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掐尖”之争,对家长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自今年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民办教育学生招生纳入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择生源,严禁违规争抢生源,“掐尖”招生,跨区招生,超计划招生和提前招生等。。。。。。虽然随着暑假结束,招生工作基本也顺利完成,

但未来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斗争”只会更加白热化。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掐尖”之争,对家长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招生是体现学校价值最重要的标准

一,全日制私立学校的发家史

从上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出现私立学校。但要说到大规模出现,则是在2000年之后,私立学校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当时国内劳动力迁移的密不可分的。在当时入学资格比现在更严格,大量的外来务工者带着小孩来到城镇生活,但小孩无法入读当地公立学校,只能就读私立性质的外来子弟学校。

外来务工家庭的不稳定性和父母对教育的认知,造成当时很多小孩相对来说更难管理和教育,学校收费当时也不高,远远达不到如今天动辄几万元一学期的水平,在此环境下,私立学校想要盈利,老师的流动性是非常高的也就顺理成章了,一学期换两拨任课老师是常事。生源和师资一度成为制约私立学校发展的两大难题。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外来子弟学校形象如此负面的重要因素。

这两大难题的根源其实都是钱的问题,而最终解决并演变到目前的贵族化私立学校,则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简单点说,就是资本开始“入侵”教育领域。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掐尖”之争,对家长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二,私立学校成功的秘诀

能引起资本的重视,并下定决心进入教育市场的,不是优惠条件或者教育政策,而是中国进入新世纪后大量涌现的“土豪”。当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后,父母的第一选择往往是改善孩子的受教育条件,但这在当时唯分数论的公立学校面前,想进好的公立学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当富裕家庭遇到资本市场,成为第二代的私立学校开始高速发展,并逐步摆脱负面的教学形象的重要契机。

私立学校的“翻身仗”赢得非常容易,富人提供高额学费,帮孩子获得好的学习环境;好学生贡献优异的成绩帮助学校刷榜,即可减免学费;学校拿着钱,到处抢优质师资,三者各取所需,互相配合,终于成为私立学校战胜公立学校的秘诀。从此以后,公立学校无论从成绩还是口碑都逐步“败退”,再加上校外培训机构的配合,私立学校在家长眼中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掐尖”之争,对家长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三,家长的选择

私立学校在“掐尖”问题上遇到政策打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如果资本得不到有效驾驭,可能造福社会,也可能损害社会利益。教育对于中国来说,仍是重中之重,国家管控是必要的。

教育部发文意在给私立学校的生源“注水”,是让其承担起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成绩好坏都是学生,不管什么性质的学校都要兼容并蓄。对于家长来说,将来孩子想进私立学校的难度会更高,但相比重点公立学校,还是容易很多的。

私立学校相比公立学校仍有很大优势,包括教育资源,考核制度和管理灵活性,一如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竞争力不是靠政策可以扭转的。更重要的是,私立学校的教学规划和内容,更贴近中国的考试制度,而公立学校的老师在各种教育规定的约束下,只能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导致两者的学生应试水平差距悬殊。这从各地私立初中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据都可以非常清楚佐证这一点。随着新的招生管理,这数据可能会下降,但还是会有很大的上线优势。

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据网上大数据统计最近一次的广东高考的高考状元们(成绩被屏蔽),父母职业为教师,公务员等高学历的学生占据了大比例,而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孩子比例越来越少,这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为穷人孩子学习成绩普遍更好的观念,也比“掐尖”问题更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应该知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好的学校固然是重要,但家庭教育同样重要,持续的教育投入更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输在起跑线上,但不应在中途掉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