐王朝在黃巢大起義打擊下,已虛弱不堪,名存實亡。一些新舊軍閥,乘機擴張實力,據地稱雄。他們之間爭奪地盤,互相吞併和撕殺,戰爭激烈而頻繁,中原社會生產呈現出凋弊的景象。

特別是朱全忠與李克用兩大軍閥爭霸中原二十多年,給中原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在軍閥混戰的年月裡,兵燹所及,“丁壯斃於鋒刃,老弱委於溝壑”,中原地區赤地千里“殭屍蔽地,哀鴻遍野”。

亂世中的孔子後裔,情況更為不妙。不但爵位難保,而且還斷送了性命。這一時期是孔族發展史上最悲慘,最黑暗的一段,嫡嗣被篡,爵位被奪,孔氏族人被屠殺殆盡。

這一時期,孔氏家族的人數雖然不算太少,但因外任做官或躲避戰亂,他們多流散在外,定居於曲阜故地的相對較少,不足十戶之家。此時,宦官亂政,藩鎮復起,戰亂不休,社會動盪。唐朝皇室自顧不暇,對孔氏家族的優待、重視也遠不如以往,家族內部管理的體制也被打亂。孔子四十二世嫡長孫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襲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祐二年(905年),被任命為曲阜東鄰的泗水縣主簿。

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孔景的後裔孔末見天下大亂,時局動盪,孔氏宗族胤佐無持,自以為孔姓,便起了謀逆奪位的野心。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將生活在闕里的孔氏族人進行殺害,隨後又到泗水縣衙謀殺了嫡長孫孔光嗣。最終奪取了闕里家業,並取代宗主的地位,主持孔子祭祀,儼然以孔子嫡裔自居。

經此事件,曲阜的孔子後裔幾乎被殺戮殆盡,苟活著更是敢怒不敢言。當時孔光嗣獨子孔仁玉剛出生九個月,恰巧被其母(一說乳母)張氏抱回在曲阜張羊村的外祖母家,躲過了當晚的殺戮。孔末得知後,為斬草除根率人追殺至張家,逼迫交出孔仁玉。此時,張家主婦張姥姥為了救聖人之後,忍受失子之痛,將自家與孔仁玉一樣大的孫子交了出去,矇蔽了孔末,救下孔仁玉。

從此,孔仁玉改名換姓,由張家撫養成人,九歲時便精《春秋》、通六藝。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有人上書皇帝:“曲阜令孔末非聖人之後,光嗣有子名仁玉,現育於外婆張氏家中。”揭露孔末竊取官爵,假冒嫡裔的真相,奏明孔子嫡系後裔孔仁玉才是合法的文宣公繼承人。此時,在其外祖母家長大的孔仁玉已經十七(一說十九)歲了,博通六經,為人嚴整,處事果斷。事聞於朝廷,乃殺孔末,授仁玉曲阜縣主簿,主孔子祀事。長興三年(932年)遷龔丘(今山東寧陽縣)令,封文宣公。從此,斷了十多年宗脈的孔子世家得以中興,故而後世族人把孔仁玉尊為“中興祖”。

孔仁玉為了報答張氏族人,親自上奏皇上,恩准張家為孔家“世代恩親”。張家的世世代代都成了孔府的恩人,張家的後人來到孔府,孔家人都必須以貴賓相待,並以此作為一項家規延續。同時,孔仁玉還特意用楷木做了一根龍頭柺杖授給張姥姥,讓她用這柺杖專門管教孔府衍聖公的一品夫人。並且還規定,張姥姥去世後,她的 “姥姥”稱謂和龍頭柺杖由她的長房兒媳繼承。就這樣,孔府中“姥姥”一職由張家世代相傳。孔府上下及孔氏全族都稱張家長媳為“張姥姥”,“姥姥”也就成了張氏家族的“官稱”。此後,孔府每有重大節日,都請張姥姥等家人參加,而且都要坐首席。

這不禁讓人想起我國著名“趙氏孤兒”的傳奇故事,他們的情節是何等的相似。

孔氏家族慘遭罹難,經孔仁玉奇冤得已昭雪,自此之後,孔氏家族才再度興旺繁盛起來,孔仁玉被孔氏後人尊為“中興祖”,確也名符其實。孔仁玉生有四子,長子孔宜,次子孔憲,三子孔冕,四子子孔勖。孔憲、孔冕二支兩代之後失傳,此後的闕里孔氏都是孔宜、孔勖兩支的後裔。隨著時代的推移,族眾的繁衍,闕里家族陸續形成“五位”、“二十派”。

孔仁玉挫敗孔末事,在孔氏家族中,歷來認為是個大事件。孔氏後人認為如無此舉,則真正的孔氏後裔永不翻身,偽孔的尊位將永遠保持。日後,真孔、偽孔區分甚嚴。《孔子世家譜》特刊入《偽孔辯》,以明示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