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三B-勃拉姆斯

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三B-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出生于汉堡,1897年4月3日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

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

1853年,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Eduard Reményi的随从进行了一次演出旅行,在旅行到汉诺威的时候,他遇到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然后又前往魏玛宫廷,在那里遇到了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在那次旅行之后,勃拉姆斯的作曲创作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姚阿幸给了勃拉姆斯一封信,介绍他认识舒曼,勃拉姆斯前往杜塞尔多夫去见舒曼,并受到舒曼的欢迎。他跟随舒曼学习的时候,内心暗自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舒曼生病住院之后,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的孩子,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他终生未婚,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大他14岁的克拉拉。

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三B-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与小施特劳斯


1856年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往来于汉堡与代特莫尔德大公国之间,他在汉堡担任女声合唱团的指挥,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宫廷音乐教师兼指挥。1862年,他第一次访问维也纳,在那里过了一个冬天。次年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合唱团指挥,尽管他很快就辞职了,但是还是在维也纳久居下来。

勃拉姆斯刚刚三十岁时,他的艺术给人的印象已是有条不紊的古典式的完美。这位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大作曲家,是在舒伯特之后最接近古典时期音乐家的精神的。他听到了当代的进步人士的激昂口号“向前看,忘掉过去”,而他却变成一个歌唱过去的歌手;也许他相信通过歌唱过去,他可以为未来服务。他经过不懈的学习,发现这种控制可以从过去世代的大音乐家那里学到;因此,他对古代音乐极感兴趣,他搜集的书籍和手抄本,他进行的研究成果,简直就等于是音乐学论文。但是他同时还学到:要使想象力驯服,就需要妥协和牺牲。勃拉姆斯的每个作品都有着过去年代的精神和光荣的回声。所以勃拉姆斯的音乐并不给人以即时的直接的印象,它是由谨慎地掩盖着的记忆滋养起来的,所以他的艺术抒情性和戏剧性少,更多的是史诗性。他的敏感性使他能够觉察过去最优美的东西。由于他对现代抱对立的态度,他要求表达过去的美好印象的心情就更显迫切。


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三B-勃拉姆斯

1889年56岁的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是舒曼的热心崇拜者,这位青年浪漫主义者以创作钢琴奏鸣曲开始他的音乐事业;对一个浪漫主义者,特别是在他的青年时期来说,这是很不平常的。因为当时盛行的是“个性小品”,是小型的抒情曲形式;即使是大型曲式,浪漫主义者也是用几个小曲组成,或者是用自由的、幻想曲式的处理把一个歌曲式的结构扩大。看到青年勃拉姆斯怎样对抗、几乎是排斥浪漫主义因素,确实令人吃惊。这些钢琴作品对那得到奇妙发展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风格不予理睬。它们具有着自己的独特钢琴艺术风格。一直跟踪他一生的巨大的冲突—贝多芬的阴影—在这里,在他事业的开始时已经显而易见。他的钢琴音乐的努力写作继承了某些贝多芬乐章中的非钢琴性质。清楚感觉到其中有一种要求交响曲式表现的深刻欲望,致使这些作品像舒曼所巧妙地形容的那样,仿佛是“带了面纱的交响曲”。勃拉姆斯写钢琴曲和混合室内乐虽然轻而易举,但他写作古典主义时期两个最大的形式—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却极其小心谨慎而且耗费时间。在评价勃拉姆斯时这一事实很重要,因为实际上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和舒曼一样,本能地为小型的、亲密的形式所吸引。他所写的四重奏的数量很多,但除了集留下。这位抱负不凡的交响曲作曲家在其所处的音乐环境中得不到鼓舞;因为除了大胆的交响诗和其他新的交响曲外,他的同代作曲家还在写的很多交响曲,不是破裂为无数片断,就是像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一样精确地把交响曲的一切“规则”付诸实用而已。

勃拉姆斯完全知晓交响曲的时代同舒伯特一道成为过去了,但由于他对那个英雄时代怀着深厚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促使他对命运本身挑战。勃拉姆斯的思想的严格性、他对伟大的古典交响乐作家的深刻信仰,以及他的交响音乐中蓄意追求而得的古香古色的风格惊动了另外的阵营—新德意志乐派。他们不能理解他们的一位同代人怎么能够躲过瓦格纳和李斯特一代在音乐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当时在维也纳流行的刊物《沙龙报》担任音乐评论的胡戈·沃尔夫Hugo Wolf曾写出下列的话,表示他的惊讶:贝多芬之后音乐中的革命运动(在这运动中舒曼确实希望有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而他以为他找到了这人—勃拉姆斯)的领袖们从我们这位交响曲家的身旁走过,竟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勃拉姆斯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态全然不顾,继续写他的交响乐。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三B-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J·S·巴赫、L.van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4首交响曲中,以第1和第4最为著名。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不像多数作曲家那样带有尝试和模仿前人的性质,而是一部成熟之作。他从 1862年写出第1乐章到1876年最后完成,持续了14年之久。乐曲反映了德国统一前后的十多年中,勃拉姆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第1乐章的矛盾、挣扎,第2、3乐章的悲痛、幻想到终曲的欢呼、赞颂,显示了他探求理想、摆脱痛苦、走向光明的哲理信念。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虽然气势宏大却缺乏乐 观战斗精神,特别是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流露出命运主宰一切的悲观情绪。除4首交响曲外,他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1858、1881),特别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不论在思想和技巧方面,都是同类作品中的优秀者。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从早期沿古典奏鸣曲、变奏曲原则到更多地写作特性钢琴小品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间歌曲、舞曲等,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对勃拉姆斯的影响。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深沉、典雅、富于技巧、手法细腻、形象丰富,有些是作者内心体验的独白,有些是生活情景的描绘。如作者自称是其“痛苦的摇篮曲”的《降E大调间奏曲》(1892)具有古老加沃特舞曲性质的《b小调随想曲》(1878)以及富有戏剧性的《b小调狂想曲》(1879)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之作。这些特性钢琴小品是在F.舒伯特的瞬想曲、即兴曲,F.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和R.舒曼钢琴套曲的传统上的继承和发展。勃拉姆斯还写了不少主题变奏钢琴曲,其中《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1853)《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1862)、《海顿主题变奏曲》(1873)和《舒曼主题变奏曲》(1854)等最有名。他写的21首匈牙利舞曲(1852~1869),形象生动鲜明,真实地体现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在人民中广为流传。

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三B-勃拉姆斯

1872年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一生从未间断艺术歌曲的创作。除大型合唱外,数量最多并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有的纤细复杂,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奥知识分子复杂而敏感的思绪,如《我的呻吟更形低微》(1886)、《我的爱情多青春》(1874)等,有的充满生活情趣和富有幽默感,如《徒然的小夜曲》(1878)、《铁匠》(1858)等。不少作品和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内在联系,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如著名的《摇篮曲》(1868)就几乎被当作民歌传唱。在大型作品中,他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写的《德意志安魂曲》(1857~1868)是这类作品中最宏伟深沉的一部。此外《命运之歌》(1871)、《女低音狂想曲》(1869)等也占有一定地位。

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民歌并记录整理,直到晚年。在L·van贝多芬之后像勃拉姆斯那样专心收集并研究改编民歌的作曲家是不多见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晚年最后完成的7册《德意志民歌集》(1894),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

勃拉姆斯的创作和生活是与19世纪下半叶极其复杂矛盾的德奥现实相联系的,尽管时代和阶级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但他仍能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古典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了强烈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并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勃拉姆斯终生没有结过婚。因此,不喜欢他的人就指责他的音乐缺乏感情,说在他的音乐中,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气息。其实,勃拉姆斯看似冷漠、狂暴、粗鲁,却不乏幽默。有一次,一位友人问勃拉姆斯在演奏时是否戴眼镜,因为他是近视眼。他回答:“当然戴了,当谱上出现姑娘们将走过的句子时,我非得戴上眼镜瞧一瞧不可。”在街上散步的时候,他往往取下眼镜,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到处都是美人。他对他的朋友讲他不结婚的理由是觉得搞艺术养活不起妻子。特别是在自己的作品不被承认时,怕妻子遭受不住失败的打击,尤其怕看见妻子忧心忡忡的眼睛。

“克莱采尔”的奇遇

1853年,勃拉姆斯和雷门尼来到汉诺威演出,曲目是贝多芬的《克莱采尔奏鸣曲》。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雷门尼潇洒地握起琴弓,缓缓步入厅中,钢琴伴奏者勃拉姆斯悄然试琴以待。令人惊慌不安的事发生了,钢琴的音比小提琴的音低了半音。一切都来不及了。台后的有关人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无望地盯着勃拉姆斯:“怎么办才好呢?把演奏的时间往后延迟一点,赶快重新调弦?”勃拉姆斯安然地抬起双手,在原调的基础上,升高半音背谱演奏。音乐柔和地进行着,没有误差,毫无瑕疵。

欧洲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亲自聆听了音乐会的演奏,深为当时默默无闻的勃拉姆斯的技艺所折服。事后,他把勃拉姆斯介绍给舒曼等成名的大音乐家。勃拉姆斯与舒曼的相识,成为他一生重大的转折点。“克莱采尔”幸遇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又何尝不因此而庆幸地结识了伟大的舒曼呢?!勃拉姆斯通常被列为三“B”之一,与巴赫、贝多芬齐名。在19世纪欧洲乐坛,他是一位与“瓦格纳旋风”相抗衡的作曲家。他所致力于古典风格的“无标题”音乐的创作,为19世纪以汉斯立克为代表的音乐美学的“百律论”主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他还吸收德国以及其他地域的民间音乐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古典音乐传统。这一特征在他的艺术歌曲和部分室内乐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他的近200首歌曲是19世纪下半叶最优秀的音乐诗篇。他避免标题音乐,遵循古典主义美学原则,重视乐曲本身结构的清晰和均衡,重现作曲技法运用的洗炼和严谨。但这些作品并不缺乏现实生活与人的情感变化的深刻联系。因此,他作品的本性实质上是浪漫主义的。他的近200首歌曲都和德国民歌紧密联系,不但精心提炼,而且深奥复杂。

单身汉与《摇篮曲》

音乐史上有一件趣事,那就是两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都出自两位单身汉的手笔——舒伯特和勃拉姆斯。成名后的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过着愉快而幸福的生活。事业上的一帆风顺,使勃拉姆斯更有信心活跃在乐坛上。这期间他去过汉堡指导少女四重合唱团。倾慕他才气的少女们纷至沓来,合唱团由原来的28人增加到40人,女孩子们热切关注这位令人尊敬的大师。合唱团中一位美丽、活泼、嗓音清澈甜美的小姑娘阿加特,显得尤为激动。她常常给勃拉姆斯演唱维也纳风格的华尔兹。小姑娘不久就成了法柏夫人。1868年夏季,贝尔塔夫妇她生下第一个男孩的时候,仍然是单身汉的勃拉姆斯以满腔的柔情写了一首《摇篮曲》,作为贺礼献给了法柏夫人。那美丽、动听的三拍子的《摇篮曲》,是勃拉姆斯对摇篮曲体裁的一次创新。

  • 勃拉姆斯虽20岁时就开始交响曲创作,但迟至40岁才完成。原因受到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影响,认为交响曲水平始终无法达到贝多芬画下的高度。但第一号交响曲发表后,接连很快就继续到第四号交响曲的写作。
  • 勃拉姆斯还有很多传世经典,诸如小提琴协奏曲,被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其他三大:贝多芬、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
  • 克拉拉。
  • 勃拉姆斯与柴可夫斯基曾经见过一面,德意志遇到纤细的斯拉夫人,两人相见两厌。勃拉姆斯甚至讨厌他盛于外传对手瓦格纳。
  • 勃拉姆斯与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友好,约阿希姆曾修改过小提琴协奏曲部分片段。
  • 勃拉姆斯音乐圈友人还有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以及他相当提携捷克音乐家德弗札克,也曾半开玩笑说:“我真忌妒德弗札克,可以有这么多灵感。”
  • 勃拉姆斯表面严肃,实际上幽默。身高不高,虽然穿梭在上流社会,却因为自己出身低微,对上流社会女性有种自卑感。早年相片十分俊美,金发碧眼,晚年则留起大胡子,似自暴自弃。财务状况良好,不似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拮据。
  • 小提琴奏鸣曲第二号第一乐章片段,乃取自作的歌曲“就像音乐飘过”。将歌曲纳入正式作品。
  • 匈牙利舞曲,曾经被告侵权,但是最后胜诉;德弗札克后也创作类似的斯拉夫舞曲。
  • 大学庆典序曲,是因为被授予哲学荣誉博士时所作。


作品评价

在60年代以前的早期作品中,已具有乐观、倔强勇猛、有力等特点。七十至八十年代,是他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他投身到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中去。在这个时期,他写了4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责曲》和2首序曲等。他晚年(1889-1897)创作又显著衰退,只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反映出一种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录的《第四交响曲》也许最能代表成熟的勃拉姆斯。其他版本,如:瓦尔特的CBS版保持了他一贯的抒情风格;克勒姆佩雷尔(EMI版)的抒情显得更为矜持,结构的把握中少了一些激动人心。其余几位大师的DG版都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伯恩斯坦显得有些做作,快慢乐章的夸张对比增强了不必要的戏剧性;朱利尼速度太慢,有点儿绅士风度;伯姆又太简朴平淡,有点儿温吞水。同样用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录,但在克莱伯的手中像是换了一个样:一乐章在沉思中潜在着热情与力量,二乐章在严峻的外表中蕴含着温暖亲切,三乐章的狂暴夹杂着幽默,四乐章最为出色,那全奏的顿音强悍有力,斩钉截铁,表现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

勃拉姆斯《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当时,德国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荣誉博士学位,勃拉姆斯

特作此曲以示答谢,勃拉姆斯自己称这部作品是“索贝(当时比利时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风格的快乐的学生歌曲集锦”。作品中的几首主题,素材来自索贝的学生歌曲集。这部作品1881年1月4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勃拉姆斯亲自指挥。《悲剧序曲》作于1880年,是《学院节庆序曲》的姐妹篇,勃拉姆斯当时给他的一个朋友写信说:“我不得不写一首悲剧序曲,以此来满足我忧郁的本性。”“两首曲子,一悲一喜。”这两部序曲,是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瓦尔特指挥演录的这版CD,强调每一个细节,既有柔美的情调,又有深刻的内涵,非常符合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勃拉姆斯没能超越贝多芬,但比贝多芬有更多委婉的抒情和更为开阔的精神表现。他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既不以瓦格纳的夸张、奢华为然,也不满意浪漫乐派的放浪形骸,而是以浪漫乐派坚实有力的交响乐形式,填满了古典主义的音乐框架,几乎可以认为,没有勃拉姆斯,浪漫乐派就没有交响音乐。《第二交响曲》是一首纯朴的田园抒情音诗,旋律清新、流畅,意境亲切、温馨,有一种女性化的柔美,自1877年首演以来,深得人们的赏识和喜爱。卡拉扬的诠释于细腻和透彻中带着含蓄,分寸感好,录音也极佳,DG公司出版的这张CD,属不多见的珍品名片。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加迪纳指挥蒙特威尔第合唱团、革命和浪漫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德意志安魂曲》(女高音、男中音、合唱及乐队)作于1861-1868年,第二乐章实际作于1857年。这部安魂曲,因歌词选自路德的圣经德译本而不是罗马天主教仪式中所用的拉丁文,所以称为《德意志安魂曲》,共七个乐章。1867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时只有一、二、三乐章。1868年4月在布雷门教堂第二次演出时增加了四、五、六乐章,一个月后,勃拉姆斯又在第五乐章里加进了女高音独唱《现在悲哀》,是为纪念他1865年死去的母亲。这张唱片的最大特色在于乐团以古乐器及按照当时维也纳式样演奏,因此速度虽比一般版本快,但并不因此而僵硬呆板,反倒显得更坚韧、有力和富于戏剧性,此处两位独唱及合唱团亦表现出色,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瓦尔特指挥纽约爱乐乐团与威斯敏斯特唱诗班的演录版也很不错,值得一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