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恢復期血漿療法能否廣泛用於臨床?

新冠恢復期血漿療法能否廣泛用於臨床?


新冠恢復期血漿療法能否廣泛用於臨床?


撰文 | 健康學人

製版 | 趙利

目前,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在世界大流行。至2020年4月8日,全球感染病例已超過140多萬,死亡病例8萬多例,但仍尚未有特異治療藥物及疫苗,試驗新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除了抗病毒藥物之外,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可加速病毒清除,並阻止病毒進入靶細胞,是人體限制和清除病毒的主要機制。其中,新冠疾病康復患者的體內會產生病毒特異性抗體,這也是恢復期血漿治療的基礎,該方法或許能有利於新冠感染危重患者的康復。

據央視網報道,2月上旬,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就已經開展了恢復期血漿治療。通過採集新冠康復者血漿,輸注入首批9例重症患者體內。24小時以後,患者的症狀開始有所減輕,各種臨床指標均有改善。

3月27日,《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關於5名新冠重症患者接受恢復期血漿治療的臨床結果。

在血漿治療之前,這5名患者均有嚴重呼吸衰竭且接受機械通氣,其中一人需要體外膜肺氧合(ECOM ), 二人肺部合併細菌性和/或真菌性感染。四名患者在住院第20天左右接受了康復病患的血漿,一名患有高血壓和二尖瓣關閉不全的患者在第10天接受了血漿輸注。

通過單採法,每名新冠疾病恢復期血漿捐獻者提供了400毫升血漿,在同一天,醫生將其輸注給受血者。這5名捐獻者的年齡在18-60歲之間,健康狀況良好(無症狀)至少10天,血清中抗新冠病毒抗體的效價高於1:1000,中和抗體效價高於40。

在輸注血漿期間,5名患者繼續接受了抗病毒治療(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干擾素)以及類固醇藥物,這些藥物讓恢復期血漿的具體治療效果難以得到確切評價。但是,恢復期血漿可能確實有助於重症患者康復:

所有患者在輸血1周後的臨床狀態都有所改善,體溫變正常,連續器官衰竭評估評分和Pao2/Fio2比率也得到了改善。在輸血後1至12天內,患者的中和抗體滴度增加,核酸檢測顯示病毒轉陰。在5名患者中,3名已經出院(住院時間分別為53、51和55天),2名在輸血後37天情況穩定。

需要指出的是,這項血漿臨床應用仍有一定侷限性,它沒有對干預措施(給予恢復期血漿)進行評估,也沒有比較治療組的結果和未接受血漿干預的對照結果。因此,血漿干預的真正臨床效果尚無法明確,也無法就此判斷在沒有血漿治療的情況下患者能否康復。另一個問題是,難以判斷入院後3周內給予康復期血漿的時機是否最佳,或者早期給予是否會產生不同的臨床結果。

儘管如此,該研究仍提供了一些證據,支持血漿治療新冠疾病的可能性。恢復期血漿在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甲型H5N1禽流感、埃博拉等多種病毒感染以及出血熱中都有應用。

除了其含有的抗體能夠限制病毒複製,恢復期血漿中的其他成分也可以發揮有益的作用,例如在給埃博拉出血熱患者使用時能補充凝血因子。

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同期發表的觀點文章中,美國埃默裡醫學院的作者提出,可以考慮結合使用恢復期血漿和超免疫球蛋白(Hyperimmunity globulin, H-Ig)來治療患者。H-Ig是從血漿中獲得的針對新冠病毒的特異高親和力的標準化抗體制劑。

在應用中需要注意:

  • 通過臨床、實驗室和影像結果監測患者反應,與配對血漿樣品中的抗體滴度、特異性和中和活性進行比較,以開發更好的算法來識別預期臨床療效以及供體因素。
  • 關注並追蹤不良事件,包括輕度發熱和過敏反應、危及生命的支氣管痙攣、輸血相關的急性肺損傷和心肺疾病患者的循環超負荷。
  • 監測臨床療效相關因素的動態變化。因為H-Ig同血漿一樣可以儲存多年,但病毒突變的累積會造成抗體效力減弱。


如果能從嚴格開展的臨床試驗中獲得有力證據,確定可以受益的患者,恢復期血漿療法可能成為保護高風險人群的一種有效方法,並且可以與開發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重要工作同期進行。

參考文獻:

[1] Treatment of 5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With Convalescent Plasma

JAMA.Published online March 27, 2020.

doi:10.1001/jama.2020.4783

[2] Convalescent Plasma to Treat COVID-19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JAMA.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7, 2020.

doi:10.1001/jama.2020.49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