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高产”SCI论文

现如今,SCI论文是考核一位学者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职称评定、申请项目、项目验收的重要考量因素。但受人力物力、平台环境、精力学科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发表SCI论文异常的困难。怎样才能成为一位高产的SCI学者呢?今天,蓝译就凭借多年经验来总结一下SCI论文“高产”的秘诀,以供大家参考。


如何做到“高产”SCI论文


这些期刊大多是新刊物、或者常年低端徘徊的刊物,竞争力差,投稿命中率高。命中率高,也多人灌水。这有个风险,时间久了,个人简历上都是小影响因子论文,很容易被冠上灌水爱好者的臭名。

开源刊物是近年来新事物,容易投稿成功,这也是这几年大家形成的共识。同样是IF=4.0上下的刊物,开源刊物与非开源传统刊物,投稿难度相差甚大。但这几年,开源刊物有从混乱转向正规的趋势,投稿难度有所上升,但毕竟还是容易投稿。这有个风险,开源刊物通常在严肃、权威场合,饱受非议,可能因此而招惹事端,葬送宝贵的学术机遇。

3、多参加国内组织的组稿

很多刊物希望有强力学者出头,组织专刊或者特刊,编辑从中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和解脱。对于嗅觉灵敏的学者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4、多撰写综述与评论论文

综述论文是一个不需要材料、差旅、测试等实际费用的一个类型的论文,投入就是个人时间,因此,这成为很多缺少科研项目的SCI爱好者的首选。但能写好一篇综述论文,并非易事,时常功归一篑,无疾而终。

5、永不停歇的论文流水线

要想成为SCI多产的学者,论文流水线永远都不要停歇,最好能保持外审论文永远5+、甚至10+,形成一个永不停歇的论文生产流水线。要不断地寻找好材料,好点子,让这条流水线充满了生命力,保持活力。

6、同一主题论文复制拷贝

如果在某个方向发表了几篇论文之后,这仿佛粗暴地推开了一扇发表多篇SCI论文的窗户。可以通过不同区域、不同材料等各种方式,进行疯狂地复制与拷贝,这是论文高产的不二法门。论文在拷贝与自我克隆过程中,像癌细胞一样疯狂飙升,随之而来的是名利双收。这种做法的缺点不明显,可能个人会感到无聊和厌倦

7、形成铁三角式团队互挂

一个人发表SCI论文,是算数增长,加法增长的过程。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合作者,最好是2位合作者,尤其是能力相互匹配的合作者。如果每人每年发表5篇SCI,2个人相互挂名就成了10篇,如果3个人相互挂就成了15篇。长此累积下来,在单打独斗的学者发表20篇SCI论文的时候,你已经50+的论文在身,功成名就,笑傲江湖了。

8、长期不懈深入系统研究

选定一个方向,依靠长期的理论与方法积累,依靠学术自生性的延伸、拓展,从每个小方向、小细节做学问。时间久了,所做的每个方面都可以瓜熟蒂落的产出SCI论文,尤其是加大对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独立科研能力。依靠师生共同的、长期的努力,发挥团队的力量,依靠汗水与坚持,从若干方面做出创新性成果,发表数量众多的SCI论文,成为某个方向、某个领域的真专家、大专家。这个思路的缺陷是,可能因为经费、平台等客观限制因素,个人懒惰、积极性不高等主观因素,成了一个学者一生的梦想,也仅仅是梦想而已。

现在国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创新。SCI论文的撰写,一定要从国家和个人所在平台的大背景着眼,从个人生活与学术生涯规划现实着手,不要迷失了自己,不忘初心,走好自己科研之路。


如何做到“高产”SCI论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