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景縣突出“四早”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工作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 通訊員盧增暉、曹玉強、楊福賓)今年以來,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對標對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抓好春季農業生產、農業結構調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早準備,全力抓好春耕生產。景縣農業部門通過遠程網絡平臺以及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等渠道,增強農技服務,第一時間為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技術指導,並利用遠程物聯網監測與實地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應對各類突發病蟲害,保障夏糧豐產豐收。同時,為保障農資供應,主動幫助農資經營企業解決復工復產難題,協助調運儲備種子、化肥、農膜、農藥等物資,確保春耕生產物資需要。目前,景縣211家農資經營企業已全部正常營業。還充分發揮農村電商、微信平臺作用,及時發佈產品供求信息,並將農業生產物資納入應急運輸綠色通道。目前,已幫助景縣20餘個農業經營主體與各大農資經營商進行了對接。

早謀劃,積極推進結構調整。景縣按照“穩糧棉、優蔬菜、擴雜糧、增果品”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一減四增”,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節水農業、品牌農業、優質高效農業。今年大力發展以高粱、穀子、紅薯為主的特色雜糧和以黑小麥、強筋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據瞭解,景縣現有以景泓苑科技創新驛站為中心,依託景泓苑石磨麵粉、掛麵加工車間,建設黑小麥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5000畝;以留智廟鎮、北留智鎮為主,按照“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建立2萬畝強筋麥“訂單”生產基地;以溫城閒雲居紅薯加工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發展紅薯面積3000畝;以王謙寺、杜橋、後留名府等鄉鎮為主,大力發展高粱、穀子等雜糧生產示範基地2萬畝,爭創雜糧特色優勢產區,大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早實施,著力恢復畜牧產能。景縣把恢復畜牧產能特別是恢復生豬生產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通過採取有效措施,實現動物疫病防控和穩產保供“雙保障”。一方面認真抓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組織開展“大排查、大清洗、大消毒”活動,確保全縣畜牧業生產安全。截至目前,已排查養殖場戶12996個次、排查生豬1345452頭次,消毒養殖場戶18038戶次,消毒面積1007萬平方米,沒有發生非洲豬瘟等疫情。另一方面把規模化養殖作為恢復產能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牧原、正邦等生豬養殖項目,並嚴格落實“蜜罐式”封閉式管理和“八要八禁止”措施要求。截至3月底,景縣生豬存欄達11.72萬頭,出欄5.07萬頭,預計8月份生豬出欄量將增至30萬頭。

早部署,全面開展環境整治。景縣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開展了以“五清三建一改”和雙“三無”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清潔行動,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生活汙水治理、廁所革命、糞汙無害化處理以及村容村貌提升,實現了農村環境衛生全方位多角度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景縣16個鄉鎮、848個村全部進行了消毒,累計清理各類垃圾27241立方米、村內塘溝1479處、柴草雜物亂堆亂放5378處、死角死麵3972處,農村面貌得到有效提升,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持續增強。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