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髮脾氣咋辦?看國外如何應對“開學焦慮症”,四種方法解決

快樂的假期已經進入尾聲,孩子們應該收收心,為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做好準備。面對即將到來的開學季,有的孩子會患上“開學焦慮症”,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亂髮脾氣、悶悶不樂以及失眠等,嚴重的還會影響到今後的學習狀態。美國內華達大學心理學教授克里斯多夫·吉爾尼指出,出現焦慮症狀並不罕見,但是它對兒童的傷害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家長們要重視起來,從多個方面對孩子進行指導,讓孩子信心百倍地迎接開學。

孩子亂髮脾氣咋辦?看國外如何應對“開學焦慮症”,四種方法解決

方式1

心理疏導

鼓勵孩子講出想法幫助解決

英國教育學家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研究,調查的大量案例表明“開學焦慮症”的確存在。美國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近年來在問卷調查中也發現,大部分少年兒童都會或多或少地在假期末尾感到緊張焦慮,其中5%到28%的人反應得比較嚴重,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拒絕合作、悶悶不樂、亂髮脾氣、損壞器具或失眠等。有的孩子還會出現語言障礙或行為退步,比如含手指、愛哭等,這樣的焦慮狀況甚至會一直持續到開學後很長時間。

美國內華達大學心理學教授克里斯多夫·吉爾尼指出:“出現焦慮症狀並不罕見,但是它對兒童的傷害是不可低估的。有焦慮症狀的孩子會因為感覺不到飢餓和其他身體需求,造成短期營養不良和健康危機,而如果忽略對他們的幫助,不僅眼前的困境難以解決,還有可能給未來的成長和生活留下更大的隱患。”

專家們從對少年兒童的詢問中得知,他們對新學年充滿了期待,但是也不乏擔憂,主要擔憂類似問題:新老師是誰?新老師會不會很兇?我以前的朋友還和我同一個班嗎?我是不是太胖了?去年欺負我的那個傢伙也和我同校嗎?總之,問題各種各樣,不一而足。

這些擔心真實而且具體,都是孩子們尋求在校尊嚴、希望融入群體和保護自己的正常想法。因此,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家長們應該觀察孩子的狀態,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鼓勵孩子講出心中的想法,同時避免簡單的承諾,是兒童心理學家最強調的一點。很顯然,對膽怯的孩子來說,只說“沒關係”“一切都會好的”,並不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而如果家長仔細傾聽孩子的想法,從中分析出哪些是孩子真正面臨的問題,哪些是來自孩子的幻想,就能“對症下藥”,給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

家長可以設計一些情景,與孩子分別扮演其中的角色,來達到正確回答孩子問題的目的。比如當孩子表示害怕被欺負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如果以前欺負你的同學變本加厲,你想怎麼對付呢”“在新班級裡,你一個朋友都沒有,你該怎麼辦呢”等問題,並且和孩子一起尋找擺脫這些困境的辦法,注意多提示孩子獨立思考,然後一起討論可行的辦法,包括自己曾經脫困的經驗以及求助老師的時機等。

這樣不僅幫助孩子化解了開學前的壓力,而且鍛鍊了處理社交問題的能力,使得他們在日後學習和交友時更能遊刃有餘。

方法2

循序漸進

引導孩子提前調整好生物鐘

在開學前的晚上,很多家長會督促孩子整理好書包,帶齊學習用品,擺放好衣服鞋襪,以免第二天早上手忙腳亂。實際上,家長的這種行為也容易造成孩子緊張,如果把這個過程稍微拉長一些,並且用愉悅的方式分散壓力,效果可能會更好。

心理學家建議,在開學前的一週,家長就應該著手把孩子們的作息時間調整到上學時的狀態。一家人暑期裡無論忙著旅行,還是在家放鬆休閒,都應該花時間慢慢調整孩子的生物鐘,讓他們按時起床和用餐,切忌突兀地改變和強求,以避免孩子反感和生病。

美國的學校和幼兒園在開學之前,老師會提前向家長髮送電子郵件,提供很多有益的提醒和指點。比如,家長應該以平靜的態度告訴孩子,未來幾周的生活會有一些改變,家長會和他一起來適應,希望孩子能全力配合。如果家長能做到態度平等友好,孩子通常會更願意配合。

家長可以在正式上學前,帶著孩子去看看他的學校,當然陪著他來回走幾次會更好。這樣的行動是在官方邀請到校活動之外的,最好是孩子和家長聯手的“私人”行動,顯示家庭給予開學事件的重視。讓孩子看看學校裡面的建築,周圍的環境,體驗要走過的道路,對從來沒有上過學的孩子來說,就對未來的學校有了初步認識,從陌生到熟悉;對其他年級的孩子來說,則是非常重要的迴歸過程,從淡忘到重拾,再度讓孩子建立起離開家前往學校的安全感。

方法3

好友相聚

盡情暢聊狂歡 做足精神準備

讓孩子儘快恢復到以前上學時的狀態,肯定是家長最希望達到的,不過並不一定要通過增加作業的方式。

除了儘早讓孩子與新學期的老師接觸和認識之外,提前一段時間聯繫孩子的同學和朋友,也是消除孩子對學校疏離的好方法。

經過一個漫長假期的分離,小夥伴們重新見面格外高興。家長們這時不妨放任他們狂歡,給他們留出充裕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一起玩,聊聊假期去過的地方、玩過的遊戲以及新長的“本事”等。家長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在充分釋放精力之後,會主動談到即將到來的開學和關於學業的想法,例如新老師的情況、新開的課程以及新轉學來的同學等。

在與同學相聚的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孩子也在自動地做著返校的精神準備,而且他們知道了未來的環境要發生變化,將會自動對腦海中的“數據庫”進行適當調整,這樣就能很輕鬆地在開學前保持平穩和冷靜的心態,鎮定地迎接開學日的到來,不至於開學後對一些事情因震驚作出無理或反常的舉動。

方法4

積極參與

多讓孩子參與各種物質準備

開學前進行物質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準備學習用品、個人用品、社交工具(如電腦和手機)以及體育用品。

兒童心理學家調查發現,平時很多兒童可以毫不在乎地使用哥哥姐姐的舊鉛筆和工具,翻看他們的課本和圖書,但到了開學的時候好像突然驚醒了,向家長要求必須擁有自己的用品,必須穿和同學一樣的衣服,彷彿猛然間長大了,不願意再將就了。

這也說明,孩子們在顯示因為開學而擁有的獨立性和個性化,應該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家長完全可以把他們當作大孩子來看待,以老師提供的用品清單為基礎,邀請孩子一起逐項考慮,徵求他們的意見,然後認真收集和購買,讓孩子享受主動權。

家長這時也正好可以趁機引導孩子分清“必要”和“想要”之間的不同。這個時期很多店家都在進行開學促銷,家長可以利用各種優惠,給孩子置辦秋冬衣物、床上用品、文具、玩具和電子產品,用同樣的錢辦更多的事情,並且把這種消費方式給孩子解釋清楚,從小處著手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

如果消費計劃超過預算,解決辦法也要商量著來,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比如孩子說某個同學穿著名牌衣服,另一個同學用著最新款手機,自己也要購買。那麼家長在給孩子進行引導教育以後,可以與孩子定下協議,適當地滿足他的要求,費用超過原計劃的部分可以讓孩子用做家務勞動、放棄零花錢等方式,象徵性地“償還”。

這樣做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鍛鍊了孩子信守諾言的能力,同時也讓他們體會到了工作的不易,避免日後大手大腳。

馬薩諸塞州一所小學的女老師戴安·弗蘭克在開學家長會上說:“成年人會有‘週一綜合徵’,度過週末後懶於上班,所以你們要理解小學生在假期後也一樣會感到慵懶和懈怠,我會和你們一道,幫助同學們平安度過這段低谷時期,這一過程中的所有情況我都會按時告訴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