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亂”下的南北政局:眾叛親離,宗室政策才是罪魁禍首

南北朝作為我國曆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之一,其間發生了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戰爭,其中的“侯景之亂”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侯景之亂”不能僅僅視為給江南人民帶來無盡苦難的一次社會動盪,更應該成為我們認識、把握歷史命脈的前車之鑑。今天我們就來圍繞“侯景之亂”這場動盪來分析看一下當時南北政治格局。

“侯景之亂”下的南北政局:眾叛親離,宗室政策才是罪魁禍首

梁武帝曾經也是一個善於以史為鑑的皇帝。他在分析宋、齊兩朝所以短命的原因時,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宋、齊兩朝的宗室政策不好,是由於兩朝皇室內部的自相殘殺。因此,在對待宗室諸王方面,梁武帝改變了宋、齊兩朝屠戮宗室的做法,而分封了一大批親王。梁武帝分封諸王,出發點是希望諸王能夠發揮屏障中央的作用,確保梁朝江山的穩固。

梁武帝的分封宗室的政策,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梁武帝的宗室政策卻不免矯枉過正,對於宗室諸王縱容溺愛過度,從而造成宗室諸王之間的相互猜忌。

“侯景之亂”下的南北政局:眾叛親離,宗室政策才是罪魁禍首

“侯景之亂”發生之後,集結在建康城外的“勤王之師”,有二三十萬之眾,人數遠遠超過侯景和蕭正德的叛軍,而勤王之師的主要將帥,又多數都是梁武帝的至親和重臣。他們是:邵陵王蕭綸、東揚州刺史蕭大連、南兗州刺史蕭會理、司州刺史柳仲禮、衡州刺史韋粲、高州刺史李遷仕。但是,勤王之師除了韋粲力戰而死之外,其他人都是頓兵不前、消極避戰,或者是縱兵搶掠百姓,李遷仕更是企圖乘機割據嶺南。等到臺城被侯景攻破之後,侯景“挾天子以令諸侯”,逼迫梁武帝命令這些軍隊聽從侯景的指揮,結果“勤王之師”變成了侯景的“擒王之師”!

“侯景之亂”下的南北政局:眾叛親離,宗室政策才是罪魁禍首

臺城陷落兩個月之後,梁武帝被餓死了。這對於蕭繹來說,自然是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他的皇帝夢更加近了。但是,蕭繹還有三個競爭對手:第一個是三哥蕭綱,第二個是六哥蕭綸,第三個是八弟蕭紀。

“侯景之亂”下的南北政局:眾叛親離,宗室政策才是罪魁禍首

三哥蕭綱當時名為皇帝,但實際上只是侯景手中的傀儡,隨時有可能被侯景殺掉,所以對於蕭綱,蕭繹自忖不必費神操心。另外兩個,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首先是六哥蕭綸,因為蕭綸在“侯景之亂”發生時,被任命為北討大都督,總督諸軍討伐侯景。臺城失陷以後,蕭綸又被各地“勤王之師”推舉為盟主。

另外,從兄弟排行次序來說,蕭綸也比蕭繹更有繼承皇位的優先權。所以,蕭繹要想日後當上皇帝,首先就得消滅蕭綸。就這樣,放著真正的敵人不打,蕭繹卻對自己的六哥蕭綸先下手了。

“侯景之亂”下的南北政局:眾叛親離,宗室政策才是罪魁禍首

蕭繹派出手下最得力的戰將王僧辯,一舉擊潰蕭綸,使蕭綸兵敗逃往漢東。八弟蕭紀與七哥蕭繹一樣,也想當皇帝。所以,當臺城被圍時,蕭紀也不願意出兵救援。不過,他倒是不用承受蕭繹那麼大的輿論壓力,因為他處在蕭繹的上游,還可以藉口蕭繹阻止自己軍隊東下。

中國有句古語,“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辱”,但是,這句話用在蕭梁皇室身上卻不合適。蕭梁宗室諸王之間的相互猜忌,已經達到極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