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林青霞说:“他一开口就能让你安静下来,他是我的半颗安眠药。”


席慕蓉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他是诗人,1982年就获得过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他是画家,他的经典著作《美的沉思》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


他是作家,著作等身,获奖无数;他还是教育家,创办了东海大学美术系。


他,就是蒋勋,华人圈家喻户晓的文化教父。


他身份多样,可是他的一生兜兜转转,总是和一本书脱不了干系。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红楼梦》。


十二岁那年,蒋勋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大人不让看,他就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偷偷看。


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古稀之年,他的床头总是离不了一本《红楼梦》。


他没有想到,12岁的这场邂逅会让自己的余生会和这本书产生深刻的渊源,更会因为这本书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四十年,一本《红楼梦》,蒋勋常读常新。


有人说,读懂《红楼梦》,就是读懂了人生。蒋勋说:“读《红楼梦》,我们要读进去,让他和我们的人生之间有一种对话。”


可是,面对这样一部传世经典,该怎么进?又该怎么出呢?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读《红楼梦》就是读自己


1947年,蒋勋出生于古都西安,他的父亲是黄埔军校出身,多年里一直保持着军队的生活作风和习惯——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扫地,一入夜就上床睡觉。


或许正是父亲严厉又刻板的生活习惯使少年蒋勋对不受拘束的自由生活格外向往,才会对《红楼梦》那么痴迷。


可母亲的性格和父亲差异很大,她出生没落贵族,喜欢听戏,喜欢看小说。


等一朵花开,寻一条河流,看天上云卷云舒,母亲陪伴蒋勋做了太多看似无聊的事。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蒋勋和他的父母


父亲给了他自律,母亲给了他对美的追求,就是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恰恰塑造了极致又热爱生活的蒋勋


出生时,家道中落,迫于战乱逃亡,母亲带着六个孩子颠沛流离到台湾,一度穷困潦倒,身无分文。


蒋勋的前半生,就是一部家族兴衰史。而《红楼梦》,恰宛如他自己的故事。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其实我们普通人,多多少少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宝玉的叛逆、黛玉的多思、宝钗的自持、熙凤的圆滑、晴雯的刚烈、贾政的虚伪、赵姨娘的阴险……


青春期的叛逆,谈恋爱时的甜蜜与猜忌,初入社会时的棱角分明;职场的明争暗斗,生意场上的明枪暗箭……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我们不仅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更能看到身边人的影子。


读懂《红楼梦》就是读懂了自己,也读懂了他人。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在家长里短中教我们生活的哲理,那就是《红楼梦》。


读一本好书,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在于你从中获得了什么。


当代《红楼梦》摆渡第一人


曹雪芹写《红楼梦》增删5次,批阅10载。


而蒋勋读《红楼梦》,四十年从不间断,他不仅从文学更从人性、心理的角度去分享他的所思所得。


“《红楼梦》是可以阅读一辈子的书。


我是把它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少年孤独时的庇护所,青年漂泊时的铠甲,中年成名时的返璞归真之地,他在这部书里找到了太多关于人生的答案。


因为读懂了大家族的兴衰,他比更多人都懂得放下。


仕途上,他曾被赋予担任台北文化局局长的机会,却断然拒绝,只因觉得友人比他更适合。


职场里,他可以因看到一名学生在草地上读诗,就立刻辞去做了7年的美术系主任。


我们总是谈放下,可是少有人做到。


因为放下,需要格局和智慧。但蒋勋做到了,而这些通透,是《红楼梦》给他的。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因为读懂了不同人的悲欢离合,他对人更加慈悲。


一次讲课,他发现教室里有位女生不听讲,只顾着哭。一开始他还打算劝解,但他又突然想到了林黛玉,个人自有个人的际遇和哀乐,就温柔地随她去了。


因为了解,所以懂得。当我们的身体不能行走在路上时,看书恰恰是我们遇到更多人的一种方式。


《红楼梦》里有近1000人出场,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300多个,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经历。


因为读懂这些人物,蒋勋多了一份了解,也多了一份悲悯。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读一本书,不仅要进去,从里面读到自己读到他人;更要从里面出来,读到人生百态。


四十年,读一本《红楼梦》;四十年,从老师到到诗人、画家、作家;蒋勋似闲鱼野鹤,也似红尘里的弄潮儿。


“在凡俗生活中了悟生命的苦难和涅槃,比真的住到庙里更难”,以出世的心态入世,蒋勋悠游自在。


而现在的蒋勋,更像一个传道的人,把《红楼梦》里的哀乐和智慧娓娓道来,让普通人有了更接近这部巨著的机会。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在卷帙浩繁的《红楼梦》研究著作中,蒋勋的解读直指人心人性,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


而他就好像一位邻家大哥,给你讲述身边的故事,仿佛黛玉宝钗都成了你曾经认识过的人。


谈宝玉对黛玉的爱,他抓住“宝玉只问得黛玉‘平安’这个细节,说到:


“其实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关心,到最后只有‘平安’二字。”


这句话可能说到了大部分恋人的心窝里,多少你侬我侬情深缘浅,剥尽装饰后,不如一句“保重”。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我们都认为宝钗精明世故,蒋勋却说她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在人事复杂的大观园里如履薄冰,说到底也是个可怜人;


王熙凤看似精明能干,实则也只是个目光短浅、格局不高的女人,对贾府的衰败她无能为力,只能在这艘破船上拆东墙补西墙,最后也随着贾府一同走入了灭亡……


对人性多一丝了解,在俗世里则多一份游刃有余。蒋勋,就是这位最合适的摆渡人。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蒋勋讲解的红楼梦曾让整个台湾痴狂。


每一场讲座都座无虚席,上至明星企业家下至街边摊贩服刑犯人,都坐满了他的讲堂。


林青霞为了听他讲红楼,每周末都专程从香港飞到台湾。在最低潮的那段日子,她每晚听着蒋勋讲《红楼梦》的声音入睡,她说:


“你们都说我是偶像,而我只有一位偶像,那就是蒋勋。”


林依晨说:“因为他,我才不断地看到我自己。”


著名诗人席慕蓉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有一次蒋勋讲晴雯之死,讲到晴雯临死时连话都说不出,为了表达爱意和宝玉交换了内衣。


讲座结束后,一个菜贩子模仿晴雯送给蒋勋一条红内裤,用最私密的方式向他表达感激。


在网上,每天有2.8亿人聆听他讲解《红楼梦》。


“我不想把《红楼梦》弄得那么伟大。”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很多研究者从历史、政治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


而蒋勋不是如此,他把这本著作掰开来,又揉在一起;有政治有历史,但更多是生活的感悟和智慧


有人听了他讲红楼,决定辞掉工作,去追寻自己一直喜欢的东西;


有人从中听出了职场发展处理人际关系的秘诀;


有人从中找到了自己一直悒悒不乐的原因;


蒋勋讲着,人们各取所需,和数百年前的人物对话,更和当下的自己对话,读一本好书,读进去了才是你的。


12岁那年那个躲在被窝里读《红楼梦》的少年,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这本书给那么多人力量。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所谓渡人,可能也不过如此。


知世故而不世故,看清世间百态后,依然以一种悲悯的心态看待世人,给他人理解和温暖。既有保护自己的盔甲,也有善待他人的慈悲。


或许这就是《红楼梦》于当代的意义。


20岁后不读《红楼梦》的人,太亏了


蒋勋曾说过,如果要论畅销,《红楼梦》应该算畅销书的鼻祖。


畅销三百年,从手抄本,到木刻活字本,到石印本,再到电影电视剧……


《红楼梦》从来没有“退流行”,反而在不同的时代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可是普通读者再面对《红楼梦》这样一部大部头的时候,似乎总是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难题:


人物关系太复杂,读了好几遍都记不住;

生僻字太多,读到一半就放弃了;

书中的伏笔、隐喻太多,自己也读不明白;

后四十回明显不如前八十回,后面人物的结局到底怎么样?


就像蒋勋说的,读一本书最重要的是和它产生对话关系,让它成为你自身的养料。


而《红楼梦》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


它就像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镜像,有青春的欢愉和哀愁,有中年的奔波和无奈,有老年的薄暮之感。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蒋勋讲红楼梦》正是他这近半个世纪来反复阅读红楼梦的精华:


里面有宦海沉浮,贾家的兴衰成败和当时整个时代大环境变化的关系教我们要有大格局和开阔的眼光;


里面有大家族内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看懂这些就不会陷入纷乱的人际关系而不知所措;


里面有做人处世之道,黛玉的率性、宝钗的圆滑、王熙凤的干练……她们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每个人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见众生,见自己。进入《红楼梦》是一个见众生的过程,从《红楼梦》出来则是一个见自己的过程。


都说高鹗续《红楼梦》是狗尾续貂,其实前80回已经暗示了所有人物的结局,这将是蒋勋第一次将120回《红楼梦》讲完,包括每一位人物的结局。


林青霞因为他立志在60岁成为艺术家,他说高格局的女人要做到这点


《蒋勋讲红楼梦》不仅是这部经典又一次以更适合于这个时代的方式跟大众见面,更是蒋勋自己人生智慧的总结。


古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是一部《红楼梦》,更足以让我们见众生、见自己,在俗世中找到自己,获得更安定的内心和在俗世里浮沉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