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五化”並舉,推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正當全省農村產業革命在黔中大地火熱推進之時,主業是農產品深加工的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同步上演一場“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大戲——組織化、規模化、特色化、高端化、一體化“五化”發展模式,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生態特色食品是脫貧攻堅第一產業,以發展精深加工帶動農業生產,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產品加工工業化、規模化發展,實現以工帶農、以工促農,推動產業扶貧。但是我省農產品加工工業化水平偏低,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49%,低於全國60%的水平。

令人欣喜的是,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我省食品工業通過創新實踐,探索出了組織化、規模化、特色化、高端化、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並在廣泛實踐中結出累累碩果——

通過“組織化”發展模式,政府公共品牌“多彩貴州水”整合眾多小企業做大貴州水產業,行業龍頭聯合打造“黔茶聯盟”帶動黔茶出山。

通過“規模化”發展模式,安順油脂集團整合分散小油脂作坊形成億元級農產品加工企業,貴州宏財集團打造加工企業帶動做大刺梨產業。

通過“特色化”發展模式,味蓴園成為紮根貴州86年的本土“老字號”,“凱里酸湯”從地方味道走向大眾餐桌

通過“高端化”發展模式,航天烏江用“超臨界萃取”技術生產“鸚鵡森林核桃油”成為網紅產品,惠誠食品推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高端化,把“安全與健康”做到極致。

通過“一體化”發展模式,貴州貴茶(集團)公司高原綠茶“綠寶石”走向世界,而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公司的“老乾媽”辣椒醬更是風靡全球。

“五化”發展,全面推動食品工業轉型升級,貴州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正迎來明媚的春天。

激發內生動力實現規範化集團化發展  

——貴州生態特色食品產業“組織化”發展之實踐

利用龍頭企業、產地資源、標準、品牌等為平臺紐帶,將分散的食品加工生產組織起來,以孵化、聯合、聯盟、競合等方式共同發展,推動發展主體組織構建的自我革命、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不斷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小規模、分散化”食品生產加工主體向規範化、集團化的現代法人體制轉變,實現技術、信息、資金、品牌、市場等資源的共享,增強整體競爭力和食品經營主體的市場“議價”地位,引領和帶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加快發展。

【組織化發展模式】

生產集中度提升與“小、弱、散”並存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強調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農村產業革命,著力推進茶葉、辣椒、刺梨等十二個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的主業是農產品深加工,是用好農村產業革命成果,助推全省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接一連三的重要渠道,是生產組織化特徵表現最為突出的產業。  

全省食品加工骨幹企業不斷壯大,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升。2019年,食品產業前10家龍頭企業完成產值78億元,佔規模以上食品工業總產值的12%。但從全行業情況看,大部分企業屬於中小企業,規模在10人以下,小、微型企業和小作坊仍然佔全行業的65%以上。  

發展、孵化、聯合、聯盟,實現“小規模、分散化”食品生產加工主體向規範化、集團化的現代法人體制轉變。

小而散、多而弱是我省生態特色食品企業的框架特色。企業規模小,難以形成有效的規模效益,嚴重製約了競爭力的提高。而產業組織機構的不合理,形成貴州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小、散、弱的現狀。

貴州:“五化”並舉,推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面對小、弱、散這一現狀,我省從壯大現有企業主體、龍頭企業帶動、整合做大做強、搭建孵化平臺等路徑入手,以解決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小、散、弱的現狀。

現有的企業主體是我省食品產業發展多年積累下來的財富,壯大現有企業主體比外延擴展模式更為簡便,見效更快,使我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壯大龍頭,培育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骨幹力量,促進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向多品種、多檔次、深加工和高效益方面發展

企業生產規模的大小決定著企業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龍頭企業可以集中管理、技術、信息、人才、資金等優勢,降低開發、原料、銷售等成本,集中力量生產拳頭產品、骨幹產品、理順產品的結構檔次,形成合理的生產規模,主動適應市場並帶動相關企業發展。

為提升營養餐供應的組織化程度,推動建立中央廚房,實行統一原料採購、加工、配送,精簡了複雜的初加工操作,操作崗位單純化,工序專業化,有利於提高餐飲業標準化、工業化程度,是餐飲業實現規範化經營的必要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規模基礎上產出規模效益,讓家庭廚房勞動社會化,更科學地保障餐桌的安全。

貴州生態特色食品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卻總是無法解決“一流原料、二流技術、三流價格”的困擾。為此,我省以搭建孵化平臺破題力促產業發展,進入孵化平臺的企業可以依靠平臺內先進的技術,對現有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生產組織進行優化組合,有效降低平臺內企業物耗能耗和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市場份額。

多彩貴州“黔途無量”,生態食品“黔力無限”

未來,我省生態特色食品產業還將進一步提升組織化程度,持續帶動產業發展,有效整合省、市、縣三級資源並進行“一企一策”進行重點培育11戶龍頭企業和38戶高成長性企業,打造一批生態特色食品龍頭企業。同時,推進專精特新“小巨人”遴選和培育,促進中小型企業做優做精,培育80戶食品企業上規入統。

貴州:“五化”並舉,推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組織化發展實踐之典型案例1  

多彩貴州水:行業龍頭聯合打造聚合平臺

“公司做飲用水系列產品已經有15年時間,雖然深耕行業多年,但公司在近年來的發展還是受到了侷限。”貴州苗西南飲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關銀說,幸虧加入了貴州省天然飲用水行業協會並依託協會打造的“多彩貴州水”公共品牌,才打破了企業原有發展瓶頸,公司全年完成產值也在近兩年實現了強勁的增長。  

“貴州省天然飲用水行業協會的成立,為破解貴州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小、散、亂及各自發展的局面提供了有效支撐。”4月1日,貴州省天然飲用水行業協會秘書長肖明在接受採訪時感慨地說道。  

談起貴州天然飲用水產業的發展,肖明記憶深刻,“貴州天然飲用水產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有200多家企業、200多個品牌,處於無序發展階段。經過20餘年積澱與發展,現已基本形成幾家龍頭企業與800多家中小企業構成的產業發展格局。但質量不高,品牌影響力弱,產品結構不優,一度成為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肖明介紹:貴州800餘傢俱備生產資質的飲用水企業中,80%企業產值低於50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僅有47家,佔比為5%。僅有北極熊、貴州泉等為數不多的幾家本土水企產值過億元。而全國包裝飲用水規模以上企業多達500餘家,名牌企業更是佔據了80%左右的市場份額。  

一方面,水產業兩級分化嚴重,各級梯隊間差距較明顯;一方面,800多家中小水企業競爭,力量分散,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也難以做大做強產業格局。  

正因如此,2016年6月,由貴州北極熊實業有限公司、貴州泉鐵松水業有限責任公司等23家飲用水骨幹企業發起,行業服務機構、科研單位共同參與成立的貴州省天然飲用水行業協會破繭而出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而協會在經過近四年的發展已擁有會員單位200餘家。  

肖明說:“貴州天然飲用水產業要改變面臨的各項難題,就是要發揮協會的力量,把大家粘合在一起並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  

2019年5月,協會通過召集專家團隊對全省100多家水企業,數百個飲用水資源,及產業發展進行全面調研後。一部具有貴州特點、特色的“多彩貴州水”T/GZSXH——(貴州省天然飲用水行業協會產業標準,下稱《標準》)正式問世,此標準是貴州水行業統一標準,也是貴州水行業統一公共品牌——多彩貴州水標準。  

“這項以省級協會制定的團體標準,在全國天然飲用水行業中屬於首創。至此,貴州天然飲用水產業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將結束從各自為政到建立行業標準、統一發展新階段。”肖明說。  

品牌是產品的品質、價值、文化的認知。建立統一品牌,成為貴州水產業提質轉型,統一發展的關鍵。  

為此,貴州正式啟動“多彩貴州水”公共品牌建設活動,還專門制定了《多彩貴州水公共品牌培育實施方案》,提出了堅持“多彩貴州水”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的“母子品牌”培育體系;堅持“高端化、特色化、差異化、定製化”的品牌發展定位;堅持“品牌戰略統一、市場形象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宣傳推廣統一”的品牌建設思路。  

目前,“多彩貴州水”品牌商標已授權全省19家飲用水企業,覆蓋9個市州。品牌授權使用的企業已將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東、廣西、雲南、瀋陽、蘭州等大中城市。

組織化發展實踐之典型案例2  

黔茶聯盟:國家公共品牌旗下的標準化小企業

三月採茶茶葉香,清明過了雨前忙。細雨中,位於貴州省湄潭縣的茶山顯得更加青翠欲滴。  

“今年,是我跟茶葉打交道的第25個年頭,過去我們內部都是相互詆譭、互相殺價、各自為政。很多茶企的市場以就地原料茶批發、代加工為主,企業小、散、弱情況突出,而這些情況導致無序競爭使企業舉步維艱。”望著眼前連片種植的茶葉,貴州智慧黔茶產銷聯盟發起者、創始人、總經理金循說,如今,我們因貴州智慧黔茶產銷聯盟而抱團發展,集群亮劍。  

金循其實還有一個身份:貴州湄潭蘭馨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自1996年創辦蘭馨以來,金循始終執著於產品品質,其旗下的“蘭馨”品牌名優茶產銷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連續多年位居貴州前列。  

雖已名列前茅,但金循也吃夠了“單打獨鬥”的苦頭。“區別於其他地區、其他產業,在黔茶產業領域,單家企業的規模擴張每向前走一步都格外困難。”金循說,我們公司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也進入了“瓶頸期”和“天花板”。經過走訪調研我發現,如果要讓公司和貴州茶產業進一步做大,就必須兼顧更多的中小微型企業和更多種植茶葉農戶,讓大家形成合力,唯有如此,大家才會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  

改變發生在2014年,那一年,對於貴州茶產業而言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一年。那一年,貴州全省的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696萬畝,正式超過雲南成為全國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  

藉此契機,並乘著《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的政策暖風,金循在那一年發起成立了貴州智慧黔茶產銷聯盟。這是貴州第一個致力於打破地域狹隘限制和“小而全”成長瓶頸,主張多家茶企業抱團發展、優勢互補、利益共存、風險共擔的黔茶產銷聯盟。  

“貴州茶企要生存要發展要壯大,不單成熟的茶企業要整合資源、集團發展,年輕的初創的中小微型茶企業更需要抱團取暖、集群亮劍,才能打破成長瓶頸。”時至今日,金循依然記得聯盟成立時的初衷。  

如今,黔茶聯盟已經有130餘家茶葉企業。聯盟採取“聯盟+企業+核心基地+合作社+農戶”的一體產業模式,讓黔茶資源匯聚成一股團結的力量,將分散、弱小、零亂的眾多中小型茶企和茶農整合起來、結合起來、聯合起來,圍繞“結盟千家茶企,共舉千億產業”宏偉願景,走集群發展和集約發展之路。  

同時,聯盟還將實施“中小茶企業技術提升計劃”,散亂繁多的中小茶企業太多,政府也沒辦法好好扶持,通過聯盟打包,可幫助解決技術、生產設備等難題,同時解決銷售問題。  

聯盟通過近年來的發展,擁有產業工人5000餘人,帶動農戶8萬餘戶,建立核心示範基地6萬畝,輻射帶動農戶茶葉基地40餘萬畝,帶動農戶實現茶青銷售收入10億元,戶均增收2.25萬元。  

金循介紹,未來,聯盟還將從做好散茶大單品、做強品牌雙翼、做寬茶產業全產業鏈條三個方面為切入口,做好國內國際大宗貿易,不斷滿足各種消費者對茶葉的差異化需求,讓黔茶釋放出更大的聚合效應,市場效應,經濟效應。 

組織化發展實踐之典型案例3  

紅赤水食品產業園:標準廠房裡的企業集群

4月2日,筆者在赤水紅赤水食品產業園看到,在一排排標準產房裡,集中了赤水市的16家各種食品生產企業。  

“凡是入駐產業園區企業產品,都要統一品牌、統一包裝銷售,形成標準化加工到統一品牌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實現了抱團做大品牌,又使得食品的安全性得到有力保證。”紅赤水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德斌說。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的安全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全,生產企業必須要有嚴格規範標準確保安全。王德斌作為從業多年的企業家更是深諳此道。  

紅赤水集團公司成立於2005年6月,以生產竹筍類、菌菇類、休閒肉製品為主,擁有“紅赤水”“桫欏妹”“自然傳奇”“艾園”四大品牌,200多個味道獨特的單品。2018年,公司產品年銷售產值1.08億元,2019年年銷售產值達到1.8億元。  

“公司能有現在的規模全靠2016年時的成功轉型。”王德斌說,那一年,因為公司自身發展優勢及市場前景需要,公司開始規劃並建設紅赤水食品產業園。  

為什麼在2016年就想到建設產業園?  

面對筆者的提問,王德斌說:“那時在赤水有很多做竹筍食品加工的企業,但卻存在生產成本高、技術不過硬、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銷路不暢等問題。那時我就在想,如何能夠把我們的赤水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真正的形成合力達到重拳出擊的效果。”  

為此,王德斌在經過了多次調研、考察後,提出了為相關生產企業提供標準化廠房、水、電氣以及相關環保生產許可等服務,使入駐企業減少生產廠房及相關配套設施資金的投入進入統一園區進行生產運營,並按照食品質量安全嚴格把關,集中產品產地標準化生產,統一品牌,使生產食品從原材料、生產工藝流程、銷售層層監管統一管理,實現農副產品標準化加工集約化生產的想法便被提了出來並在隨後不久付諸實施。  

目前,產業園一二期工程基礎設施、設備採購及相應配套工程建設完成,建成標準化生產用房8萬多平方米,16家食品生產企業入駐產業園,按照紅赤水標準化統一管理,正常營業。  

同時,公司還對入駐產業園企業進行資源整合,讓入駐產業園區企業產品統一品牌、統一包裝銷售,通過建設特色食品品牌創新、孵化基地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孵化,形成標準化加工到統一品牌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使得食品的安全性得到強有力的保證。  

此外,產業園還對有技術、有市場資源想創業,資金不足的業主進行考察,通過考察的業主將由紅赤水對其孵化培育發展,充分發揮公司的市場主體作用,解決了他們資金緊缺創業難、分散創業抗風險能力的困境,使其在園區共同發展,逐步形成規範化、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解除了創業者市場、銷售等的後顧之憂,培育一批企業做大做強。  

王德斌介紹道,未來,公司還將繼續打造生態竹食品產業集群,通過招商選商入園,彙集各種特色食品生產廠家入駐產業園區共同發展,使其與赤水竹產業發展融匯貫通,形成基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有效提高市場競爭力,形成集農旅結合、觀光體驗、園區購物為特色的國家級生態竹食品產業園,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規模化發展模式】

規模化生產在生態特色食品產業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沒有規模,就沒有產業佈局的區域化和聚集發展,就沒有生產加工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標準化,也難以實現產業發展的現代化。推動生態特色食品規模化發展,就要利用政策推動、創新驅動、項目拉動和市場帶動,輸入了海量的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現代要素,推動生態特色食品企業加快整合併購、不斷進行擴能技改、持續進行效率變革,實行流程化、機械化、標準化、自動化生產,迅速提升生產能力,做大產業規模總量,降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帶來規模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

隨著全省“農村產業革命”的深入推進,全省投產茶園601萬畝,茶葉產量達42萬噸;辣椒種植面積511.1萬畝、產量582.79萬噸;刺梨種植面積176萬畝,鮮果產量6.6萬噸。農產品大規模產出,推動食品加工向工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發展迫在眉睫。  

緊密結合農村產業革命,以發展精深加工帶動農業生產,以工業裝備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產品加工規模化發展,實現以工帶農、以工促農,是我省推進脫貧攻堅、實施產業扶貧的重要舉措,是貴州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為實現規模化發展目標,我省各地進行了大量探索,並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路徑。  

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實現規模化生產。如,貴州油制辣椒生產,近年來,加大辣椒製品加工技術與工程技術的研發力度,重點攻克油制辣椒調味品自動化關鍵設備研究與應用、發酵素辣椒製品的工業化加工技術及裝備、檢驗檢測技術及設備,推動食品行業流程製造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實現行業規模化、標準化、自動化生產。  

通過實施“千企改造”工程,提升工藝、改良設備,迅速擴大產能。採用現代先進工藝技術,提高生產能力。我省近年來持續實施“千企改造”工程,通過政策引導,讓工業企業更加關注大數據、“互聯網+”、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不斷培育新的業態和提升傳統業態,推動全省工業轉型升級、實現規模化生產。啟動實施省級“千企改造”工程的龍頭企業和高成長企業224戶,涉及項目245個,總投資1399.38億元,今年計劃投資374億元,投產後能夠實現銷售收入1416.32億元,新增稅收142.12億元。  

通過產業併購整合,做大規模。支持省內外龍頭及骨幹企業採取兼併重組,“強強聯合”或“抱團取暖”的方式迅速做大做強。採取兼併、租賃、委託代工及引入戰略合作者的方式,實現規模化生產。  

這些有益的探索,為貴州食品工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樣本,有力推動了貴州食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貴州的特色優勢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一方面能夠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帶動更多的扶貧產業,讓更多貧困農戶依託產業脫貧致富。  

目前,我省食品產業規模化發展正呈現出良好態勢,正在經歷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從提供能量向滿足能量、營養、健康等複合需求轉變,從分散的、單一的、互不關聯的初加工,向規模化集群發展轉變。  

2019年,全省生態特色食品企業完成產值1083.9億元,規模以上生態特色食品企業771家,10億元級企業3戶,龍頭企業規模化生產能力不斷提升,龍頭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規模化發展實踐之典型案例1  

貴州宏財集團:龍頭帶動做大刺梨產業規模  

“面積從20萬畝到57萬畝,產值從零元到2.7億元,盤州刺梨產業在短短3年間規模迅速擴大,其關鍵做法就是政府平臺公司建立龍頭加工企業拉動全產業鏈發展。”貴州宏財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波說。

貴州:“五化”並舉,推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宏財集團刺梨生產線

成立於2004年的貴州宏財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地方政府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2016年,盤州市明確由宏財集團牽頭髮展全市刺梨產業,該集團成立全資子公司——貴州宏財聚農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發展刺梨產業。

“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對刺梨市場進行了深入調研,並從頂層設計上對公司發展做出定位。”李波說,貴州刺梨擁有廣闊的市場,而規模化經營是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刺梨產業的必要條件。

李波介紹,公司採取“黨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負責刺梨產業發展,即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成為社員,公司與合作社以7:3的股比簽訂合作協議(合作社佔30%的股權中,25%屬農戶所有,5%屬村集體所有)。

龍頭企業發揮其資金、技術、市場優勢引領產業發展,在前期產業投入、產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場開拓方面持續發力;

合作社充分發揮其連龍頭帶農戶的橋樑優勢作用,承接企業的管護任務、集聚農戶手中的各類資源、有效組織農戶進行種植、管護、採摘;

農戶積極發揮其生產的主體作用,圍繞做強做大刺梨產業協同發力、相互依存、同步發展,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同時,公司按照2元/斤的價格對鮮果進行保底收購,並負責墊付土地流轉費、種苗費、種植費、管護費和農資費,在產業發展到第8年,即公司收回全部成本後將培育完整、成熟的產業逐步移交合作社經營管理。

“只有保障了農戶的利益,把農戶利益與公司利益相連接,才能在種植端實現規模化發展。”李波表示,刺梨產業已於2018年實現部分初掛果,2018年與2019年兩年共收果12410噸,覆蓋17萬戶52萬人、其中貧困戶3萬戶7萬人,農戶每年可實現畝均增收2210元。

目前該公司產能達20萬噸,共有榨汁、飲料、口服液、果脯、原汁、精粉、啤酒和含片等9條生產線。打造刺梨栽培技術規程、刺梨鮮果、刺梨濃縮汁等產業團體標準15項,飲料、果脯、口服液、含片、原汁等企業標準5項。同時,公司還建立中國刺梨產業研究院,研發食品、保健、護膚等刺梨產品近50項。

李波認為,目前在刺梨產業中實現規模化發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包括種植,加工和銷售。種植端是標準化基地、標準化採摘以及標準化收購。加工端則是標準化廠房、標準化生產。銷售端的標準則是行業內的標準,即在“貴州刺梨”這個公共品牌下進行推廣和銷售。

“標準建立了,產能上來了,就要看市場。”李波表示,刺梨口感現在還沒有被大眾消費者所接受,這也表明大眾對刺梨的認識還不足,政府和企業應當加大刺梨的宣傳,讓刺梨家喻戶曉。

規模化發展實踐之典型案例2

安順油脂集團:用工業標準打造油脂行業旗艦

4月2日,筆者來到位於安順市西秀產業園區的安順油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看見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粕庫車間一股清香的菜籽油味道陣陣入鼻,工人們藉助傳送帶卸、裝菜籽餅;進出車間裡,技術人員全神貫注保障設備正常運轉;菜籽油產品庫房內,工人們搬運忙碌。

很難想象,短短7年時間,安順油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能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從十餘家小作坊聯合體一躍成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貴州省油脂行業旗艦,這當中究竟有何秘訣?

“我們走的是一條依託工業標準整合小企業的規模化發展道路。”安順油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常青說。

脫粒、去殼、磨碾、蒸坯、包餅、上榨。這是多年來小作坊內簡單的榨油工藝,雖然憑藉良好的口感、香味及優質的原材料,安順菜籽油在兩廣、重慶等地贏得了一席之地,但小作坊的加工方式讓安順菜籽油的市場競爭異常艱難。

“2013年以前,安順榨油小作坊上千家,這些小作坊同臺競爭帶來直接後果就是產品質量不過關,榨油標準不統一。”汪常青說,隨著品牌效益在人們消費觀念中的日漸深入,國內大中型城市和大型食品生產企業的市場已經被知名的油脂企業所佔領,安順油脂行業不能再走隨意分散、缺乏規劃的老路,必須從“單打獨鬥”轉變為整合資源的集聚化發展。

2013年,安順19家農民小作坊抱團,以自然人身份,聯合安順市國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安順市工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21家股東組建的混合股份制公司。

成立後的企業開始建設標準化廠房,同時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工業化的手段,採用冷煉菜籽油全自動高效提取方法專利技術進行有效提取毛油中的膠黏液、磷脂蛋白及其他有機無機雜質,這不僅克服菜籽油需冒泡、冒煙等不足,同時還保持了菜籽油特有的香味,提高了菜籽油的高附加值。

“聯合以後成立的公司集產、供、銷於一體,主要從事食用植物油及植物油料代購、加工、銷售,植物粕購銷,農副土特產品購銷等。”汪常青說,2019年,安順油脂集團完成工業產值9000萬元,銷售收入約8500萬元,利潤在500萬元左右。

汪常青表示,安順油脂集團能成為貴州省油脂行業的旗艦,是充分發揮市場導向和政策引導作用,協調統籌各類資源是結果。一方面採取“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與安順市油菜種植優良無汙染的農戶簽訂菜籽收購合同,有效地帶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並自身打造5萬畝以上的有機菜籽種植基地,以保證原料純正、貨源充足,拒絕轉基因技術,加工生產綠色有機食品,不僅能夠保證原料純正。另一方面啟動產業聯盟帶動發展戰略,與“牛來香實業有限公司”“貴州安順舊州鄧么妹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順市特色風味小吃店”以及“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內外大型用油食品加工廠聯盟,帶動農業、工業的橫向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在省內樹造企業用得放心,老百姓吃得安心的“放心油”典範。

汪常青認為,在企業實現規模化生產的道路上,人才資源,資源供給以及保質保量這三方面尤為重要。人才為規模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資源供給充足才能實現產能達標。保質保量才能激活“貴州油,放心油”的品牌效益。

規模化發展實踐之典型案例3  

湄潭竹香米業:智能化工廠提升產業規模

4月2日,筆者走進貴州省湄潭縣竹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稻穀通過運輸帶,進入脫粒機,開始精製過程,從原材料到成品米,三十多道工序都在智能化生產線上完成,全程只需要兩人進行把控。

貴州:“五化”並舉,推動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竹香米業廠區

“機械化、智能化改造,讓我們的產能猛增,生產規模迅速擴大。”湄潭縣竹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謝召蘭道出企業規模化發展的“秘訣”。

貴州省湄潭縣竹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位於湄潭縣永興鎮綠色食品工業園內,成立於2012年,由原竹香米廠改編而成。如今該公司已成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中國百佳糧油企業,擁有恆溫烘乾塔、日產400噸自動化生產線等先進設施,可年加工稻穀12萬噸,各類高、中、低檔精製大米8萬噸,總資產達2億元。

“公司創建初期只有四五臺打米機,每天只能產10餘噸米。如今日產200餘噸米,而且是全自動、智能化的生產線,米從進入機器開始到製作到包裝前,只需要兩個工人進行把控。”謝召蘭介紹,正是因為有了規模化發展才成就了今天的竹香米。

規模經營是貴州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把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現代的科學技術融合起來,推進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路徑。

謝召蘭表示,所謂規模化發展,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盲目擴張。在發展過程中,公司注重樹立企業品牌形象,以品牌效應帶動公司業務拓展,大大提升了公司口碑,許多客戶慕名而來,主動要求合作。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共同推動公司業務做專、做精、做強。面對一條漫長的農業產業鏈,無論是上游資源還是下游的銷售渠道等,都要規模化。

“解決當地糧食企業規模小、檔次低、管理水平差、競爭力弱的落後局面。公司實現規模化發展後,質量的把控更加嚴格,我們可以從農戶種植到收稻再到工廠中的生產和出廠達到全程可追溯,讓百姓能夠吃到安全米、放心米,這也是我們在競爭下還能有更大發展的原因之一。”謝召蘭說,規模化的發展也提升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公司產品從原來只賣到周圍幾個縣,發展到擁有線下廣東、雲南、湖南等十餘個省份的銷售網絡,線上網絡更是早已覆蓋全國。

據瞭解,今年該公司將繼續進行品牌升級,加大市場的廣告投放力度,預計全年產值將達到五個億左右,發展基地12000畝,帶動2500餘戶農戶脫貧增收。 (來源/貴州日報 記者/李玉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