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身邊的“非理性”陷阱

【導讀】當遇到似曾相識的東西,大腦就會處於不設防狀態,這種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放鬆”。

而別有用心的人會刻意為你製造一些不需要動腦的環境,讓你掉進一個個被設計好的“非理性”陷阱。
全文約3000字,看完需五分鐘左右


01一心二用的秘訣?

最近在公司的一位美術妹紙的感染下,我迷上了邊處理事情邊聽鬼故事。

記得去年有位朋友(女王)問過我:“你邊聽歌邊看書能看得進去嗎?我是不行,我一聽歌就會很專注地去留意歌裡面的東西,完全沒心思去看書了”

我想,我能做到邊聽其他東西而又不干擾幹正經事的原因,應該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啟動了兩個互不相關的系統

這倆系統一個負責邏輯思維,專注處理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來應付的事情;

另一個系統負責處理直覺思維,可以在同時期處理一些不需要怎麼動腦,只純粹接收信息的事情。

兩個系統可以並列進行,互不干擾。

當心!身邊的“非理性”陷阱

系統一與系統二

為什麼女王不能做到邊聽歌邊看書?因為她愛好唱歌,聽歌時大腦就不知不覺地調動邏輯思維繫統去分析歌曲裡的音樂元素了。

碰巧看書也是一個需要調動邏輯思維去思考-吸收知識的事情,“帶寬”擠爆了,自然就做不到一邊聽音樂邊看書。

我卻剛好相反,高度專注的是處理手上的事情,鬼故事則是作為一個聊以解悶的一個方式,兩個系統並列運行,自然就能做到一心二用。

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話題,上文所說的“兩個系統”的概念是來自《思考快與慢》這本書。

該書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出我們的人腦是分為兩個系統的,即系統一和系統二。

前者負責直覺思維,後者負責邏輯思維。

當心!身邊的“非理性”陷阱

邏輯&慣性思維的轉化

打個比方,我們騎單車的時候要講求一個動態平衡,這樣整個自行車運轉系統才不至於倒掉,這裡面有多項元素是需要我們去維持。

譬如速度,自身傾斜度,雙手把控車頭的角度,整體的幅度等,需要綜合這些元素進行一個整體平衡才能使自行車系統運轉自如。

但,騎自行車的同學可能都有以下感知:

“啊?有這麼多東西需要注意嗎?我怎麼完全沒感覺”。

這是因為在我們騎車過程中,身體大腦已經不知不覺地接入了系統一,調用了直覺思維來處理這些事情,這並不需要經過大腦邏輯思維的嚴密計算,所以自然就感受不到自己在做。

想想你剛開始學習自行車的時候,是不是會小心翼翼地注意這些參數:緊盯著雙手控制方向,身體小心傾斜害怕跌倒,時刻把控騎行的速度,防止身體偏移。

因為你對騎行尚未熟練,所以不能納入慣性動作(直覺思維),大腦才需要小心翼翼地處理這些事情。

而當你已經輕車熟路後,原本需要調用系統二處理的東西就可以交給系統一來處理了,這時你甚至可以邊騎車邊聊天。

當心!身邊的“非理性”陷阱


02大腦也愛“蛇王”(偷懶)

我們的大腦是很愛偷懶的,因為大腦的運行非常耗能量。

在遠古,原始社會的物質很匱乏,如果人類一直啟用這麼高的耗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是很難維持生存的,所以千百萬年的進化中,我們的大腦進化出一套節能機制。

這套機制就是:儘量能不動腦筋就不動腦筋。

認知放鬆

把熟知的東西裝載進緩存,那麼在下一次在遇到相似的事物時就不用再啟動腦力去識別了,調取緩存、檢索出舊的認知就行,這就是將邏輯思維換成為直覺思維的一個過程。

當遇到似曾相識的東西,大腦就會處於不設防狀態,這種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放鬆”。

當別有用心的人為你製造一些不需要動腦的環境,也就是不需要調動系統二的環境,使你達到“認知放鬆”,那麼你的大腦就會降低警惕,從而掉進一個個被設計好的“非理性”陷阱。


當心!身邊的“非理性”陷阱

03奧義·溫柔操控術!

超市的“操控”招數

譬如很多商家,像超市,就是把人類這些非理性心理玩得爐火純青的地方。超市裡類似4.99元定價策略大家很熟悉吧?這種加一分錢就變成了5塊的商品,但其實實質就是賣5塊錢。

當我們的大腦接收到4.99元這個標價時,由於認知放鬆,大腦會偷懶地將數字轉化為4塊錢,然後不覺地掏腰包購買了。

有調查表明,這種定價策略會比老實的定價策略購買率會高出32%。

再如薄利多銷的商品,超市一般會將其擺在店門面的最外圍,而且大打橫幅,甚至開音響喧嚷。這其實是一個引流策略。

目的就是告訴接收者的大腦,店裡有很多極其優惠的商品,折扣力度大。

當大腦看到繽紛滿目的折扣信息,馬上被麻痺了,從而產生了進去的慾望。

而超市利潤最大,最掙錢的商品,一定是擺在和你視線平行的貨架上,讓你最方便地拿到。

當心!身邊的“非理性”陷阱

之前有調查說,大部分超市會將自己最想賣的或快過期的商品放在貨架中間的1.5-1.7米處,也是利用大腦的偷懶心理,因為這樣大家一抬手就能拿到商品了。

超市打折力度最大的,一般就會放在貨架的兩側,這樣,大家就在尋找打折物品時把整個貨架都瀏覽了。

玩得更深的一招,就是在價格上“拆東牆補西牆”。

商場會設計一套極其複雜的定價策略,我們經常看到超市掛的橫幅"天天低價"、"瘋狂大促銷",製造非常吸人眼球的效果。

但實際上我們又被超市玩弄了。

怎麼說呢?他採用了心理學上稱為"暈倫效應"的策略。

也就是通過一大堆的定價策略把消費者搞得暈頭轉向,混攪信息,而方便商家在其他定價上進行偷龍轉鳳。

我居住的小區裡面有家某連鎖超市,前兩年就是採用了這套策略。

如在一些價格透明度比較高的商品,在定價上會進行一定的讓利,製造出“我們這家商店很便宜”的假象,來矇騙我們的大腦。

我記得當時可樂、冰紅茶、奶茶這些通常外面賣3塊的飲品,這裡就賣2.5元(甚至經常會搞一些特價賣到2塊錢)。

大腦由於偷懶,所以就會得出“這家店這麼多東西都很便宜,那麼店裡的所有東西都會很便宜”的結論。

殊不知在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商品,如毛巾,杯子這些透明度不高的商品,商家再定高價錢,在一片混搭的定價策略中,悄悄地就把錢賺了。

當心!身邊的“非理性”陷阱

遊戲的“操控”術

同樣,遊戲行業也是玩非理性心理的高手。

現在的商業遊戲幾乎都是免費玩的,先通過設計一些有趣的玩法把你吸引進來。

再隔三差五的給你發個大禮包,刺激你每天在線。當你玩到一定程度後,你就不輕易流失了,因為你花了時間,這時流失是有成本的。

而在這時,高明的設計師就會通過一些設計點讓你產生攀比心態。

譬如排行榜、段位,這些設計玩王者榮耀的朋友應該相當熟悉了,這是設計師特意為你準備的,為玩家樹立遊戲內追求目標。

設計師們緊緊抓住我們大腦的虛榮需求—我們需要在真實世界/虛擬世界裡刷存在感。

所以通常遊戲都會通過接入好友關係--譬如遊戲內的好友,或真實世界的朋友(微信,QQ),這時候你們就產生了攀比和互動的需求。

你與好友們可以一起組隊、pk又攀比大家的操作技術,排名,皮膚等。

而你自己在遊戲內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的。這時候遊戲公司再設計一些點讓你乖乖掏錢,是非常輕易的,因為你已經被他吊住了。

因為大腦偷懶,你一直在被遊戲公司利用你的“非理性”操控著你,牽著你往他的預期目標上走。

當心!身邊的“非理性”陷阱


04寫在最後

大腦不設防,導致我們會不斷地掉進一個接一個的“非理性”陷阱,這是系統一-直覺思維的一個致命缺點。

那些處事方式喜歡跟著自己直覺走的人,往往不愛調用邏輯思維,往往也難以成長,因為他一直活在自己的經驗裡。

我們需要多學習、多成長,不斷地迭代自己的認知,並且需要多調動邏輯思維去處理問題,這樣才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先寫到這兒,謝謝大家觀看。

當心!身邊的“非理性”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