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成年人的社交常態:很抱歉,我從沒把你當朋友

永遠也不要高估,

你在別人心中的位置。

扎心了!成年人的社交常態:很抱歉,我從沒把你當朋友


最近,06超女互撕的事件熱度不減。

有人在指責尚雯婕不念當年舊情、毫無人情味,也有人在聲討許飛情商很低、太把自己當回事。

孰是孰非,我們局外人不便細思和深究。

她們的口水戰,不過是道破了成年人的社交硬傷而已。

人與人之間,不管曾經有過共情,還是有過共事,抑或是有過共患難,最終很可能都會隨著時光的流失,而漸行漸遠,走向悄無聲息的破滅。

甚至是,其中一方,根本不曾把你當朋友。

扎心了!成年人的社交常態:很抱歉,我從沒把你當朋友


“朋友把我當下屬或實習生”

成年人的社交,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

上個月,我刪了一個在朋友圈裡存活了6年的微信好友。

久未聯絡的他,忽然給我打個招呼,我們還是像從前一樣友好寒暄,不失風度。

隨後,他說有個事情想請我幫忙,給他合夥公司運營一個產品的微信公眾號,需要每個月如期更新十篇原創文章。

聽上去還算是我拿手的事情,但當他說出稿費的數字時,我心裡一陣發涼。

原來,我在他心裡,是這麼低的段位。我的文字,在他們資本家眼裡,竟如此廉價。

沒錯,我寫自己的公眾號沒有半毛錢收益,這只是我個人精神世界的養分,我因此而甘之如飴。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也可以毫無要求地為別人做嫁衣。

於是,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打趣他:你那麼大的廟,給我這麼點酬勞也太傷感情了吧,哈哈…

誰知,等了半天,他回了幾句這樣的話:

你怎麼變了,你是很缺錢嗎?

想要多點錢?可以啊,多加些工作量就成了。

別還沒開始做就來跟我談價錢,好不…

扎心了!成年人的社交常態:很抱歉,我從沒把你當朋友

字字句句,難以入耳,戳破人心。

不知到底是誰變了。

這就是認識了五六年的朋友,這就是曾經鼓勵我寫號的朋友,這就是前不久在文章下面留言誇我寫得越來越好的朋友…

三言兩語之間,卻把“朋友”二字撕得稀碎。

那語氣,那話術,那姿態,哪裡是邀請我這個“朋友”做兼職,分明就是把我當他下屬,或者實習生,還訓導著“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你不配談價錢”。

講真,我也是有本職工作,並且自己還要不定時在各大平臺更文的人,並無多少閒暇做兼職,更不至於窮到眼巴巴等著他那點小稿費度日。

一開始願意接他的單,一是基於自認為多年的君子之交,二是基於我認可他的產品、希望可以傳播給更多的人。

但是,我萬萬沒想到,他最終以如此不體面的方式,抹煞了我的能力,也謀殺了我們的交情。

當時,我也毫不留情地告訴他:

我不是你的下屬或實習生,沒功夫回答你那些居高臨下,咄咄逼人的三連問。友盡於此,就這樣。

這樣的人,看似是友盡,或許是不曾友過。

那一天,我又反覆打開通訊錄,清理了一批根本談不上朋友的人。

大概,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社交關係真的該做減法了。

有些人,他並沒把你當朋友。你卻留他在朋友圈“躺屍”。

何必等到有一天他醒了,再來給你添堵呢?

扎心了!成年人的社交常態:很抱歉,我從沒把你當朋友


“兄弟把我當待宰羔羊”

這世上,哪有什麼難兄難弟,多的是寡恩薄義。

一位讀者朋友蓬哥早兩天跟我感慨:

世事難料啊,曾經一起創業一起並肩作戰的好兄弟,如今卻成為了撕得很難看的競爭對手。

多年前,他們創業失敗後,便各奔東西。如今仍在同區域同行業,各自為戰。

本是相安無事,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

可無奈疫情期間,蓬哥遲遲未能奔赴公司所在城市開工。誰知,那個駐紮在原地的“兄弟”出來“作妖”了。

對方藉此機會,趁虛而入,大勢搶奪他維護已久的資源和客戶。

蓬哥心急如焚,“你不仁,我不義”,他必須轉換角色,迎接對方的進攻,儘可能減少團隊損失。

於是,他冒著疫情風險,驅車30多個小時,一千多公里,火速趕往戰場。畢竟,疫情雖可怕,但賺錢活命更重要。

而此時,對方已經佈局得差不多了,業務流失特別慘重。他對這個昔日兄弟說:

哥們,你也太狠了點!我從沒動過你的客戶,並且一直把你當兄弟,現在你這招混水摸魚,殺的我措手不及!

扎心了!成年人的社交常態:很抱歉,我從沒把你當朋友

對方臉上毫無動靜。只是淡定地笑著:

抱歉,我可沒把你當過朋友。以前頂多算是合作伙伴,如今換成了競爭對手而已。沒全部掏空你就已經很不錯了。

還能說什麼呢?

他只能接受這可笑的“朋友關係”。只能堅守陣地,收拾殘局,能挽回一點是一點。

這就是成年人的社交啊。脆弱又生硬,冰冷又虛偽。

你以為的共患難,你以為的好兄弟,你以為的當年情,在他眼裡,不過是你的一廂情願罷了。

記得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說的: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

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到最後,才發現真相:

對大多數成年人而言,所有的交情,在疏離與利益面前,都可以悄然崩塌。

扎心了!成年人的社交常態:很抱歉,我從沒把你當朋友


“同學把我當可有可無的存在”

所謂朋友,就是一路走,一路丟。

別人早都把你丟了,你就不必再去強行將他拾起。

同事小J突然在朋友圈吐槽:

原來,你從沒把我放在心上,這才是成年人最扎心的社交常態。

她有個大學同學,一起經歷了很多青春趣事。畢業後,雖在同城發展,卻甚少聯繫見面。

基本上都是小J偶爾找同學聊幾句,同學唯一一次找她,就是要她幫忙查點東西。熱心的她第一時間替她完成。心想,都是舉手之勞,又是幫老朋友,何樂不為。

然而,前不久小J遇到一點小事請同學解決,對方卻一口回絕。小J不能理解,和她說起了同學情:

這麼多年老同窗,這點小事,你就幫下我撒,下次請你吃飯哈。

同學還是說辦不了,別逼她。並且提醒小J:

我不缺你那餐飯,也不缺你這個同學。都有各自的新生活和新圈子了,別老活在過去了好吧。

這話說的,讓小J傻了眼。她不願相信,曾經一起玩樂,一起瘋狂,一起犯傻的同學,竟然根本沒拿她當回事,她就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扎心了!成年人的社交常態:很抱歉,我從沒把你當朋友

成年人的翻臉,就在一念之間。

或許,對方已經早就想翻臉,早就厭倦你的偶爾出現了,只是現在剛好找到個“契機”把你移出他的社交圈。

不是每個人都如你一般,念舊情,愛回憶。

他或許記得你,並非因為你是他“朋友”,而是因為你是那段回憶裡的某個人。

就像尚雯婕在回應許飛“為什麼這麼多年不聯繫”的逼問時,她說:

我們是共情過的一群人。我不和你們聯繫,不參加你們的聚會,哪怕我跟所有人保持距離,但不代表那段記憶我不珍視。

對啊。她感懷的是那段屬於自己的珍貴記憶,又不是記憶裡的誰誰誰。

你可以說她無情,說她不懂人世冷暖。但這就是慘淡的現實,真實的社交常態。

漸行漸遠,最終失去,才是大多數“朋友情”的歸宿。

既然都走散了,那就各自安好吧。

所以,我也不喜參加所謂的聚會,更害怕強行重聚後的尬聊和麵冷。即使聚了,我也不會主動找人加微信什麼的。

如果真是朋友,怎麼樣也不會走失。而不是等到多年後湊到一起再加上微信才假裝是朋友。

成年人的世界裡,連分手都可以悄無聲息。失去一個朋友,更是無需多言,分秒之間。

永遠也不要高估,你在別人心中的位置。你在他那,興許真的不值一提。

當別人在對你做減法,你又何苦傻傻對他做加法?

歲月為你大浪淘沙,

只有被留下的那幾個人,

才值得你一生珍藏。

扎心了!成年人的社交常態:很抱歉,我從沒把你當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