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日本為何膽敢跟大清國幹仗?為此日本偷偷做了哪些準備?

歷史課上我們學過,在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事端,跟大清國爆發了甲午戰爭,並且一舉大勝,使得大清國不得不灰頭土臉地割地賠款以了結戰事。

但是,時間如果倒推8年前,在1886年夏,北洋海軍主力艦隊浩浩蕩蕩第一次造訪日本長崎港時,舉國的日本人幾乎驚呆了,巨大的軍艦震驚了日本朝野。這時的日本就算借它一百個膽都不敢主動侵略大清,大清不侵略日本,他們就該燒高香了。


晚清時,日本為何膽敢跟大清國幹仗?為此日本偷偷做了哪些準備?

1886年北洋海軍主力艦隊造訪日本長崎港的盛況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僅僅過了短短8年的時間,日本就敢主動挑戰,並最終一舉打敗了大清呢?這8年內日本究竟都幹了些啥呢?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簡單做一個分析。


國家體制上的改革


日本近代歷史跟中國有點類似,都是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下被西方的炮艦轟開國門,但是日本國門被撬開之後,整個國家的轉身卻比當時的大清要更加迅速,更加徹底,幾乎是一轉頭就全身心地撲向了西方,開始了全面西化的學習過程,甚至喊出了“脫亞入歐”的口號。


日本不僅在科學教育、軍事國防等大量學習西方,同時在國家體制上也開始學習西方的立憲民主,終於推翻了封建幕府的統治,於1868年開始了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向近代國家的轉型。經過二十年的改革,在1889年日本交出了一份重要的答卷,這就是日本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為《明治憲法》。而這一年是北洋海軍訪問日本長崎港的第三年。


晚清時,日本為何膽敢跟大清國幹仗?為此日本偷偷做了哪些準備?


那是不是學了西方制度,頒佈了憲法,國家就順理成章地強大起來了呢?答案顯然不是這麼簡單,甚至還恰恰相反,日本的《明治憲法》正是沒有完全照搬西方民主憲法,而是做了特殊的改動,才最後使得日本逐漸成為了東亞地區的一個強國。當然,這裡說得強主要指的是在軍事上。


日本《明治憲法》的特殊改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天皇擁有國家最高實權,擁有最終決斷之權;二是將國家軍隊從政府內閣中獨立出來,歸於天皇直接統帥。這兩個憲法的改動可以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日本將軍隊整合成一支統一的國家軍隊,並且不受國家民主政府的控制和干涉,而絕對效忠天皇個人。而這點正是為日本後來走上軍國主義的制度保障。


傾舉國之力發展軍備


還是回到1886年夏北洋海軍訪問日本長崎港,這件事不僅震驚了日本人,同時也極大刺激了日本朝野全力加強軍備的一致決心。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日本幾乎是上至天皇,下至百姓,舉國勒緊褲帶,從西方各國四處購買最新式的軍艦。

反觀大清國,卻是從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之後,再沒有增添過一艘軍艦,甚至連炮彈都幾乎再沒購買過。在此消彼長之間,日本的海軍力量也開始逐漸趕上北洋海軍,甚至在海戰中極為關鍵的因素——軍艦的航速上,還超過了北洋水師。事後也證明,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在航速上吃了大虧,也是造成戰爭落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晚清時,日本為何膽敢跟大清國幹仗?為此日本偷偷做了哪些準備?


同時,日本還在國內向民眾大肆宣傳“清國威脅論來煽動”“仇清”情緒,再加上日本早在1873年就實行了徵兵制,引進了西方先進的“國家義務兵”制度,將服兵役作為一種對國家的義務普及到日本每一個適齡青年身上,這也就讓當時人口並不多日本,可以募集到大量的常備軍和預備役。


除此之外,日本還大量啟用留學西洋學習軍事的年輕人擔任軍官,大量採用西方先進的軍事理念來訓練和管理軍隊,建立近代化的軍事指揮系統和後勤保障系統。因此,到了1894年甲午戰前,日本的陸軍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支初步近代化的軍隊。而反觀大清國的當時陸軍,雖然手上也有了一些近代化的槍支武器,但整個軍隊的體制仍然是前近代的樣子。


綜觀兩國軍事力量對比,在海軍上兩國還勉強可以說勢均力敵的話,那麼在陸軍上,大清國落後日本那幾乎就是全面性的。日本之所以在1894年敢於向大清挑戰,軍事上的優勢是它底氣的最大來源。


日本間諜大肆刺探情報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日本一方面抓緊加強自己國內軍備,另一方面也派出了大量間諜在清國內部暗地四處活動,刺探到了大量清國內部的情報。甲午戰爭爆發之前的幾年內,日本間諜活動範圍之廣,獲取的情報之多,都是讓人大為驚歎的。


就間諜活動範圍來說,上海、北京、天津、武漢等重點大城市不用說,甚至連雲貴川藏這些偏遠地區都有日本間諜活動的身影。日本在清國內組建了一個龐大而嚴密的間諜網,以上海為前哨,以漢口為核心,網絡遍及幾乎整個大清國。其中一個核心人物叫荒尾精,他在漢口英租界內開辦了一間名為“樂善堂”的商店,以此為掩護,大肆從事情報刺探工作。


晚清時,日本為何膽敢跟大清國幹仗?為此日本偷偷做了哪些準備?


就情報的內容來說,凡軍事、地理、風土、人情等均有涉及,尤其是在對清朝的兵力結構,特別是海軍部署、海防構設、港口及登陸點等情報的刺探上。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繳獲日軍進攻威海衛時攜帶的一張地圖,上面村、路、炮臺、營房……連哪裡有口水井都詳盡準確,幾乎比清軍自己的將領還了解得更清楚。

除此之外,還有更為重要和機密的軍隊調動情報,日本間諜也能獲取得到。比如,清政府向朝鮮運兵的情報及具體日期,以及後來北洋艦隊開往朝鮮的情報及出發時間等也被日本間諜刺探到,這些都讓清國在戰爭還沒正式開打之前就處在了極為不利的地位。


日本間諜之所以在清國內部如此猖獗,獲取到的情報如此之多之廣,這也跟清政府內部官場的腐敗以及思想上的輕忽有關。當然也有如李鴻章這種清醒之人,也曾就此問題專門上書總理衙門,但是也無力扭轉舊官場的惰性。


綜合以上三點的分析,我們就可以不難看出,日本為了甲午與清國的這一戰,暗地蓄謀已久。在起初自己處於相對劣勢的情況下,經過改革國家體制為舉國之力加強軍備開闢了道路,進過幾年的發展,在軍事上已具備與清國一戰的資本。同時大力刺探清國內部的各種情報,對清國的真實國力和軍事實力有了更加清晰的瞭解。


至此,日本終於下定決心要挑戰自己身邊的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老大帝國了,開始尋找動手的機會。1894年,日本抓住了朝鮮局勢動盪這個偶然的機會,與清國爆發了甲午戰爭。

而在這一年,整個大清國的官場上幾乎沒有多少人感覺到即將迎來一場戰爭,所有大清的官員們從這一年的年頭都在緊張地忙活他們心中一件最大的事情,那就是絞盡腦汁地想,慈禧太后今年六十大壽,我該送什麼樣的賀禮才能討得老佛爺的歡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