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馆》的“雅”“俗”融合,赢得展播开门红

广电总局主办的 “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启动仪式结束后,《老酒馆》于第二天首批开播。这是一部剧情跨度21年的年代剧,聚焦动乱年代东北大连的小人物们,在生存、大义、生意、党派、民族存亡、日本欺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思想活动与身体力行的故事。从目前的火热程度看,《老酒馆》赢得了展播开门红。本文我们来谈谈剧集中大俗与大雅文化,给《老酒馆》增添了哪些人文色彩。


《老酒馆》的“雅”“俗”融合,赢得展播开门红


大俗即是人情味真诚搬上荧幕

为什么笔者说《老酒馆》的台词 “大俗”,这里有人人都能听得懂的粗浅道理、身上的精气神儿和在直接中流露的人情味,体现着实打实的真诚。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人与山东人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养成了独特的民俗融合文化特质。《老酒馆》的台词中,动不动就有“摘你口条”“立棍儿”“满脸的老褶子跟拧了皮的包子一样”“拧脑瓜子摔响儿”等地域和生活气息很浓郁的话语,可也就在这种接地气中,观众能感受到独特的人味儿,带着点艺术与生活大杂烩的意味。其中,张冠李戴的谐音艺术在电视剧效果里令让观众大饱眼福,也是其迅速被圈粉的原因。陈怀海与金小手的家乡对词,同样给观众留下细细琢磨与品味的余地。


《老酒馆》的“雅”“俗”融合,赢得展播开门红


不仅台词足够通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浅显易懂,贺家父子、说书先生、聋哑伙计可以说是撑起了整部电视剧的笑点,让人哭笑不得,并从中窥见世俗百姓的生活状态,在被逗笑的同时感受其悲哀,在愤慨人物之外又能找到理解的理由,品赏不同角色,解不同人生味道。如今东北人的幽默风趣、大大咧咧的性格,源于闯关东的历史演变。人们乐于在苦中作乐,乐于车到山前的豁达。在历史的变迁中,地道东北人与山东人在民俗生活的文化中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共生共计是那个年代的无奈之举,也是那个时代的杰作。现代人们寻根溯源,更多的是对待这种特殊文化的一种包容,并运用这份特殊“俗气文化”看开世事百态,苦中作乐也是一种艺术。


《老酒馆》的“雅”“俗”融合,赢得展播开门红


大雅也得接地气雅俗共赏才是民俗

为什么笔者说《老酒馆》的文化存在接地气的“大雅”,文化产于民,赏于民,只要传播出其中的人情味儿、道义恩情、家国大义,所有层次的人均能理解这份道理,便是雅俗共赏的境界。《老酒馆》再现评书艺术,显得尤为惊艳,民俗与高雅有冲突,却不失和谐,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不停地调和、在随时世适应与变迁进化中演变。剧中陆先生的评书中,既包含了以成本大套的传统《水浒传》为代表的正统书,又有“金小手”的民间故事,也有广告式的精彩“贯口”,巩汉林老师在其中“说说山东老酒馆”时,着实惊艳了观众,将传统艺术与当地幽默风趣结合,使得评书在东北的文艺中是极具代表性的存在。


《老酒馆》的“雅”“俗”融合,赢得展播开门红


除了评书艺术,还有中国武术,东北民俗特色的街道布置、穿衣风格、百姓精神等地域特色,国粹京剧在《老酒馆》里也有精彩片段流出。乱世中,金钱与活命最大,作为雅致古典的各类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往往为了衬托无为无思想的人用来麻痹自己的“走形式”与”摆场面”,而不是太平盛世带给人们欣赏清玩的存在。《老酒馆》将东北的逗乐歇后语、雅致评书、京剧艺术等大雅炖进一锅汤,在小酒馆的方寸间,在喧闹的风趣中,串联起小人物们的故事,在社会动乱的大背景下,小人物们崇尚的雅俗共赏的民俗文化,也在指导他们思维格局的走向,及其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不同选择。


《老酒馆》的“雅”“俗”融合,赢得展播开门红


《老酒馆》能再现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试炼,给逐渐没落的文化再多一次重现镜头的机会,正是主创团队的用心之处。上个世纪评书在东北的文化需求中占比较大,如今东北最著名的特产便是“网红”与“短视频制作者”,这也许就是地域文化的一脉相承,只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在变,人们对于内容的渴望却没有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