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譜的男人,最後還是成功了

文|代連華

不靠譜的男人,最後還是成功了

唐朝時,河南有一個土豪,家大業大破爛也多,鍋碗瓢盆統統拿出來修補。庭院中,釘鉸匠(指洗鏡、補鍋、鋦碗等雜役),敲敲打打,一隻玉碗便完美如初。

土豪暗暗讚歎釘鉸匠手藝高超,同時也有些不滿,——土豪的妻妾們正在描畫繡花。而年輕的釘鉸匠歇息之餘,總要瞄上幾眼。

土豪很不爽,陰陽怪氣地問釘鉸匠:“心若有瑕疵,如何修補呀?”釘鉸匠很認真地答:“心有瑕疵,以詩補之。”

天哪,太不靠譜了,花痴也就罷了,還敢汙辱高雅的詩歌。土豪憤憤然把紙筆遞給釘鉸匠說,補一首給爺看看。

釘鉸匠胸中有竹,手握龍蛇,洋洋灑灑寫下詩一首:“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黃鶯下柳條。”詩意清奇綺麗,字跡顏筋柳骨。

土豪驚得張大了嘴巴,而釘鉸匠寵辱不驚,氣定神閒。

土豪底氣不足地問道:“閣下莫非就是傳說中的胡釘鉸嗎?”釘鉸匠淡淡地說:”正是在下,”土豪當時就給跪了,您是我的偶像呀。

胡釘鉸是何方人士,怎麼連土豪也對他刮目相看呀?

胡釘鉸原名胡令能,唐貞元年,也就是公元785年,出生於福建莆田一個貧困家庭,胡父就是一名釘鉸匠。

小時候,胡令能就跟著父親走街串巷謀生活。耳濡目染,胡令能學會了釘鉸手藝,但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是,他還學會了寫詩。

但天地為證,他是一天私塾也沒進過,更別提請家教了,而全家除了會數幾個銅板,沒有識字的人。


不靠譜的男人,最後還是成功了

胡令能漸漸長大,不僅出口成章吟詩誦文,而且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雖然整天挑著釘鉸擔子,博學多才顏值高的胡令能還是帥呆了。

年輕的胡令能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一邊吆喝著“鋸鍋鋸碗鋸大缸”,一邊閒散地四下觀望,然後一首生活趣味極濃的小詩橫空出世:“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眼觀六路,看到池塘邊有小孩在垂釣,有人招手問路,小屁孩裝成沒聽見,怕說話聲把魚驚跑了。

胡令能耳聽八方,剛剛吟完詩,那邊有人喊“釘鉸匠去哪了,”他馬上收起風花雪月的文藝腔,轉而為柴米油鹽開始忙碌起來。

胡令能的詩歌先是在釘鉸界的朋友圈裡廣泛傳播,後來被媒體捕捉,釘鉸匠蛻變詩人,多抓眼球的新聞呀。

媒體人紛紛湧向胡令能那一貧如洗的家,準備挖猛料寫一部勵志大劇,但在胡令能的家裡,連張紙片都找不到,更別說讀五尺厚書籍,寫六百首詩詞了。

如果藉機炒作,胡令能不僅身價倍增,而且每首詩歌都能火,但胡令能對此並不感冒,依然挑著他的釘鉸擔子,悠哉遊哉地討生活去了。

媒體人挖不出新聞不甘心,轉而挖向鄰居們。

有位鄰居是段子手,臨時編了一個小段子。胡令能每天敲敲打打很擾民,投訴也沒人管。

有一天來了一位神仙,對胡令能說,我將你全身剖開,不打麻藥再縫合,你若一聲不吭,此後天地人間任你擾,胡令能毫不猶豫地說可以呀。

神仙剖開了胡令能的肚子,雖然鮮血橫流,胡令能卻一聲不吭,神仙一看沒鎮住,便順手將一卷詩書塞進肚子裡權當補償了。

結果,胡令能就會吟詩誦詞了。

“媽呀,這新聞也太驚悚刺激了。”鄰居剛講完,媒體人跑得比跑男還快,爭取上頭條呀。

彼時的胡令能,正坐在崔郎中家裡補碗呢,坐著也能中槍。


不靠譜的男人,最後還是成功了

那麼,胡令能的滿腹才華是神仙所賜嗎?胡令能為人太低調,雖然出名了但也不肯寫自傳,所以只能從他的隻言片語中,還原他真正求學的歷程。

胡令能喜歡學習,每天跟著父親出去找活,只要看到有字的杯碗碟,他就會纏著主人問。走街串巷時,看到招牌匾額上的字就向路人求教。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呀。胡令能是眾人行,皆為我師呀。偶爾也會偷偷蹲在茶樓牆角,聽評書品戲文,聽過不忘,默記於心。沒錢買紙筆,樹枝當筆地當紙,又節約又環保。

靠著這股韌勁,胡令能自學成才,與神仙沒半毛關係。

胡令能毫無徵兆地火了,許多商家紛紛請他做形象代言人,但胡令能卻只想過平淡而快樂的生活,不肯為俗世所擾。

縣太爺卻不爽了,胡令能已經是名人了,挑著擔子有損形象呀。縣太爺親自出面,舉薦胡令能為秀才,來衙門裡幹些文職工作,這樣看著比較體面。

面對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閒職,胡令能卻以專業不對口謝絕了。


不靠譜的男人,最後還是成功了

人生猶如一部勵志大劇,加上神仙贈書的傳說,胡令能竟然也引起朝廷的關注,幾次招他入朝為官,都被他拒絕了。

胡令能的名人名言是“我逍遙我快樂,為嘛要彎腰?”他不肯曲意逢迎,更不願卑躬屈膝。

“世界這麼大,我只想到處走走,如若為名利所累,哪裡還能這般逍遙自在呢?”於是,胡令能挑著擔子天南海北到處走,從年輕走到白頭。

歲月催人老,半生飄零的胡令能最終回到家鄉莆田隱居。

隱居生活愜意灑脫,胡令能雖然不在江湖了,但江湖卻有他的傳說。

有一位韓少府(九卿之一)對胡令能慕名已久,他沒有動用任何通訊設備,而是千里迢迢坐車來拜訪。韓少府的謙遜讓胡令能很感動,於是吟詩相贈:“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有朋自遠方來,胡令能笑臉相迎,鄉下孩子沒見過這麼多車馬,慌忙跑到蘆花深處藏起來。詩句構思巧妙,讀來清新雅緻。

韓少府點贊同時,也有些惋惜地說:“如此才情隱於鄉間,是人才浪費呀。”胡令能捻鬚微笑,提筆寫下“一生逍遙不折腰,來去瀟灑仰天笑。”

釘鉸匠本應在敲敲補補中度過一生,胡令能卻用另一種方式將自己的人生過得優哉遊哉,成功的躋身於唐代著名詩人行列,這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