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本好書:《源氏物語》


每天推薦一本好書:《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是由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物語"是日本的文學體裁。作品的成書年代一般認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間。

《源氏物語》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描寫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全書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包含四代天皇,歷70餘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層貴族為主,也有中下層貴族、宮女、侍女及平民百姓。反映了平安時代的文化生活和社會背景,在貫徹寫實的“真實”美學思想的同時,也創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每天推薦一本好書:《源氏物語》

故事開始於桐壺帝在位的時候。出身低微的桐壺更衣,獨得桐壺帝的寵愛。後此更衣生下一位皇子,其他嬪妃、尤其是弘徽殿女御也愈加忌恨。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便悒鬱而亡。小皇子沒有強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難在宮中立足。桐壺帝不得已將其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源氏不僅貌美驚人,而且才華橫溢。12歲行冠禮之後,娶當權的左大臣之女葵姬為妻,但葵姬不遂源氏的意。源氏還追求桐壺帝續娶的女御藤壺,據說女御酷似源氏生母。不久,兩人發生亂倫關係,生下一子,後來即位稱冷泉帝。源氏到處偷香竊玉,向伊豫介的後妻空蟬求愛不成 ,向比他大7歲的嬸母六條妃子尋歡,並同時輾轉在花散裡、末摘花等眾女子之間。當他騙拐一位不明身份的弱女子夕顏(其實是葵姬之兄頭中將的情人)去荒屋幽會時,這女子不幸暴亡,源氏為此大病一場,病癒進香時遇到一個女孩,她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見的藤壺,得知她是藤壺女御的侄女,兵部卿親王私生女紫姬(若紫),兩人常常相見。後來自己的外婆北山尼姑逝世,紫姬無人照顧,源氏趁兵部卿親王不備接走紫姬,收為養女,朝夕相伴,以寄託對藤壺的思慕。幾年後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高貴優雅,才藝超眾,十分可人。源氏便把她據為己有。葵姬生育夕霧小公子時,六條御息所因為嫉妒怨憤靈魂出竅,害死了葵姬。六條御息所自知已經不能見容於源氏,便與之分手,晚年出家為尼後病逝。

《源氏物語》插畫​桐壺帝退位以後,右大臣之外孫,弘徽殿女御的兒子登上皇位(朱雀帝),源氏及岳父左大臣一派從此失勢。恰巧源氏與右大臣女兒朧月夜偷情之事敗露,源氏噩運臨頭,在右大臣與弘徽殿女御操縱下被迫遠離京城,到荒涼少人的須磨、明石隱居。當地有一明石道人隱居鄉野,是源氏公子的遠親。其女名喚明石姬,從小悉心培養,儀表不凡,琵琶技藝當世獨一無二,字跡優美流暢。為排遣寂寞,源氏公子與明石道人的女兒明石姬結合,後生一女,被選入宮中做了皇后。由於天降異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穩。源氏奉召回京輔佐朝廷。不久,朱雀帝讓位給冷泉帝。源氏升任內大臣,源氏及左大臣一門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氣派。源氏將六條妃子的舊宅改造成了集四季景物為一體、蔚為壯觀的六條院寓所,將昔日戀人統統接到院裡來住。

源氏近40歲時,朱雀院出家為僧,源氏奉旨將朱雀帝之女三公主娶為正妻。紫姬終因心力交瘁,病臥在床。早已覬覦三公主美貌的內大臣(最初的頭中將)之子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機會,與三公主幽會,被源氏發現。柏木懼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與柏木毫無二致的私生子薰後,因不堪心理折磨落髮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壺亂倫之罪的報應臨頭,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斷塵緣,隱遁出家。幾年後死去。

源氏之子夕霧為人方正嚴謹,並不像父親一般處處留情。源氏刻意不讓夕霧仕途太順利,意圖培養。夕霧從小與表姐雲居雁青梅竹馬,兩情相悅,但云居雁之父葵姬之兄嫌棄夕霧官位不高,又一心想送女兒入宮,因此不答應夕霧求婚。夕霧思慕雲居雁不得,恰逢唯光大夫家送入宮中作舞姬的女兒藤典侍酷肖雲居雁,因而與她私通,後成為夕霧側室。後來夕霧終於在外祖母太君撮合下和雲居雁結為連理,生育許多子女。柏木過世後,與之生前交好的夕霧前往安慰其夫人時,愛上了柏木遺孀落葉公主。落葉公主自感命運淒涼,一直不肯接受夕霧的求愛。後來公主的母親逝世,公主孤苦無依,夕霧在侍女們的幫助下才得遂心願。源氏過世之後夕霧任太政大臣,位高權重。

源氏之子薰生性嚴謹。20歲來到宇治山莊愛上了莊主八親王的大女公子,不料遭到拒絕。大女公子病故後,他尋回外貌酷肖大女公子的八親王的私生女浮舟,填補心靈的空白。可是匂皇子深夜闖入浮舟臥房,假冒薰的聲音,佔有了浮舟。當浮舟意識到自己一身事二主後,毅然跳水自盡,被人救起後削髮出家。儘管薰一往情深,多次捎信,以求一見,但終未了此心願。


每天推薦一本好書:《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全書貫穿了濃厚的無常感和宿命思想,用因果報應和罪意識來聯結源氏與桐壺、紫姬,燻君與姬君、浮舟等人物的關係而他們的厭世--有的企盼來世的幸福,有的遁世,有的出家--又是與他們的不論行為有著因果關係。 儘管如此,其落腳點卻不是為了宣揚佛教教義,而是為了展示內中潛藏的"哀",給予"物哀"以調和善惡的價值意義。

為此,作者採取了大量篇幅表現人的價值和人性的真實。《源氏物語》所刻畫的女子形象基本是圍繞源氏父子所創作,如桐壺,蔡姬、夕顏等人。這些女子均是面容姣好,性情可人的女子,但是同樣命運都是非常悲慘的女子。 拿桐壺更衣、藤壺、紫姬三人來進行比較,不僅因為她們相貌相似,還可以說是順次替代對方登上舞臺,左右故事發展的重要人物。桐壺更衣可以說是條引線,引出漂亮的小皇子,即本書的主人公源氏,又由桐壺帝對她的思念而引出因長相酷似她而被招入宮中的藤壺女御,從而為她與源氏的不倫戀做了前提鋪墊。藤壺對光源氏的疏遠,光源氏對她的戀慕,引出了在偶遇她侄女紫姬之後發展出的故事。藤壺是一條暗線,她與源氏的暗中關係外化和延伸出紫姬和源氏這條几乎貫穿全書的明線。

而作者給予紫姬種種優越表象的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她淒涼暗淡的內心。不管她如何完美如何犧牲隱忍,但最終還是無法停住源氏濫情的腳步。她在嫉妒擔心受怕的同時還要故作鎮定堅強、寬容忍讓、逆來順受。終於在她生命的後期忍無可忍地向源氏提出抗議:"你倒是返老還童,比以前更加風流了!教我無依無靠,好痛苦啊!" "在親人看來,固然如你所說,我這微不足道之身,享受了過分的幸福。誰知我心中一向懷著難以忍受的痛苦呢?"如此肺腑之言道出了她人生的苦悶。不久之後她在極度壓抑中如花般凋落了。總之無論她們有何不同的境遇,但最後都殊途同歸。

可以說,古代審美思想從"哀"到"物哀"的演進是經紫式部之手完成的。《源氏物語》是以"哀"、"物哀"作為基調,自始自終貫穿了比前代的"哀"更為廣泛、更為複雜和深刻的內容。而《源氏物語》"物哀"的感動,是在"知物哀"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要表現的完全是一種對人生世相的喜怒哀樂,以及對女性的同情哀感,尤其是對於女性在戀愛中的不幸以及男女的不倫之戀,更加明顯地流露出這種"物哀"的感情,也就是說,紫式部在《源氏物語》運用各種藝術技巧,通過各種人物形象的塑造,對"物哀"作了最出色的表現,表現了人的真實感受,在人性與世界的調和中發現沒和創造美。


每天推薦一本好書:《源氏物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