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史书上谈到京杭大运河的影响,几乎是一致的肯定与褒扬。比如:"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惠及千秋、伟大工程奇迹"等等。正因为如此,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京杭大运河

对于京杭大运河的上述历史地位,笔者认为是客观的、符合事实的,并且也是必须肯定的。但是,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京杭大运河也不例外。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的运行,在促进南北交流,维持朝廷政治经济正常运行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积累,甚至阻碍、影响国家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

一、强化资源集中控制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政治权力的集中控制,而对经济资源的集中控制是政治权力集中控制的基础支撑。

为了集中控制经济资源,封建王朝一方面通过征收税赋进行积累。但由于古代财税制度很不完善,地方官员层层搜刮,民间通过各种方法逃避税赋,中央政府通过税赋所得比较有限。不但如此,如果税赋过于严苛,还可能激起民变,所有封建王朝对一味加税来控制经济资源是比较忌惮的。另一方面,封建王朝对重要经济产品如盐、铁等实行专营制度。通过官府经营盐铁,寓税于价,使人民既避免不了征课,又感觉不到征课,"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这实在是一种很高明的资源征收方式。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朝廷控制资源的重要方式:盐铁专营

但是,除盐铁以外,还有一种更为关键的产品,那就是粮食。基本生存需要粮食,征兵打仗需要粮食,维持稳定需要粮食。所以,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劝耕农桑,把粮食生产作为国之本;另一方面,当粮食生产出来后,又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粮食都集中在自己手里。但是,中国这么大,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山川隔绝,想要把粮食集中于中央,是很难的。

于是,开挖运河成为基本选择。修运河虽然人力耗费巨大,但驱使人力在封建王朝看来不是难事儿。运河运粮(漕运),相比陆上交通,运输量更大,安全更有保障,成本也相对较低,技术条件也相对简单(只需有水)。因此,开挖运河、疏通运河,成为多朝多代的基本工程建设。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朝廷热衷挖运河

必须强调的是,封建王朝修运河,可不是为了什么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之类,其目的很简单直接,就是运粮食,这是运河的基本功能。因此,运河的修建地点,基本上都是联结国都和粮食主产区。如果不是,这样的运河会很快被废弃。

京杭大运河之所以在隋代贯通后能够得到保存,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愈发重要,就是因为元明清均定都北京,为保证北京与东南粮食主产区之间的联系,不断挖凿疏通的结果。所以,京杭大运河实际上就象一根抽水管(甚至可以说是抽血管),把南方的粮食不断运输到王朝政治中心,确保国家对粮食这一生存资源的大量掌握,维护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至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百姓的生产生活、南北交通交流,这都不是集权统治者考虑的事儿。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运河连通富庶东南

运河漕运常年大规模的征调,对当时生产水平尚相当低下的社会来说, 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摧残。它使得南方的大部分剩余产品,甚至是必要生存产品被掠夺与消耗,严重影响农民的扩大再生产,社会很难积累剩余财富,只能持续陷入窘困之中。

二、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前面谈到,相比陆上交通,运河运输量更大,安全更有保障,成本也相对较低,为什么还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呢?

如果单纯说运河运输,成本相对陆上交通是比较低的,但如果加上运河的维护运营成本,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运河清於疏浚是常事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东西走向,而京杭大运河却是南北走向,中间须连续穿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地形气候差异巨大。自淮河以北降水量就明显下降,导致运河经常面临水源不足的困扰。尤其秋后春初时节,往往河道干涩、行舟困难,需导引黄、沁、汶、泗以及山东诸泉作为水源。北方河流,降水比较集中,含沙量大,引入运河,极易导致河道於塞,需要频繁疏浚河道。特别是黄河决徙频繁,在明朝统治的277年中,黄河决溢泛滥的年份就有100 多年,导致运道经常遭受黄河的侵扰。因此,运河的清於疏浚不但频繁,而且工程量浩大,其耗费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更不用说修建闸坝、牵挽漕船、造船建仓等日常维护费用。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清朝时期运河每年的维护开支

除了工程费用,运河运输耗费人力也非常之多。据《明史》记载:"漕司领十二总,十二万军,与京操十二营军相准。"而12万漕军仅是维护运河漕运安全的,只是参与漕运的人员中的一小部分。每年,还要沿途征用大量经常性的漕夫,诸如闸夫、堤夫、浅夫、溜夫、坝夫、洪夫、泉夫等大量民夫参与运河漕运。至于临时性的征调修运夫役则更多。康有为曾言:漕运自京师以东"运夫相属,肩背相接","闸官闸夫相望,高樯大舸相继,运船以数千计,船丁运夫以数万计"。由此看出,运河漕运对民间牵动之广,实属罕见。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漕役同样繁重

人力成本加上维护费用,使运河漕运成本之高达到惊人程度。据清朝《户部漕运全书》记载: "惟起运本色每正粮一石,加耗三斗、四斗不等",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日常运行耗费。根据计算,这些"公私耗费"平摊到每石粮食中,大约"需粮一石五、六斗,银五、七钱各不等",也就是说运一石粮的成本远远高于一石粮。清人黄梦维在《停漕论》中认为"通盘筹算,非四十金不能运米一石入京仓"。何文炬在《折漕议》中认为运一石粮"通计运费已不下二十两"。因为路途远近不同,估算可能有所偏差,但漕运成本高昂是不争事实。

三、培养滋生利益集团

中国人习惯于"干一行吃一行",管山的吃山,管水的吃水,管运河的就吃运河。特别是运河运输涉及征粮、运粮、维护等大量环节,中间任何环节都可能被官吏钻空子用来贪赃枉法。

由于运河漕运十分重要,自明代起,朝廷就设有漕运总督,专门职掌漕运。清朝入主中原后,同样十分重视,沿袭明制设漕运总督。漕运总督品秩为正二品,如兼兵部侍郎(类今国防部副部长)或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类今监察部副部长)衔,则为从一品。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漕运总督官邸

漕运总督的地位非常高,每年管理运河两万多艘要进京城送钱粮的漕船,还有上万条商船,不仅关系皇帝的饭碗,而且关系到朝廷的安全。所以,漕运总督一直是肥的不能再肥的官位,虽然明面上的工资不高,一年也就180两银子,但养廉银就有二三万两。当然,这不包括运河上各类江湖上大佬给的孝敬。

不仅管理运河漕运的高官肥得流油,就连手中有一些小权的基层吏员、运丁也利用职权牟利,借机盘剥,想方设法捞钱。从漕粮征收开始,运军便向缴粮州县敲榨,州县官吏则借机向农户多收,大家各赚一笔。粮食装船后,沿途也要经历各种敲诈勒索,如承运费、过淮费、过坝费等等,名目繁多。据清代傅泽洪《行水金鉴》记述,洪水季节通过运河上的一些船闸是很危险的事,稍不留神船只"若坠深渊,浮沉难定,一入週溜,人船两伤",这时闸夫就借机对过往船只进行敲诈,有的公然按所运粮食重量收钱,"稍不遂意,绞关左右,绳缆松紧,闸棍略显神通,磕撞立时粉碎"。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漕运腐败丛生

正是这些从上到下依附在于运河漕运的人,靠着漕运发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尽管运河漕运积弊不断,但他们紧紧护住自己的食,谁敢砸他们的饭碗,他们就要谁的命。

四、妨碍海洋运输发展

只要对中国地理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从南方向北方运输,除了运河以外,还有海洋交通可以利用。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海洋同样可以漕运

海洋运输通道与京杭运河通道并行,与运河运输相比,具有太多优势。海上运输不存在与农争水、河道淤塞等问题,而且由于海船受吨位限制较河船小,可采取大船运输方式。当时一艘海船运输量就已相当于河舟的三倍,可以使单位成本大为降低。据统计,明朝成化年间运送400万石漕粮的成本大约在1200-1600万石粮食之间,运费成本是漕运正粮的数倍,而采取海运,即使将造船的折旧成本按年分摊计入,运送400万石漕粮的费用也仅约400万石粮食,运输成本约为漕运正粮的1倍左右。尽管海上运输有风浪之险,但以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看,海运技术完全不成问题。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明代大型海船

正因为海运有诸多有利之处,所以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呼吁将河运改为海运。明永乐年间,朝廷曾尝试过海运漕粮,从长江口出海运至天津,60余万石漕粮最终有49万余石顺利抵达,途中损失约17%。显然,海运比运河运输数倍成本低了很多。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礼部侍郎丘浚也力主海运,他指出:"此策既行,果利多而害少,则兵食两足,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此诚万世之利也。"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明代水师

但是,直至晚清之前,海运都没有发展起来,粮食运输始终以运河漕运为主。究其原因,是因为反对声音太多。反对海运者的主要观点是"海道险远"、"损人费财"。在当时人们印象中,相对于内河,海上遇到的风险更大,如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将会出现船毁人亡的事故。反对声音中,有观念落后的因素,也有对海洋认识的保守和局限,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利益之争。漕运附带了太多利益因素,关系到很多人的生计。朝廷为保粮食运输又不计成本,从而为大量官吏趁机牟取私利制造了机会。正是这些利益集团的坚持,他们不但反对海上运输,甚至连现代的铁路运输也反对,导致落后的运河运输方式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1901年)才结束。

试想,如果从明朝开始,朝廷的粮食运输就由运河运输转向海上运输,中国可能很早就建立起了一支庞大的海上运输力量,并发展出一支强大的海上护航军队。相应的,中国航海技术也可以得到大幅提升,一些沿海城市如上海、青岛、烟台、天津、旅顺(大连)等,可能很早就发展起来成为重要经贸城市,而中国近500年来的经济文化发展格局和状况也可能完全不同。

不用运河,会不会有另一个中国?谈京杭大运河的负面影响

上海近代开埠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然而,因为运河运输的坚持,上述设想没有成为可能。

京杭大运河历经风雨,如今风光不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检视运河历史,作为世界工程奇迹实至名归,但谈到历史影响,确实应辩证思之。

当然,本文谈到的这些负面影响,与京杭大运河本身无关、与大运河沿岸普通百姓无关,只与当时的统治者对大运河的管理使政策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