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師生戀


魯迅的師生戀

1927年1月18日,魯迅帶領幾個進步青年從廈門來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從廈門到廣州,正是魯迅與許廣平確定感情關係的時期。

許廣平是廣州人,她的兄長,是那種為鼓吹民族大義不遺餘力的人,所以許廣平幼年時,也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響。1923年,她投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認識了當時是該校講師的魯迅。

1924年春,北京女師大發生了風潮,風潮之因,是學生們反對女校長楊蔭榆貪汙腐敗。楊對風潮的對策是收買和威脅學生,當時的教育總長章士釗主張用嚴峻的手段來對付風潮,開除了大批學生,又將整個學校解散。在這樣的壓迫下,許廣平感到彷徨和苦痛,急欲“在黑暗中尋找指引”,於是自那裡起開始向魯迅通信求教了。

除了通信外,許廣平也常到魯迅家裡去。這時魯迅,生活極為忙碌,除了到學校上課、去教部辦公外,還要寫文章,編《莽原》,校稿子,給相識不相識的文學青年改稿件,還要接待慕名前來的客人。許廣平每次去,見魯迅很忙,她便會從旁幫助一二。她從魯迅的儉省,衣食簡樸,待人坦直及工作勤奮上,看到了魯迅的精神。她開始給予了魯迅更多的關懷。許廣平勸魯迅休息,勸他戒酒,並在魯迅的床下搜出傳說是他用來自殺的短刀。兩人的情誼,從此時開始發展了。

“3.18”慘案發生了,段祺瑞以高壓對付進步學生,並且列出通緝所謂的“暴徒首領”48人,魯迅被列為第二十一。

為了躲避段祺瑞政府的通緝,魯迅來到廈門大學任教。而許廣平此時南下廣州,擔任廣州女子師範學校訓育主任。他們開始了兩地的通信。當時,魯迅已經45歲,且已婚,而許廣平20多歲,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到了“廈門—廣州”期間,兩人已相愛了。

魯迅的師生戀

在魯迅的心中,包辦婚姻和他內心的自卑與沉重,阻攔著他真誠的表達。

在廈門的日子是寂寞的,曹聚仁在《魯迅評傳》一書中寫到,“從魯迅和許廣平的通信,和他的回憶文字中,人們可以體味到他那一時期的寂寞與哀愁。魯迅本為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不甘寂寞,不一定‘熱中’,‘熱中’不一定是想做官。為了戀愛和人世間的掙扎,也可以熱中的以北京的廣大複雜來和這一孤島的單調來對比,當然是十分寂寞了;何況那一時期,又是他和許廣平正在熱戀的時期……

他曾寫道:“今夜周圍這麼寂靜,屋後面的山腳下騰起野燒的微光,南普陀寺還在做牽絲傀儡對,時時傳來鑼鼓聲,每一間隔中,就更加顯得寂靜。電燈自然是輝煌著,但不知怎麼總有淡淡的哀愁來襲擊我的心。”這便是他的心境。

早在魯迅到廈門的第二個月,廣州的中山大學便向魯迅發出了邀請,請他來校“指導”。而許廣平也竭力勸他應中山大學之聘,於是,在奔赴廣州和許廣平見面前,魯迅終於鼓起勇氣,在書信中寫到:“我可以愛!”

而許廣平回應也很堅決:“你說你可以愛,那你就只愛我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